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果然还是地狱模式(2 / 2)
然而越拼,任窘的心就越沉。
只不过他并没有在身体的生理状态上表现出来。
这些拼图碎片拼接起来后的图案,是帮助学龄前孩童认字的启蒙教具。
在他拼完一副图之后,完成拼接的图案,还会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以课堂的形式,讲解图案内文字与相应事物的对应关系。
而让任窘心沉的对象,也恰恰是这些启蒙教具。
当他在较短时间内,将可以组装成一套幼儿字典的拼图碎片拼合完成后。
他注意到,他突然变得不认识这里的文字信息了。
自来这里后,表现得认识这里文字信息的他,突然转变成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既然身体原主没有遗留给他多少有用信息,那这里的文字信息,他理应不认识才对。
而当他有了这个认知后,原本那些他认识的文字内容,便立刻变得陌生起来。
如果不是这套启蒙教具将诸多他在这里见过,没见过的文字,都以课堂的形式,在他完成拼合后讲解了一遍,现在的他说不定就彻底两眼抓瞎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会在一开始,在没有得到任何原主身体信息遗留的情况下,认识这里的文字呢?
是他刚开始进行替活任务时的新手帮助?
如果是新手帮助,那为什么在他认知到自己理应不认识这里的文字这一点后,这种帮助就被立刻撤销了?
就不能持续到他任务结束?
存在什么限制因素么?
而如果不是新手帮助,那他为什么在刚来这里的时候,见到后就能立刻辨识和理解这里的文字?
要知道,这里使用的文字,与任窘认知模式里的诸多文字形式没有任何相似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字。
在他发生文盲转变后,如果没有启蒙教具的帮助,他连辨别单个字节和连句的能力都没有。
换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此刻的他,如果没有启蒙教具在前,‘朱月坡’和‘朱肚皮’在他眼里是不存在区别的。
无论是薄膜屏幕里选项上的文字简括,还是实时显示的身体数据,他都看不懂,更别提换算成他能理解的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去估算一些别的东西。
这其中的那些为什么。
他想不明白。
更令他不敢细想的,是这个启蒙教具的拼图出现时机的巧合。
按照正常的大数据推荐流程,即便是一个这个身体原主没在现实玩过的拼图游戏,按照针对他身体的大数据判断,当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出现的拼图碎片,也应该符合他身体的年龄表现才对。
除非这个身体的原主,在虚拟世界里的经历,是一直角色扮演一个长不大的幼儿。
然后按照大数据推荐模式,在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弄了一套启蒙教具出来。
可这种可能性,想想就知道是概率极低的。
难道是这里的监控体系,终于发现了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然后有意试探什么?
但问题是就以他先前的那一系列表现,要试探,也不需要用这种方式试探。
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认识这里的文字,变成文盲,然后又借教具帮他一把?
联想到自己的大脑活动有可能在被纳米物质实时监控这一点后。
要不是任窘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他冷汗都要出来了。
大脑的文字辨识理解功能区,虽然并不因文字形式的不同而改变,但基于不同文字形式形成的认知模式,却会让相应脑区的活动表现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别。
难道这里的监控体系,试探的就是这个?
而先前的新手帮助,就是因为这里的监控体系深入探查到了这个层次,所以才会提前选择撤销?
哪怕是在高考考场上,任窘自己的思维意识,也没有此刻这般活跃。
他一边考虑着自己被当做弃子的可能性,一边试探着点开拼图选项的详选界面,接着选了一套新拼图。
就算下一秒出现什么高能武器,把他瞬间轰成骨灰,他也不能就此选择躺摆。
虽然不确定任务失败后,他还有没有活着回到狗窝的机会,但哪怕存在一丝可能性,他也不能就此放弃。
新的拼图碎片堆出现,而原先被拼合完毕的启蒙教具,则在碎片堆出现的同时,被挪移到了房间墙体上新出现的书架上。
他这是过关了?
是这里的监控体系没发现什么异常?
还是监控体系觉得他这个人物无关紧要,暂时放过了他?
但哪怕没有出现什么摧毁他的武器,任窘依然没有松口气,掉以轻心。
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既可以很简单,又可以很复杂。
任窘基于简单的快乐,让自己生理数据表现得兴致勃勃,面无表情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拼图。
一个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虚拟形象与自己真实形象存在较大差别的人,面冷心热是很正常的表现。
沉浸式的虚拟体验里,虚拟形象与现实面容的表情展示,尤其在两者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肯定不同步。
不然虚拟与现实的冲突下,他的面部肌肉很容易出现异常表达。
他这个身体那雌雄难辨的童颜,就算纳米物质再精心维护,也肯定会因为这种冲突被自然扭曲。
自然扭曲的肌体,强行校正回来,只会造成严重不适。
脊柱侧弯的结果那么严重,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童,乃至成年人出现病变。
还不是因为症状发生初期时,患者不仅感觉不到异常,反而会感觉舒服的原因么?
而在虚拟表情与现实不同步的情况下,长期较少甚至不使用面部肌肉群,就会像他这样,如同面瘫一样。
很多情绪都难以直接表现在脸上。
然而越拼,任窘的心就越沉。
只不过他并没有在身体的生理状态上表现出来。
这些拼图碎片拼接起来后的图案,是帮助学龄前孩童认字的启蒙教具。
在他拼完一副图之后,完成拼接的图案,还会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以课堂的形式,讲解图案内文字与相应事物的对应关系。
而让任窘心沉的对象,也恰恰是这些启蒙教具。
当他在较短时间内,将可以组装成一套幼儿字典的拼图碎片拼合完成后。
他注意到,他突然变得不认识这里的文字信息了。
自来这里后,表现得认识这里文字信息的他,突然转变成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既然身体原主没有遗留给他多少有用信息,那这里的文字信息,他理应不认识才对。
而当他有了这个认知后,原本那些他认识的文字内容,便立刻变得陌生起来。
如果不是这套启蒙教具将诸多他在这里见过,没见过的文字,都以课堂的形式,在他完成拼合后讲解了一遍,现在的他说不定就彻底两眼抓瞎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会在一开始,在没有得到任何原主身体信息遗留的情况下,认识这里的文字呢?
是他刚开始进行替活任务时的新手帮助?
如果是新手帮助,那为什么在他认知到自己理应不认识这里的文字这一点后,这种帮助就被立刻撤销了?
就不能持续到他任务结束?
存在什么限制因素么?
而如果不是新手帮助,那他为什么在刚来这里的时候,见到后就能立刻辨识和理解这里的文字?
要知道,这里使用的文字,与任窘认知模式里的诸多文字形式没有任何相似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字。
在他发生文盲转变后,如果没有启蒙教具的帮助,他连辨别单个字节和连句的能力都没有。
换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此刻的他,如果没有启蒙教具在前,‘朱月坡’和‘朱肚皮’在他眼里是不存在区别的。
无论是薄膜屏幕里选项上的文字简括,还是实时显示的身体数据,他都看不懂,更别提换算成他能理解的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去估算一些别的东西。
这其中的那些为什么。
他想不明白。
更令他不敢细想的,是这个启蒙教具的拼图出现时机的巧合。
按照正常的大数据推荐流程,即便是一个这个身体原主没在现实玩过的拼图游戏,按照针对他身体的大数据判断,当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出现的拼图碎片,也应该符合他身体的年龄表现才对。
除非这个身体的原主,在虚拟世界里的经历,是一直角色扮演一个长不大的幼儿。
然后按照大数据推荐模式,在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弄了一套启蒙教具出来。
可这种可能性,想想就知道是概率极低的。
难道是这里的监控体系,终于发现了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然后有意试探什么?
但问题是就以他先前的那一系列表现,要试探,也不需要用这种方式试探。
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认识这里的文字,变成文盲,然后又借教具帮他一把?
联想到自己的大脑活动有可能在被纳米物质实时监控这一点后。
要不是任窘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他冷汗都要出来了。
大脑的文字辨识理解功能区,虽然并不因文字形式的不同而改变,但基于不同文字形式形成的认知模式,却会让相应脑区的活动表现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别。
难道这里的监控体系,试探的就是这个?
而先前的新手帮助,就是因为这里的监控体系深入探查到了这个层次,所以才会提前选择撤销?
哪怕是在高考考场上,任窘自己的思维意识,也没有此刻这般活跃。
他一边考虑着自己被当做弃子的可能性,一边试探着点开拼图选项的详选界面,接着选了一套新拼图。
就算下一秒出现什么高能武器,把他瞬间轰成骨灰,他也不能就此选择躺摆。
虽然不确定任务失败后,他还有没有活着回到狗窝的机会,但哪怕存在一丝可能性,他也不能就此放弃。
新的拼图碎片堆出现,而原先被拼合完毕的启蒙教具,则在碎片堆出现的同时,被挪移到了房间墙体上新出现的书架上。
他这是过关了?
是这里的监控体系没发现什么异常?
还是监控体系觉得他这个人物无关紧要,暂时放过了他?
但哪怕没有出现什么摧毁他的武器,任窘依然没有松口气,掉以轻心。
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既可以很简单,又可以很复杂。
任窘基于简单的快乐,让自己生理数据表现得兴致勃勃,面无表情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拼图。
一个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虚拟形象与自己真实形象存在较大差别的人,面冷心热是很正常的表现。
沉浸式的虚拟体验里,虚拟形象与现实面容的表情展示,尤其在两者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肯定不同步。
不然虚拟与现实的冲突下,他的面部肌肉很容易出现异常表达。
他这个身体那雌雄难辨的童颜,就算纳米物质再精心维护,也肯定会因为这种冲突被自然扭曲。
自然扭曲的肌体,强行校正回来,只会造成严重不适。
脊柱侧弯的结果那么严重,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童,乃至成年人出现病变。
还不是因为症状发生初期时,患者不仅感觉不到异常,反而会感觉舒服的原因么?
而在虚拟表情与现实不同步的情况下,长期较少甚至不使用面部肌肉群,就会像他这样,如同面瘫一样。
很多情绪都难以直接表现在脸上。
然而越拼,任窘的心就越沉。
只不过他并没有在身体的生理状态上表现出来。
这些拼图碎片拼接起来后的图案,是帮助学龄前孩童认字的启蒙教具。
在他拼完一副图之后,完成拼接的图案,还会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以课堂的形式,讲解图案内文字与相应事物的对应关系。
而让任窘心沉的对象,也恰恰是这些启蒙教具。
当他在较短时间内,将可以组装成一套幼儿字典的拼图碎片拼合完成后。
他注意到,他突然变得不认识这里的文字信息了。
自来这里后,表现得认识这里文字信息的他,突然转变成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既然身体原主没有遗留给他多少有用信息,那这里的文字信息,他理应不认识才对。
而当他有了这个认知后,原本那些他认识的文字内容,便立刻变得陌生起来。
如果不是这套启蒙教具将诸多他在这里见过,没见过的文字,都以课堂的形式,在他完成拼合后讲解了一遍,现在的他说不定就彻底两眼抓瞎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会在一开始,在没有得到任何原主身体信息遗留的情况下,认识这里的文字呢?
是他刚开始进行替活任务时的新手帮助?
如果是新手帮助,那为什么在他认知到自己理应不认识这里的文字这一点后,这种帮助就被立刻撤销了?
就不能持续到他任务结束?
存在什么限制因素么?
而如果不是新手帮助,那他为什么在刚来这里的时候,见到后就能立刻辨识和理解这里的文字?
要知道,这里使用的文字,与任窘认知模式里的诸多文字形式没有任何相似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字。
在他发生文盲转变后,如果没有启蒙教具的帮助,他连辨别单个字节和连句的能力都没有。
换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此刻的他,如果没有启蒙教具在前,‘朱月坡’和‘朱肚皮’在他眼里是不存在区别的。
无论是薄膜屏幕里选项上的文字简括,还是实时显示的身体数据,他都看不懂,更别提换算成他能理解的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去估算一些别的东西。
这其中的那些为什么。
他想不明白。
更令他不敢细想的,是这个启蒙教具的拼图出现时机的巧合。
按照正常的大数据推荐流程,即便是一个这个身体原主没在现实玩过的拼图游戏,按照针对他身体的大数据判断,当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出现的拼图碎片,也应该符合他身体的年龄表现才对。
除非这个身体的原主,在虚拟世界里的经历,是一直角色扮演一个长不大的幼儿。
然后按照大数据推荐模式,在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弄了一套启蒙教具出来。
可这种可能性,想想就知道是概率极低的。
难道是这里的监控体系,终于发现了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然后有意试探什么?
但问题是就以他先前的那一系列表现,要试探,也不需要用这种方式试探。
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认识这里的文字,变成文盲,然后又借教具帮他一把?
联想到自己的大脑活动有可能在被纳米物质实时监控这一点后。
要不是任窘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他冷汗都要出来了。
大脑的文字辨识理解功能区,虽然并不因文字形式的不同而改变,但基于不同文字形式形成的认知模式,却会让相应脑区的活动表现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别。
难道这里的监控体系,试探的就是这个?
而先前的新手帮助,就是因为这里的监控体系深入探查到了这个层次,所以才会提前选择撤销?
哪怕是在高考考场上,任窘自己的思维意识,也没有此刻这般活跃。
他一边考虑着自己被当做弃子的可能性,一边试探着点开拼图选项的详选界面,接着选了一套新拼图。
就算下一秒出现什么高能武器,把他瞬间轰成骨灰,他也不能就此选择躺摆。
虽然不确定任务失败后,他还有没有活着回到狗窝的机会,但哪怕存在一丝可能性,他也不能就此放弃。
新的拼图碎片堆出现,而原先被拼合完毕的启蒙教具,则在碎片堆出现的同时,被挪移到了房间墙体上新出现的书架上。
他这是过关了?
是这里的监控体系没发现什么异常?
还是监控体系觉得他这个人物无关紧要,暂时放过了他?
但哪怕没有出现什么摧毁他的武器,任窘依然没有松口气,掉以轻心。
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既可以很简单,又可以很复杂。
任窘基于简单的快乐,让自己生理数据表现得兴致勃勃,面无表情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拼图。
一个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虚拟形象与自己真实形象存在较大差别的人,面冷心热是很正常的表现。
沉浸式的虚拟体验里,虚拟形象与现实面容的表情展示,尤其在两者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肯定不同步。
不然虚拟与现实的冲突下,他的面部肌肉很容易出现异常表达。
他这个身体那雌雄难辨的童颜,就算纳米物质再精心维护,也肯定会因为这种冲突被自然扭曲。
自然扭曲的肌体,强行校正回来,只会造成严重不适。
脊柱侧弯的结果那么严重,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童,乃至成年人出现病变。
还不是因为症状发生初期时,患者不仅感觉不到异常,反而会感觉舒服的原因么?
而在虚拟表情与现实不同步的情况下,长期较少甚至不使用面部肌肉群,就会像他这样,如同面瘫一样。
很多情绪都难以直接表现在脸上。
然而越拼,任窘的心就越沉。
只不过他并没有在身体的生理状态上表现出来。
这些拼图碎片拼接起来后的图案,是帮助学龄前孩童认字的启蒙教具。
在他拼完一副图之后,完成拼接的图案,还会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以课堂的形式,讲解图案内文字与相应事物的对应关系。
而让任窘心沉的对象,也恰恰是这些启蒙教具。
当他在较短时间内,将可以组装成一套幼儿字典的拼图碎片拼合完成后。
他注意到,他突然变得不认识这里的文字信息了。
自来这里后,表现得认识这里文字信息的他,突然转变成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既然身体原主没有遗留给他多少有用信息,那这里的文字信息,他理应不认识才对。
而当他有了这个认知后,原本那些他认识的文字内容,便立刻变得陌生起来。
如果不是这套启蒙教具将诸多他在这里见过,没见过的文字,都以课堂的形式,在他完成拼合后讲解了一遍,现在的他说不定就彻底两眼抓瞎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会在一开始,在没有得到任何原主身体信息遗留的情况下,认识这里的文字呢?
是他刚开始进行替活任务时的新手帮助?
如果是新手帮助,那为什么在他认知到自己理应不认识这里的文字这一点后,这种帮助就被立刻撤销了?
就不能持续到他任务结束?
存在什么限制因素么?
而如果不是新手帮助,那他为什么在刚来这里的时候,见到后就能立刻辨识和理解这里的文字?
要知道,这里使用的文字,与任窘认知模式里的诸多文字形式没有任何相似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字。
在他发生文盲转变后,如果没有启蒙教具的帮助,他连辨别单个字节和连句的能力都没有。
换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此刻的他,如果没有启蒙教具在前,‘朱月坡’和‘朱肚皮’在他眼里是不存在区别的。
无论是薄膜屏幕里选项上的文字简括,还是实时显示的身体数据,他都看不懂,更别提换算成他能理解的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去估算一些别的东西。
这其中的那些为什么。
他想不明白。
更令他不敢细想的,是这个启蒙教具的拼图出现时机的巧合。
按照正常的大数据推荐流程,即便是一个这个身体原主没在现实玩过的拼图游戏,按照针对他身体的大数据判断,当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出现的拼图碎片,也应该符合他身体的年龄表现才对。
除非这个身体的原主,在虚拟世界里的经历,是一直角色扮演一个长不大的幼儿。
然后按照大数据推荐模式,在他选择拼图选项后,弄了一套启蒙教具出来。
可这种可能性,想想就知道是概率极低的。
难道是这里的监控体系,终于发现了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然后有意试探什么?
但问题是就以他先前的那一系列表现,要试探,也不需要用这种方式试探。
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认识这里的文字,变成文盲,然后又借教具帮他一把?
联想到自己的大脑活动有可能在被纳米物质实时监控这一点后。
要不是任窘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他冷汗都要出来了。
大脑的文字辨识理解功能区,虽然并不因文字形式的不同而改变,但基于不同文字形式形成的认知模式,却会让相应脑区的活动表现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别。
难道这里的监控体系,试探的就是这个?
而先前的新手帮助,就是因为这里的监控体系深入探查到了这个层次,所以才会提前选择撤销?
哪怕是在高考考场上,任窘自己的思维意识,也没有此刻这般活跃。
他一边考虑着自己被当做弃子的可能性,一边试探着点开拼图选项的详选界面,接着选了一套新拼图。
就算下一秒出现什么高能武器,把他瞬间轰成骨灰,他也不能就此选择躺摆。
虽然不确定任务失败后,他还有没有活着回到狗窝的机会,但哪怕存在一丝可能性,他也不能就此放弃。
新的拼图碎片堆出现,而原先被拼合完毕的启蒙教具,则在碎片堆出现的同时,被挪移到了房间墙体上新出现的书架上。
他这是过关了?
是这里的监控体系没发现什么异常?
还是监控体系觉得他这个人物无关紧要,暂时放过了他?
但哪怕没有出现什么摧毁他的武器,任窘依然没有松口气,掉以轻心。
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既可以很简单,又可以很复杂。
任窘基于简单的快乐,让自己生理数据表现得兴致勃勃,面无表情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拼图。
一个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虚拟形象与自己真实形象存在较大差别的人,面冷心热是很正常的表现。
沉浸式的虚拟体验里,虚拟形象与现实面容的表情展示,尤其在两者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肯定不同步。
不然虚拟与现实的冲突下,他的面部肌肉很容易出现异常表达。
他这个身体那雌雄难辨的童颜,就算纳米物质再精心维护,也肯定会因为这种冲突被自然扭曲。
自然扭曲的肌体,强行校正回来,只会造成严重不适。
脊柱侧弯的结果那么严重,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童,乃至成年人出现病变。
还不是因为症状发生初期时,患者不仅感觉不到异常,反而会感觉舒服的原因么?
而在虚拟表情与现实不同步的情况下,长期较少甚至不使用面部肌肉群,就会像他这样,如同面瘫一样。
很多情绪都难以直接表现在脸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