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能源领域的学习(1 / 2)
从蒸汽机,燃煤电,燃气电,水轮电,风轮电,地热电。
再到以核裂变为核心原理的,轻水堆、石墨堆、重水堆、熔盐堆等各种裂变反应堆。
任窘在能源领域方面的学習,大部分时候都以实操的方式,将这些能源生产单元们轮番学習了一遍。
之所以理论部分占比较,是因为涉及到理论方面的内容,早就已经被启蒙教具讲完了。
然而当任窘学完了以核裂变为产能核心原理的知识后,接下来要学習的知识,就直接奔着冷聚变产能单元去了。
至于可控热核聚变技术,根本就没有被列入教具教育列表,直接跳了过去。
经过这段时间的一系列学習,任窘知道。
这并不是这里有意干涉他的学習进程,将一些需要保密的核心知识隐去不教。
而是可控热核聚变技术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与能源领域存在重合,但其技术核心本身,其实属于动力学领域范畴。
他要学可控热核聚变技术,得去系统地学动力体系的相关知识,而不是在能源领域里打转。
是的。
虽然任窘在启蒙教具里学到了一些有关可控热核聚变的原理知识,但还是等他在能源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实操,对自己从启蒙教具里学到的东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后。
才意识到他原先对可控热核聚变的认知,出现了归类上的错误。
可控热核聚变,是类似于汽车发动机之类的动力引擎,而不是柴油发电机之类的产能单元。
虽然可控热核聚变可以用来产能,但这种产能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严重浪费。
这就相当于发动了汽车之后,放着汽车不开,任由发动机空转,然后只用发动机上外壳的余热去生产能量,再用这份能量驱动汽车前进一样。
虽然比喻用的不怎么恰当,但内在就是这个理。
一定规模内的可控热核聚变,的确可以被当做是能源。
但这种产能方式,即便不是用来‘烧开水’,而是以稳定重元素承载并直接产能,在实际效益方面,也依然比不上同等规模的裂变堆。
想要让可控热核聚变的应用效益最大化,就只有在航行器进行跨恒星系航行时,甚至是穿越虫洞时,才能体现出来。
以可控热核聚变技术为核心原理延伸而来的动力单元,学名为轴离推进器。
如果换个他原有认知模式比较容易理解的称呼,那便是曲率引擎。
对,就是那个在科幻文艺及影视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般被归类在幻而不是科的曲率引擎。
当然,科幻艺术作品里的曲率引擎,之所以会被归类于幻,而不是科,就是因为曲率引擎被科幻作品塑造得过于魔幻。
整的仿佛有了曲率引擎之后,宇宙飞船就可以超光速一样。
现实里以可控热核聚变为核心原理的曲率引擎,作用原理与艺术作品里构想的有一定类似。
就是通过改变航行器周围引力效应的方式,让启航的航行器的航行速度,能以仿佛汽车启动后完成加速一般的较短时间,就达到接近甚至等效于光速的程度。
这种以较快速度完成加速的过程,当然要比光帆推动那种动辄数年的加速过程高效的多。
再长寿的人,即便能活几百上千年的人,面对宇宙这个宏观尺度巨大的参照系,也依然处在时间不够用的状态。
加速减速就需要十多年甚至更多时间的过程,着实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因此只要在还未踏出摇篮前就实现了可控热核聚变,那再完美的光帆推进设计,也大多只能停留在设计图纸,以及存身于各类艺术作品里了。
然而虽然曲率引擎能改变引力环境,但再发达的曲率引擎,哪怕是以黑洞为引力效应发生器的曲率引擎。
也不可能让航行器与同一时空里的参照对象的相对航行速度,超越光速。
宇宙时空里能等效超越光速的,就只有虫洞通道,或者准确一点的形容,就只有相对时空泡效应。
虫洞不是那么好进入的。
科幻艺术作品里,虫洞仿佛是个东西都能从这一端到达另一端的存在。
但实际上,虫洞的危险性一点也不低,有些时候,虫洞的危险甚至超过大质量黑洞。
如果航行器没有干涉周围时空引力效应的能力,在进入虫洞时与虫洞现象达成一种另类的相对时空泡效应,那就等着被虫洞的引力效应撕碎吧!
没有曲率引擎的航行器,在面对虫洞时,可以将虫洞等价看作是黑洞。
而以可控热核聚变为核心原理而成的曲率引擎,是穿过虫洞时,风险最高,但也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
毕竟热核聚变虽然可控,但难以精细调整,很容易因为一些意外事故,让航行器在穿越虫洞的过程中坠毁。
对引力效应控制程度越稳定越精细的曲率引擎,穿过虫洞时就越安全。
但以掌控自然黑洞,哪怕是引力范围较的黑洞作为引力效应发生器而成的曲率引擎,代价也是相当的大。
至于瞬时黑洞生成蒸发技术。
这种技术比可控热核聚变还不可控,不能作为穿越虫洞时的常规技术,只能作为航行器即将坠毁虫洞时的应急逃生措施,而且还不一定有用。
当然,这种借由虫洞达成的等效超光速。
也只不过是通过某种方式,扭曲出发地点与到达地点两地实际距离达成的结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
回归到可控热核聚变技术本身。
如果将对引力变化感知异常灵敏的仪器,摆在规模比较巨大的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周围,就能发现一个现象。
那就是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周围的引力效应,在灌注完成聚变燃料,点火的前后,会存在些许轻微变化。
这种轻微变化,在宇宙引力背景下,很容易当成误差被忽略。
但如果将引力变化感知仪器放在将燃未燃的恒星周围,观测恒星点燃前后的变化,就能清晰地观察到。
点燃前的恒星周边的引力效应,要明显于点燃后的恒星引力效应。
虽然这种大变化,在宇宙宏观尺度上,依然较为微,但这种微已经明显到很难被宇宙引力背影掩盖。
并且当这种微的变化放在以恒星系为标尺的尺度上,就庞大到束缚扭曲周围的时空。
而之所以引力效应会有这种前后变化,是因为在聚变反应发生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等效转化为引力效应。
单个原子与单个原子的聚变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面对其它几大相互作用在微观领域的强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数量规模庞大到足以产生宏观引力效应的聚变物质,在聚变时等效来的引力效应,却庞大到足以让太阳驱动着名为太阳系的宇宙飞船,绕着银心稳定运行几十亿年。
实际上,不只有核聚变反应才有等效引力发生,核裂变、衰变等反应,一样有等效引力。
但就连核聚变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都需要一定规模后才能被观测,被利用。
其他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真的很难观测到,需要极高的测量精度,才能勉强从正常误差里被分离出来。
因此在没有足够灵敏的引力变化探测器之前,把可控核聚变误当成是能源而不是动力源,并不算是什么错误。
反而是科学进步的正常发展轨迹。
至于为什么在任窘这里,会被算作是他自己的失误。
是因为他已经通过多个启蒙教具里的内容,间接认知到了相关信息,却仍基于原有认知模式进行判断,当然属于明知故犯的范畴。
虽然他已经足够学而思了,但由于思考的深度不够,还是犯了学而不思的错误。
而既然他经过这段时间的实操学習,已经清楚认知到可控热核聚变的真正归属领域。
那他当然不会因为能源领域里的学習项目没有可控热核聚变的部分,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里不让他学習可控热核聚变技术。
真想要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得等到他去学动力方面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再说。
虽然已经提前学过了冷聚变,还在房间里召唤出了只差组装的冷聚变产能设备。
但由于这里提供给他的能源领域学習教具,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具稍有不同,需要等他学完一个阶段,实操成绩达标才能解锁下一个阶段。
因此已经学过一遍的他,还是按照教学步骤,继续学習冷聚变相关的内容。
不能选择直接跳过。
也由于已经学过了一遍,提前预料到自己的实操结果,任窘在进行这部分的学習时,表面的认真高效之下,是一个三心二意的态度。
在认知到可控热核聚变技术其实是一种引擎后,他开始提前构思曲率引擎在航行器上的应用方式。
曲率引擎不仅能作为航行器启航后的加速辅助,它还能作为航行器航行途中,用来防御拦路障碍的偏转立场。
例如在航行器正面遭遇宇宙流浪星体时,只要是受引力效应作用,但自身引力效应不强的星体,都会被航行器周围被改变的引力环境临时偏转航向,与航行器安全的擦肩而过。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利用在航行器与航行器之间上。
宇宙虽然足够大,但航行器航行其中,航行道路却相对要比星球表面的马路狭窄。
茫茫星海里,虽然存在中子星这样的天然灯塔,参照系,但想要精确定位航行目标地,依然较为困难。
一旦路线偏航,就很有可能迷路。
星球是圆的,迷航的飞机只要与其它航站协调好,还可以有机会临时停靠非目标地。
而宇宙航行器一旦迷路,想再遇到下一个非目标地的可停靠站点,基本上就很渺茫了。
然而在曲率引擎的协调下,两个处在相同航线但相向而行的航行器,就不需要因为航线重合考虑谁给谁让路,直接通过引力环境的偏转,各走各的路线即可。
除非意外遭遇流浪的大引力天体,不然很难发生事故。
不过任窘对曲率引擎的构想,也就仅限于此了。
启蒙教具里的东西,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内容都有。
启蒙教育主抓的,并不是将受教育者直接教育成通才,而是借助通识教育来完善受教育者不完善的世界观。
这里的启蒙教育,用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就是相当于将他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学前、学,以及初中教育合并在一起后的体系。
当然,这都是他经由启蒙教具得来的结论。
这里真正的启蒙教育是什么样的,作为在这里依靠自学来接受再教育的他而言,在没有亲自体验过的情况下,无法有一个清晰且完整的认知。
现在的他就如同一个正在摸象的盲人,片面的摸索结果,并不能让他得出大象全貌。
即便在三心二意的情况下,任窘依然让自己的冷聚变实操结果表现得十分优异。
虽然实操结果只要符合验收标准,就能顺势解锁下一阶段的学習,实操结果及格还是优异,并不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学習过程。
毕竟各个产能单元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看上去那么的承前启后。
就像冷聚变与先前学習的那些核裂变反应堆,基本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能单元。
冷聚变主要体现在了材料上,只要材料到位,即便没有推开核物理研究的大门,只是不断地试错,也能试错试出来。
当然,这只是夸张到极点的说法。
现实里,天然支持冷聚变发展的环境不能说没有,但即便有,也属于条件极端苛刻的那种。
除非发展环境过于得天独厚,不然想要点出冷聚变,还是得等到核物理研究的大门被推开之后才行。
学完了冷聚变之后,任窘看着接下来他要学的内容。
嗯
他看不懂。
任窘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
虽然上面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后,他却弄不明白这些字的具体含义。
更关键的是,他动脑子回忆了一遍他在启蒙教具里学到的东西,也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好在教具显然预先料到他看不懂的情况,难得提供了一份理论方面的知识,让他可以先照着学一遍。
嘶——
希格斯场层面的能量提取方式?
对照自己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内容,将相关理论知识初步转译出来后,如此之大的跨度,让任窘不由得惊住了。
说真的,他有点摸不准这里对他的看法了。
这里究竟拿没拿他当外人看?
而之所以引力效应会有这种前后变化,是因为在聚变反应发生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等效转化为引力效应。
单个原子与单个原子的聚变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面对其它几大相互作用在微观领域的强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数量规模庞大到足以产生宏观引力效应的聚变物质,在聚变时等效来的引力效应,却庞大到足以让太阳驱动着名为太阳系的宇宙飞船,绕着银心稳定运行几十亿年。
实际上,不只有核聚变反应才有等效引力发生,核裂变、衰变等反应,一样有等效引力。
但就连核聚变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都需要一定规模后才能被观测,被利用。
其他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真的很难观测到,需要极高的测量精度,才能勉强从正常误差里被分离出来。
因此在没有足够灵敏的引力变化探测器之前,把可控核聚变误当成是能源而不是动力源,并不算是什么错误。
反而是科学进步的正常发展轨迹。
至于为什么在任窘这里,会被算作是他自己的失误。
是因为他已经通过多个启蒙教具里的内容,间接认知到了相关信息,却仍基于原有认知模式进行判断,当然属于明知故犯的范畴。
虽然他已经足够学而思了,但由于思考的深度不够,还是犯了学而不思的错误。
而既然他经过这段时间的实操学習,已经清楚认知到可控热核聚变的真正归属领域。
那他当然不会因为能源领域里的学習项目没有可控热核聚变的部分,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里不让他学習可控热核聚变技术。
真想要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得等到他去学动力方面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再说。
虽然已经提前学过了冷聚变,还在房间里召唤出了只差组装的冷聚变产能设备。
但由于这里提供给他的能源领域学習教具,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具稍有不同,需要等他学完一个阶段,实操成绩达标才能解锁下一个阶段。
因此已经学过一遍的他,还是按照教学步骤,继续学習冷聚变相关的内容。
不能选择直接跳过。
也由于已经学过了一遍,提前预料到自己的实操结果,任窘在进行这部分的学習时,表面的认真高效之下,是一个三心二意的态度。
在认知到可控热核聚变技术其实是一种引擎后,他开始提前构思曲率引擎在航行器上的应用方式。
曲率引擎不仅能作为航行器启航后的加速辅助,它还能作为航行器航行途中,用来防御拦路障碍的偏转立场。
例如在航行器正面遭遇宇宙流浪星体时,只要是受引力效应作用,但自身引力效应不强的星体,都会被航行器周围被改变的引力环境临时偏转航向,与航行器安全的擦肩而过。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利用在航行器与航行器之间上。
宇宙虽然足够大,但航行器航行其中,航行道路却相对要比星球表面的马路狭窄。
茫茫星海里,虽然存在中子星这样的天然灯塔,参照系,但想要精确定位航行目标地,依然较为困难。
一旦路线偏航,就很有可能迷路。
星球是圆的,迷航的飞机只要与其它航站协调好,还可以有机会临时停靠非目标地。
而宇宙航行器一旦迷路,想再遇到下一个非目标地的可停靠站点,基本上就很渺茫了。
然而在曲率引擎的协调下,两个处在相同航线但相向而行的航行器,就不需要因为航线重合考虑谁给谁让路,直接通过引力环境的偏转,各走各的路线即可。
除非意外遭遇流浪的大引力天体,不然很难发生事故。
不过任窘对曲率引擎的构想,也就仅限于此了。
启蒙教具里的东西,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内容都有。
启蒙教育主抓的,并不是将受教育者直接教育成通才,而是借助通识教育来完善受教育者不完善的世界观。
这里的启蒙教育,用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就是相当于将他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学前、学,以及初中教育合并在一起后的体系。
当然,这都是他经由启蒙教具得来的结论。
这里真正的启蒙教育是什么样的,作为在这里依靠自学来接受再教育的他而言,在没有亲自体验过的情况下,无法有一个清晰且完整的认知。
现在的他就如同一个正在摸象的盲人,片面的摸索结果,并不能让他得出大象全貌。
即便在三心二意的情况下,任窘依然让自己的冷聚变实操结果表现得十分优异。
虽然实操结果只要符合验收标准,就能顺势解锁下一阶段的学習,实操结果及格还是优异,并不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学習过程。
毕竟各个产能单元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看上去那么的承前启后。
就像冷聚变与先前学習的那些核裂变反应堆,基本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能单元。
冷聚变主要体现在了材料上,只要材料到位,即便没有推开核物理研究的大门,只是不断地试错,也能试错试出来。
当然,这只是夸张到极点的说法。
现实里,天然支持冷聚变发展的环境不能说没有,但即便有,也属于条件极端苛刻的那种。
除非发展环境过于得天独厚,不然想要点出冷聚变,还是得等到核物理研究的大门被推开之后才行。
学完了冷聚变之后,任窘看着接下来他要学的内容。
嗯
他看不懂。
任窘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
虽然上面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后,他却弄不明白这些字的具体含义。
更关键的是,他动脑子回忆了一遍他在启蒙教具里学到的东西,也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好在教具显然预先料到他看不懂的情况,难得提供了一份理论方面的知识,让他可以先照着学一遍。
嘶——
希格斯场层面的能量提取方式?
对照自己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内容,将相关理论知识初步转译出来后,如此之大的跨度,让任窘不由得惊住了。
说真的,他有点摸不准这里对他的看法了。
这里究竟拿没拿他当外人看?
而之所以引力效应会有这种前后变化,是因为在聚变反应发生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等效转化为引力效应。
单个原子与单个原子的聚变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面对其它几大相互作用在微观领域的强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数量规模庞大到足以产生宏观引力效应的聚变物质,在聚变时等效来的引力效应,却庞大到足以让太阳驱动着名为太阳系的宇宙飞船,绕着银心稳定运行几十亿年。
实际上,不只有核聚变反应才有等效引力发生,核裂变、衰变等反应,一样有等效引力。
但就连核聚变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都需要一定规模后才能被观测,被利用。
其他反应等效来的引力效应,真的很难观测到,需要极高的测量精度,才能勉强从正常误差里被分离出来。
因此在没有足够灵敏的引力变化探测器之前,把可控核聚变误当成是能源而不是动力源,并不算是什么错误。
反而是科学进步的正常发展轨迹。
至于为什么在任窘这里,会被算作是他自己的失误。
是因为他已经通过多个启蒙教具里的内容,间接认知到了相关信息,却仍基于原有认知模式进行判断,当然属于明知故犯的范畴。
虽然他已经足够学而思了,但由于思考的深度不够,还是犯了学而不思的错误。
而既然他经过这段时间的实操学習,已经清楚认知到可控热核聚变的真正归属领域。
那他当然不会因为能源领域里的学習项目没有可控热核聚变的部分,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里不让他学習可控热核聚变技术。
真想要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得等到他去学动力方面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再说。
虽然已经提前学过了冷聚变,还在房间里召唤出了只差组装的冷聚变产能设备。
但由于这里提供给他的能源领域学習教具,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具稍有不同,需要等他学完一个阶段,实操成绩达标才能解锁下一个阶段。
因此已经学过一遍的他,还是按照教学步骤,继续学習冷聚变相关的内容。
不能选择直接跳过。
也由于已经学过了一遍,提前预料到自己的实操结果,任窘在进行这部分的学習时,表面的认真高效之下,是一个三心二意的态度。
在认知到可控热核聚变技术其实是一种引擎后,他开始提前构思曲率引擎在航行器上的应用方式。
曲率引擎不仅能作为航行器启航后的加速辅助,它还能作为航行器航行途中,用来防御拦路障碍的偏转立场。
例如在航行器正面遭遇宇宙流浪星体时,只要是受引力效应作用,但自身引力效应不强的星体,都会被航行器周围被改变的引力环境临时偏转航向,与航行器安全的擦肩而过。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利用在航行器与航行器之间上。
宇宙虽然足够大,但航行器航行其中,航行道路却相对要比星球表面的马路狭窄。
茫茫星海里,虽然存在中子星这样的天然灯塔,参照系,但想要精确定位航行目标地,依然较为困难。
一旦路线偏航,就很有可能迷路。
星球是圆的,迷航的飞机只要与其它航站协调好,还可以有机会临时停靠非目标地。
而宇宙航行器一旦迷路,想再遇到下一个非目标地的可停靠站点,基本上就很渺茫了。
然而在曲率引擎的协调下,两个处在相同航线但相向而行的航行器,就不需要因为航线重合考虑谁给谁让路,直接通过引力环境的偏转,各走各的路线即可。
除非意外遭遇流浪的大引力天体,不然很难发生事故。
不过任窘对曲率引擎的构想,也就仅限于此了。
启蒙教具里的东西,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内容都有。
启蒙教育主抓的,并不是将受教育者直接教育成通才,而是借助通识教育来完善受教育者不完善的世界观。
这里的启蒙教育,用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就是相当于将他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学前、学,以及初中教育合并在一起后的体系。
当然,这都是他经由启蒙教具得来的结论。
这里真正的启蒙教育是什么样的,作为在这里依靠自学来接受再教育的他而言,在没有亲自体验过的情况下,无法有一个清晰且完整的认知。
现在的他就如同一个正在摸象的盲人,片面的摸索结果,并不能让他得出大象全貌。
即便在三心二意的情况下,任窘依然让自己的冷聚变实操结果表现得十分优异。
虽然实操结果只要符合验收标准,就能顺势解锁下一阶段的学習,实操结果及格还是优异,并不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学習过程。
毕竟各个产能单元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看上去那么的承前启后。
就像冷聚变与先前学習的那些核裂变反应堆,基本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能单元。
冷聚变主要体现在了材料上,只要材料到位,即便没有推开核物理研究的大门,只是不断地试错,也能试错试出来。
当然,这只是夸张到极点的说法。
现实里,天然支持冷聚变发展的环境不能说没有,但即便有,也属于条件极端苛刻的那种。
除非发展环境过于得天独厚,不然想要点出冷聚变,还是得等到核物理研究的大门被推开之后才行。
学完了冷聚变之后,任窘看着接下来他要学的内容。
嗯
他看不懂。
任窘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
虽然上面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后,他却弄不明白这些字的具体含义。
更关键的是,他动脑子回忆了一遍他在启蒙教具里学到的东西,也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好在教具显然预先料到他看不懂的情况,难得提供了一份理论方面的知识,让他可以先照着学一遍。
嘶——
希格斯场层面的能量提取方式?
对照自己原有认知模式里的内容,将相关理论知识初步转译出来后,如此之大的跨度,让任窘不由得惊住了。
说真的,他有点摸不准这里对他的看法了。
这里究竟拿没拿他当外人看?
而之所以引力效应会有这种前后变化,是因为在聚变反应发生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等效转化为引力效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