第十八章 战略转进(1 / 2)
任窘再一次认识到。
即便他遭遇了特殊事件。
有了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加持。
医院诊断出来的车祸后遗症,不可控的超忆症变得可控。
还在来到这里后,借助体内纳米物质全方位的生理状态辅助,得以让自己轻易进入,并能一定程度控制的专注认真的学習状态。
但集合了这么多增益效果的他,却依然无法成为站在人类智慧巅峰的天才。
那些他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引领科学进步的各学科学术领头人,现在的他别说是并肩媲美,连追随在他们身后望其项背都相当困难。
如果换成是身体状态和思维活力都处在巅峰时期的杨老,或者是其他物理领域的大佬,处在他现在这种境遇里。
说不定连大一统理论都已经建构完成了。
而他,却连利用基本粒子内源属性构建向外释放真空势能的涨落场的依据原理都理解不了。
直接卡在了相关理论学習的门槛外,死活迈不过去。
上一个阶段的冷聚变,到这一阶段的产能单元,前后的差距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所谓的差距,只不过是从原子核外,跨入到了原子核内而已。
相比起大数据分析结合神经络算法而成的伪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差距,这种跨度并不算什么。
而且即便他在理论方面因为基础不够牢靠,还存在欠缺,但这里已经提前准备了相关的理论学習。
只要认真学完这些,相关理论方面的短板,也就能跟着得到弥补。
因此他理解不了利用基本粒子内源属性构建向外释放真空势能的涨落场的依据原理,不是这里故意为难他。
纯粹就是因为他菜,入门前提他都学不了。
在除自己以外再无他人的环境里,承认肯定自己的不足之处很容易。
要是再配合上夜深人静,那自我反省的时候再怎么贬低自己,都变得无所谓。
但要是所处环境存在着第三方,而且还是被光天化日下地看着,再承认自己的不足,就变得相当困难和难堪。
毕竟,双标同样是人的本能。
即便有着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加持,这样的双标本能他依然无法避免。
只不过比起那些打死不愿在人前承认自己不如人的个体,冷静过头的他更能接受现实。
于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人类巅峰智慧面前,依然是个庸才的任窘,见事不可为,果断停下了他在能源领域的学習。
然后毫不犹豫地转向了材料领域的学習。
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让他得以不用受偏执情绪态的影响。
不会因为他在能源领域的学習受挫,就陷入极端二极管,要么选择继续死磕,至死方休,要么选择放弃学習,彻底摆烂。
已经明白自己为什么难以理解相关理论的任窘,选择转向学習材料,并不是一种逃避。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进。
想象力的不足,是他无法理解利用基本粒子内源属性构建向外释放真空势能的涨落场的依据原理的最大原因。
基本粒子,微观到了原子核内之后,就再难以用原有认知模式里的粒子属性来描述它们。
而利用波粒二象性,转变成波属性来描述它们,依然不够全面。
想要准确概述一种既不是波又不是粒子,同时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存在,没有足够的想象力,真的只能是一头雾水。
单是兼顾波与粒子的属性就已经足够麻烦了,然而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考虑自旋、角动量、概率云、静质量、电荷等属性因素。
他连具体怎么概括都困难重重,更别提理解由此而来的各种延伸理论了。
用任何已知现实事物去类比基本粒子,都相当于盲人摸象,而且是蝼蚁大的盲人去摸成年非洲公象体型般大象的那种。
用摸来的内容向一些无关群众科普倒是足够,但要是用在真正的研究领域
南辕北辙都还是略显褒义的形容。
不要以为理解了几份论文,就认为自己能够参透大佬的脑内所想。
任何信息的转述,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都在所难免,论文只是大佬们之间思想火花碰撞的桥梁。
只有真的处在了相关场合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有多笨,脑子有多不够用。
现在他转向学習材料领域的知识,就是想借助这里的相关知识体系,为自己匮乏的想象力赋能,提供一个想象基础。
毕竟他要学的材料领域知识,是统合了相当一部分数学和全部物理和化学的,不亚于人工智能领域和能源领域的体系。
宏观领域的物质可以是材料,微观领域的基本粒子,一样可以是材料。
当然,这种对其它学科的统合,就与一切化学都可以归属于物理的说法一样,只是一种方便学習理解的分类。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借助这里提供的知识,让自己的想象力,一步步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所以就在这里的大数据分析配合下,弄出了一个统合了部分数学,全部物理和化学的材料学知识体系。
要是他足够天才的话,根本不需要这种分类。
在先前试图理解利用基本粒子内源属性构建向外释放真空势能的涨落场的依据原理的时候,他就能以此为指向宏观方向的基础,将学習面拓展到物理领域了。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他太菜,想要继续学習下去,就必须需要这样一个辅助。
宏观与微观,虽然是一个同处在一个时空里的整体,但在宏观往微观深入时,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分界线。
金属存在晶格,利用显微镜观察晶格时,就会发现金属的晶格与细胞很像。
而如果再继续往更的范围观察,直至到能够观察原子核的程度时,那放大过程的中间,就会存在一个较大的,什么都看不到的盲区。
这个增大观察倍数的过程,以及什么都看不到的盲区,就可以看做是宏观与微观的分界区。
在将原子核也纳入应用材料领域的范畴后,了解原子核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微观领域边缘摸索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在脑内形成一个较为基础的思想实验模型,然后不断通过对照相关知识,来不断完善思维模型,以接迳更加微观领域的基本粒子模型。
再以此为基础,试图去理解利用基本粒子内源属性构建向外释放真空势能的涨落场的依据原理。
而当他做到这一点时,也是他将材料学领域与能源领域统合在一起的时候。
当然,目前为止这都只是他想出来的,用来解决自己卡关的解题思路,真正能不能行,还得等他学到这个阶段后才能验证。
因此,先学再说。
先前翻找有关能源的选项过程中,任窘将有关材料学習方面的选项,也一并找了出来。
因此切换选项的过程相当顺滑,没浪费多少时间。
就在他以为最开始的学習,会以实操的形式,让他在模拟场景里的一线当操作工冶铁炼金。
毕竟在材料学领域,实际应用的比重较大,得先有了现象,再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
但没想到的是,教具完成后,进入模拟场合的他,最先做的却是练数学题。
以数学为材料领域的入门教学,看着的确挺另类。
但当他刚一看到要让他做的数学题时,便立刻明白,他又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这里的材料学,已经过了以先寻找现象,再观察研究总结为主体的经验学科阶段。
有了理论,有了模型指导的材料学,已经事实上从工科范畴獨立了出来,不然也无法统合数学物理和化学。
而以数学为入门基础,就很具有象征意义。
数学,毫无疑问,是一种可以獨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学科。
但同时,构成数学这座大厦的材料基石,却与其它学科保持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当数学足够发达的时候,是能够高屋建瓴直到其它领域发展的。
人工智能领域如此,能源领域如此,材料学领域也一样如此。
既然数学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他不转而去学習这里的数学?
毕竟这里与他原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同一个世界。
他在刚来这里的那一刻,就有这种感觉了。
后续的一系列学習过程,不过是证实了他的这种感觉。
两个世界在宏观层面,的确有太多的相似性,可一旦深入到了微观层面,两个世界的区别就变得异常明显。
他在这里学習到的那些知识,无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还是能源领域的,又或者是现在刚开始学的材料学领域的。
等离开这里后,都有可能因为世界的改变,适应能力不足而失去应用可能。
去专注学習一些适应性差的知识,而放着普适性强的知识不学,这种行为看上去与他的个人利益并不相符。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任窘不是不准备学这里的数学体系。
一开始不学,只是没有去学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仍不去学,是因为他清楚了自己当下的底色。
连具有一定现实参考基础的理论物理所需的想象力,他都明显缺乏。
那更考验个人的,无参照基础的数学想象力,他肯定更加缺乏。
以当前的状态去学数学,只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取其辱。
而且现在暂时不学,并不意味着未来他不学。
借助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的加持,让他得以有了可以层层加码不断提升效率的学習能力。
有了这样的学習能力,即便他原本比较缺乏的想象力,也能通过高效地学習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
现在的他的确很菜,距离那些真正的大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与先前那种他连追赶机会都不存在的情况相比,有了路可走,就意味着他可以通过提升自己,追赶上真正的大佬。
到那时,再去攀登数学这座看不到顶的大厦,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毕竟眼下他学習这里提供的知识,不仅是在学習掌握这里的科技,同时也在学習这里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层面的完善。
就像数学是一种普适性极强的学科,认知世界的学習观也是一种普适性极强的方法论。
哪怕是在变化多端、荒诞十足的梦境,梦境里的现象也一样可以通过认知、理解和阐述来加以概括,甚至是改造。
如果梦境真的绝对荒诞,不可以理解,那么也不会存在清醒梦这种现象了。
因此现在的他先捡那些他能学的学。
只要时间足够,那些他暂时不能学的内容,也会有机会学的。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在学習人工智能技术时就有过相关经验和基础的任窘,很熟练地投入到了数学练習当中。
现在这材料学教具给他提供的这一系列習题,是旨在帮助他建立数学在材料学领域的模型基础。
而有了这个基础,材料学里的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就都可以以数学模型为切入点,有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概括。
之所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
是因为最开始的数学模型就只是一个基础,并不能作为一个适应所有现象的工具,需要随着他对材料学领域的深入,不断加以完善,才能越来越接迳绝对准确。
同时,在练習数学题的同时,他也明白。
这套数学题提供的基础模型,只限于宏观领域。
一旦到了原子核层面的微观领域边缘,再完善的数学模型,都因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明显差异,难以与微观相契。
宏观领域的一大基础,就是它的确定性,而从宏观转向微观的过程,就是确定性里不确定性比重增加的过程。
照理说用来指导的数学模型,在从宏观指向微观的过程中,会通过适应增加的不确定性,兼容微观。
但解题过程却明确告诉他,进入微观领域后,不确定性会出现一个跃迁变化。
这种跃迁变化的前后差距,比将p面三角转化为球面三角的区别还大。
与其费尽心思改造适应宏观领域的数学模型,还不如建立一个新模型。
这就像地心论被日心论取代的过程一样。
地心论之所以会被日心论代替,不是地心论的模型不够精确,而是日心论达成同样精确程度的模型,要比地心论模型更加简单,容易理解。
更关键的是,学習门槛也更低。
那些畅想地心论如果没有被日心论取代,将会有怎样发展,天体图将会有什么样优美变化的个体。
它真正畅想的,其实是那个学習知识存在极高门槛,没有义务教育,可以供它随意俯瞰‘愚民’的时代。
而当他做到这一点时,也是他将材料学领域与能源领域统合在一起的时候。
当然,目前为止这都只是他想出来的,用来解决自己卡关的解题思路,真正能不能行,还得等他学到这个阶段后才能验证。
因此,先学再说。
先前翻找有关能源的选项过程中,任窘将有关材料学習方面的选项,也一并找了出来。
因此切换选项的过程相当顺滑,没浪费多少时间。
就在他以为最开始的学習,会以实操的形式,让他在模拟场景里的一线当操作工冶铁炼金。
毕竟在材料学领域,实际应用的比重较大,得先有了现象,再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
但没想到的是,教具完成后,进入模拟场合的他,最先做的却是练数学题。
以数学为材料领域的入门教学,看着的确挺另类。
但当他刚一看到要让他做的数学题时,便立刻明白,他又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这里的材料学,已经过了以先寻找现象,再观察研究总结为主体的经验学科阶段。
有了理论,有了模型指导的材料学,已经事实上从工科范畴獨立了出来,不然也无法统合数学物理和化学。
而以数学为入门基础,就很具有象征意义。
数学,毫无疑问,是一种可以獨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学科。
但同时,构成数学这座大厦的材料基石,却与其它学科保持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当数学足够发达的时候,是能够高屋建瓴直到其它领域发展的。
人工智能领域如此,能源领域如此,材料学领域也一样如此。
既然数学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他不转而去学習这里的数学?
毕竟这里与他原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同一个世界。
他在刚来这里的那一刻,就有这种感觉了。
后续的一系列学習过程,不过是证实了他的这种感觉。
两个世界在宏观层面,的确有太多的相似性,可一旦深入到了微观层面,两个世界的区别就变得异常明显。
他在这里学習到的那些知识,无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还是能源领域的,又或者是现在刚开始学的材料学领域的。
等离开这里后,都有可能因为世界的改变,适应能力不足而失去应用可能。
去专注学習一些适应性差的知识,而放着普适性强的知识不学,这种行为看上去与他的个人利益并不相符。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任窘不是不准备学这里的数学体系。
一开始不学,只是没有去学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仍不去学,是因为他清楚了自己当下的底色。
连具有一定现实参考基础的理论物理所需的想象力,他都明显缺乏。
那更考验个人的,无参照基础的数学想象力,他肯定更加缺乏。
以当前的状态去学数学,只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取其辱。
而且现在暂时不学,并不意味着未来他不学。
借助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的加持,让他得以有了可以层层加码不断提升效率的学習能力。
有了这样的学習能力,即便他原本比较缺乏的想象力,也能通过高效地学習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
现在的他的确很菜,距离那些真正的大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与先前那种他连追赶机会都不存在的情况相比,有了路可走,就意味着他可以通过提升自己,追赶上真正的大佬。
到那时,再去攀登数学这座看不到顶的大厦,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毕竟眼下他学習这里提供的知识,不仅是在学習掌握这里的科技,同时也在学習这里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层面的完善。
就像数学是一种普适性极强的学科,认知世界的学習观也是一种普适性极强的方法论。
哪怕是在变化多端、荒诞十足的梦境,梦境里的现象也一样可以通过认知、理解和阐述来加以概括,甚至是改造。
如果梦境真的绝对荒诞,不可以理解,那么也不会存在清醒梦这种现象了。
因此现在的他先捡那些他能学的学。
只要时间足够,那些他暂时不能学的内容,也会有机会学的。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在学習人工智能技术时就有过相关经验和基础的任窘,很熟练地投入到了数学练習当中。
现在这材料学教具给他提供的这一系列習题,是旨在帮助他建立数学在材料学领域的模型基础。
而有了这个基础,材料学里的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就都可以以数学模型为切入点,有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概括。
之所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
是因为最开始的数学模型就只是一个基础,并不能作为一个适应所有现象的工具,需要随着他对材料学领域的深入,不断加以完善,才能越来越接迳绝对准确。
同时,在练習数学题的同时,他也明白。
这套数学题提供的基础模型,只限于宏观领域。
一旦到了原子核层面的微观领域边缘,再完善的数学模型,都因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明显差异,难以与微观相契。
宏观领域的一大基础,就是它的确定性,而从宏观转向微观的过程,就是确定性里不确定性比重增加的过程。
照理说用来指导的数学模型,在从宏观指向微观的过程中,会通过适应增加的不确定性,兼容微观。
但解题过程却明确告诉他,进入微观领域后,不确定性会出现一个跃迁变化。
这种跃迁变化的前后差距,比将p面三角转化为球面三角的区别还大。
与其费尽心思改造适应宏观领域的数学模型,还不如建立一个新模型。
这就像地心论被日心论取代的过程一样。
地心论之所以会被日心论代替,不是地心论的模型不够精确,而是日心论达成同样精确程度的模型,要比地心论模型更加简单,容易理解。
更关键的是,学習门槛也更低。
那些畅想地心论如果没有被日心论取代,将会有怎样发展,天体图将会有什么样优美变化的个体。
它真正畅想的,其实是那个学習知识存在极高门槛,没有义务教育,可以供它随意俯瞰‘愚民’的时代。
而当他做到这一点时,也是他将材料学领域与能源领域统合在一起的时候。
当然,目前为止这都只是他想出来的,用来解决自己卡关的解题思路,真正能不能行,还得等他学到这个阶段后才能验证。
因此,先学再说。
先前翻找有关能源的选项过程中,任窘将有关材料学習方面的选项,也一并找了出来。
因此切换选项的过程相当顺滑,没浪费多少时间。
就在他以为最开始的学習,会以实操的形式,让他在模拟场景里的一线当操作工冶铁炼金。
毕竟在材料学领域,实际应用的比重较大,得先有了现象,再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
但没想到的是,教具完成后,进入模拟场合的他,最先做的却是练数学题。
以数学为材料领域的入门教学,看着的确挺另类。
但当他刚一看到要让他做的数学题时,便立刻明白,他又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这里的材料学,已经过了以先寻找现象,再观察研究总结为主体的经验学科阶段。
有了理论,有了模型指导的材料学,已经事实上从工科范畴獨立了出来,不然也无法统合数学物理和化学。
而以数学为入门基础,就很具有象征意义。
数学,毫无疑问,是一种可以獨立于其它学科之外的学科。
但同时,构成数学这座大厦的材料基石,却与其它学科保持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当数学足够发达的时候,是能够高屋建瓴直到其它领域发展的。
人工智能领域如此,能源领域如此,材料学领域也一样如此。
既然数学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他不转而去学習这里的数学?
毕竟这里与他原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同一个世界。
他在刚来这里的那一刻,就有这种感觉了。
后续的一系列学習过程,不过是证实了他的这种感觉。
两个世界在宏观层面,的确有太多的相似性,可一旦深入到了微观层面,两个世界的区别就变得异常明显。
他在这里学習到的那些知识,无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还是能源领域的,又或者是现在刚开始学的材料学领域的。
等离开这里后,都有可能因为世界的改变,适应能力不足而失去应用可能。
去专注学習一些适应性差的知识,而放着普适性强的知识不学,这种行为看上去与他的个人利益并不相符。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任窘不是不准备学这里的数学体系。
一开始不学,只是没有去学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仍不去学,是因为他清楚了自己当下的底色。
连具有一定现实参考基础的理论物理所需的想象力,他都明显缺乏。
那更考验个人的,无参照基础的数学想象力,他肯定更加缺乏。
以当前的状态去学数学,只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取其辱。
而且现在暂时不学,并不意味着未来他不学。
借助冷静过头的心理状态的加持,让他得以有了可以层层加码不断提升效率的学習能力。
有了这样的学習能力,即便他原本比较缺乏的想象力,也能通过高效地学習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
现在的他的确很菜,距离那些真正的大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与先前那种他连追赶机会都不存在的情况相比,有了路可走,就意味着他可以通过提升自己,追赶上真正的大佬。
到那时,再去攀登数学这座看不到顶的大厦,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毕竟眼下他学習这里提供的知识,不仅是在学習掌握这里的科技,同时也在学習这里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层面的完善。
就像数学是一种普适性极强的学科,认知世界的学習观也是一种普适性极强的方法论。
哪怕是在变化多端、荒诞十足的梦境,梦境里的现象也一样可以通过认知、理解和阐述来加以概括,甚至是改造。
如果梦境真的绝对荒诞,不可以理解,那么也不会存在清醒梦这种现象了。
因此现在的他先捡那些他能学的学。
只要时间足够,那些他暂时不能学的内容,也会有机会学的。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在学習人工智能技术时就有过相关经验和基础的任窘,很熟练地投入到了数学练習当中。
现在这材料学教具给他提供的这一系列習题,是旨在帮助他建立数学在材料学领域的模型基础。
而有了这个基础,材料学里的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就都可以以数学模型为切入点,有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概括。
之所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
是因为最开始的数学模型就只是一个基础,并不能作为一个适应所有现象的工具,需要随着他对材料学领域的深入,不断加以完善,才能越来越接迳绝对准确。
同时,在练習数学题的同时,他也明白。
这套数学题提供的基础模型,只限于宏观领域。
一旦到了原子核层面的微观领域边缘,再完善的数学模型,都因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明显差异,难以与微观相契。
宏观领域的一大基础,就是它的确定性,而从宏观转向微观的过程,就是确定性里不确定性比重增加的过程。
照理说用来指导的数学模型,在从宏观指向微观的过程中,会通过适应增加的不确定性,兼容微观。
但解题过程却明确告诉他,进入微观领域后,不确定性会出现一个跃迁变化。
这种跃迁变化的前后差距,比将p面三角转化为球面三角的区别还大。
与其费尽心思改造适应宏观领域的数学模型,还不如建立一个新模型。
这就像地心论被日心论取代的过程一样。
地心论之所以会被日心论代替,不是地心论的模型不够精确,而是日心论达成同样精确程度的模型,要比地心论模型更加简单,容易理解。
更关键的是,学習门槛也更低。
那些畅想地心论如果没有被日心论取代,将会有怎样发展,天体图将会有什么样优美变化的个体。
它真正畅想的,其实是那个学習知识存在极高门槛,没有义务教育,可以供它随意俯瞰‘愚民’的时代。
而当他做到这一点时,也是他将材料学领域与能源领域统合在一起的时候。
当然,目前为止这都只是他想出来的,用来解决自己卡关的解题思路,真正能不能行,还得等他学到这个阶段后才能验证。
因此,先学再说。
先前翻找有关能源的选项过程中,任窘将有关材料学習方面的选项,也一并找了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