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章 不可名状(1 / 2)

加入书签

不对劲。

很不对劲。

任窘看着摆满一堵墙的完成品,让自己表现得像极了成就感获得满足的大孩子。

然而在这层伪装的内里,任窘自己却满是疑惑。

他有些奇怪,现在的他在这里的大数据构型里,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表述得很清楚。

‘我’需要‘他者’存在的对照,才能对‘我’自身有一个相对精确的判断。

来这里的时间不长,不过由于他始终没有登录过虚拟世界,所以到目前为止,他都处在孤身一人的状态。

由于这个身体的原主,残留给他的信息实在少得可怜。

他对自己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伪装,看似是他臆想里的身体原主该有的表现,但仔细想来,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首先一点,他是怎么确定实际里的身体原主,就符合他臆想里的那个身体原主的?

判断依据是什么?

他对身体原主残留信息总结出来的标签,不过就是‘瘾少年’、‘社会边缘人士’、‘虚拟世界失意者’之类的简单几种。

但以一个人的复杂程度,根本不可能仅凭这些简单标签,就将一个人整个囊括。

因此他臆想里的那个身体原主,只能是一个形象模糊到难以具体指向的存在。

精确模仿具体的一个人很容易,精确模仿泛指的某一类人却很难。

模仿一个人,只需要这个人的详细情报,越详细,模仿得越容易,越像。

而模仿一类人,就意味着模仿者需要从这类人的共性着手。

在这个模仿过程中,模仿者难免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将这种共性基于自己理解,加以新的诠释。

那这种对某一类人的模仿,究竟是模仿,还是让模仿者自己成为这一类人。

任窘来这里后要做的,原本是按照身体原主遗留的信息,模仿扮演原主。

但由于身体原主遗留的信息不能说没有吧,却也算得上聊胜于无。

导致他针对原主的模仿扮演,异化成了基于标签,成为了标签泛指范围内的人。

泛指的标签,并不存在一个严格限制范围,不允许踏出界外半步的界限。

因此任窘自己在成为包括身体原主在内的这一类人的时候,会因为自己对原有标签囊括范围的理解,给自己贴上一些新的标签。

这些新的标签,因他而生,也使得他从异化成为的那一类人里,很容易被精准定位出来。

因此无论他在这里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些行动再怎么符合身体原主所在的那一类人,都会让他自己的个人形象,被大数据分析一点点构建出来。

如果只是任窘原有认知模式里较为初级的大数据分析,那这种分析,最多只是相当于在身体原主原有画像上不断增添描画,试图将原主的画像一点点往他这边矫正。

在一张白纸上重新作画,与在已经有画作存在的画纸上增添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

后者再怎么矫正,也不可能将原有内容矫正到完全符合任窘的程度。

矫正到最后,只会矫正出来一个既不像原主,也不像任窘的怪物。

但大数据分析这种数字产业里的基建之一的技术,怎么可能是自诞生后就顽固不化的保守技术。

即便是以忒修斯之船的形式,用笨办法一点点更新分析模型,都能将任窘从身体原主的画像里剥离出来。

然后前后一对比,便能轻易得出他和身体原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结论。

这一面墙的拼图完成品,看似是他虚度现实光阴,用来打发时间的结果。

但是在他拼接碎片的过程中,他的动作,他观察碎片,试探碎片可能组合的行为,都成为了他被分析构建模型画像的依据。

任窘并不是等这一墙的展览品完成后,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至于他是在第几件成品完成过程中发现的,这件事本身已不再重要。

在身体内外都是这里监控体系一部分的情况下,除非任窘自己打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做,不然无论他有着什么样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构成他大数据模型画像的依据。

可问题是,哪怕任窘自己什么都不做的这个行为本身,也依然能成为被分析的对象。

而他,又不可能真的在这里什么都不做。

他根本没得选。

不过他没得选,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反制的能力。

当然,这种反制,不过是他精神胜利下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他并没有能够真正让自己摆脱被数据分析境遇的能力。

所谓的反制,不过是他提前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先一步给自己画像。

先尽量让自己的画像与身体原主的画像相似,然后基于这个画像,逆向指导自身的行为,误导外部的数据分析。

让监控体系建构起来的模型画像,更符合身体原主而不是任窘自己。

然而他想要实施这种反制手段,存在着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

那就是他没有有关身体原主的详细信息。

没有原主的详细信息,就不能先这里的大数据分析一步,给自己画一张符合原主的像。

没有符合原主的画像,他就没办法逆向指导自己的行为,会被这里的大数据分析到原本的自己。

既然问题的关键,出在与身体原主相关的信息上,那就通过寻找原主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这个身体没有残留多少原主信息,但有一个地方一定有很大概率保存着原主信息。

而这个地方,就是登录舱连接着的那个虚拟世界。

既然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登录虚拟世界,那任窘为什么依然滞留在现实里,任由自己被数据分析呢?

因为任窘怀疑这个登录虚拟世界的选项,很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身体与思维意识,并不存在谁限制谁、谁控制谁一说。

思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就像是驾驶员与绑定了身份的驾驶舱的关系,既是在互相牵制,又是在互相成就。

而登录虚拟世界,就相当于驾驶员临时脱离了驾驶舱。

看似没有了驾驶舱对驾驶员的牵制,但同时也意味着驾驶员失去了驾驶舱的保护。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谁真的有通过别人的眼睛,了解到对方大脑里的想法么?

以前很难有,但在虚拟世界,说不定就很容易有。

就像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句话,即便在严格约束定义的框架内,依然是一句空话一样。

个人思维意识神圣不可侵犯也同样是一句不可信的空话。

登录虚拟世界的人,就相当于把个人信息提交到程序运营商一样。

你认为运营商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会轻易暴露你的个人信息,但连运营商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因为运营商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虚拟实体。

在这个虚拟实体里,每一个实体内部的个体,都拥有私自从整个实体为自己借力的能力。

而虚拟实体对自身内部个体私自借自己力量时的约束,又几乎是形同虚设,无能为力的。

个人信息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

这么容易就被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又怎么能称得上神圣不可侵犯。

而登录虚拟世界时,任窘十分有理由怀疑,登录过程中的思维意识是不设防的。

大脑虽然是神经系统的核心,但谁能保证思维现象真的只存在于大脑,而不是通过神经系统串联起来的全身现象?

或许除大脑以外的肢体,存在与否对个体的思维现象不那么重要。

但既然存在配合手势讲话的人被禁锢住手就暂时难以流畅讲话的现象,那肢体存在与否对思维现象的重要程度,就不一定真的无关紧要。

原本就因为神经活动,存在着极有可能成为破译思维意识关键的电磁场效应的大脑,一旦通过登录虚拟世界的方式,屏蔽掉肌体参与时多余的大脑活动,破译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就以这里的生产力水准,说不定这种针对思维意识的破译工作早就完成了。

而这里的监控体系也很有可能早就察觉到了任窘与身体原主的差别,就等他登录虚拟世界,放开最后一点防御拿到确切证据。

就算有关虚拟世界是陷阱的猜测,只是任窘自己毫无证据的臆想。

他登录虚拟世界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针对他的行为。

甚至这里并不会因为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就对他怎么样,更有可能友好地对待他。

但只要存在一丝将自己置于险境的可能性,任窘都不会任由这种可能性发生在自己身上。

黑暗森林法则看似只是文艺作品里的一种世界观设定,但它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对待同类时极度残忍,却渴望外星生命对待人类极度良善现象的讽刺。

人类是复杂的,对待同类时既有良善也有残忍,那就不能期待外星生命是简单良善的存在。

任窘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

原主是这里社会框架下的一员,但他不是。

一个能发展到如此发达程度的社会,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

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必然不可能是一个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圣母的社会。

对于他这个外来者,这里既可能存在发现他后对他友善的存在,也很有可能存在发现他后对他残忍的存在,还可能有发现他后应付差事有意无意忽略他的存在。

哪怕这多种可能里,对他残忍的可能概率很低。

但只要存在,他就不能赌。

他来这里,就是为了给手机充点电,没有必要把命摆在赌桌上当筹码。

除非能明确证明来这里的他即便非自然死亡了,也不会影响到他给手机充电并回到自己狗窝的结果,不然别想让他为这种可能赌任何一下。

但没有原主信息,没办法提前给自己画像,该怎么反制大数据分析?

任窘还有另一种办法。

那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更加贴近这个身体原主提供的标签所指向的那类人。

既然不能将自己模仿成具体的某个人,那么干脆将错就错,让自己真的成为类群较大的群体的集合。

只要大数据分析里的自己,不是任窘自己,那么他是谁,重要么?

要将自己成为某类人,而不是成为某类人里的自己。

任窘就需要在给自己贴标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标签的范围,尽可能地指向虚处。

这个时候,他人生经历里,观看阅读过的那些文艺作品里,同样在身体原主标签囊括范围内的人物角色,就成了他的参考对象。

任窘不再对身体原主提供的标签,进行任何基于他自己的诠释,而是尽可能地将他所知的相关角色大数据汇总。

经由这些现实存在过的,或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物角色,建立起一个标签矩阵。

想通过数据分析构建一个他的模型画像?

可以,先把标签矩阵画出来,再从矩阵掩护下对他进行精准定位吧。

不过这么做的代价是,先一步对自己画像的任窘,都有点把握不住自己的模型画像的具体模样。

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可名状了。

而对应在他完成的一墙拼图成品,就是原本进阶的拼图内容,转而变成了各类五花八门的启蒙教具。

显然是监控体系的大数据分析拿不准他的具体定位,想要基于各个阐述角度的教具,给他塑造一个可以明确定位的世界观。

身体与思维意识,并不存在谁限制谁、谁控制谁一说。

思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就像是驾驶员与绑定了身份的驾驶舱的关系,既是在互相牵制,又是在互相成就。

而登录虚拟世界,就相当于驾驶员临时脱离了驾驶舱。

看似没有了驾驶舱对驾驶员的牵制,但同时也意味着驾驶员失去了驾驶舱的保护。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谁真的有通过别人的眼睛,了解到对方大脑里的想法么?

以前很难有,但在虚拟世界,说不定就很容易有。

就像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句话,即便在严格约束定义的框架内,依然是一句空话一样。

个人思维意识神圣不可侵犯也同样是一句不可信的空话。

登录虚拟世界的人,就相当于把个人信息提交到程序运营商一样。

你认为运营商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会轻易暴露你的个人信息,但连运营商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因为运营商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虚拟实体。

在这个虚拟实体里,每一个实体内部的个体,都拥有私自从整个实体为自己借力的能力。

而虚拟实体对自身内部个体私自借自己力量时的约束,又几乎是形同虚设,无能为力的。

个人信息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

这么容易就被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又怎么能称得上神圣不可侵犯。

而登录虚拟世界时,任窘十分有理由怀疑,登录过程中的思维意识是不设防的。

大脑虽然是神经系统的核心,但谁能保证思维现象真的只存在于大脑,而不是通过神经系统串联起来的全身现象?

或许除大脑以外的肢体,存在与否对个体的思维现象不那么重要。

但既然存在配合手势讲话的人被禁锢住手就暂时难以流畅讲话的现象,那肢体存在与否对思维现象的重要程度,就不一定真的无关紧要。

原本就因为神经活动,存在着极有可能成为破译思维意识关键的电磁场效应的大脑,一旦通过登录虚拟世界的方式,屏蔽掉肌体参与时多余的大脑活动,破译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就以这里的生产力水准,说不定这种针对思维意识的破译工作早就完成了。

而这里的监控体系也很有可能早就察觉到了任窘与身体原主的差别,就等他登录虚拟世界,放开最后一点防御拿到确切证据。

就算有关虚拟世界是陷阱的猜测,只是任窘自己毫无证据的臆想。

他登录虚拟世界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针对他的行为。

甚至这里并不会因为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就对他怎么样,更有可能友好地对待他。

但只要存在一丝将自己置于险境的可能性,任窘都不会任由这种可能性发生在自己身上。

黑暗森林法则看似只是文艺作品里的一种世界观设定,但它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对待同类时极度残忍,却渴望外星生命对待人类极度良善现象的讽刺。

人类是复杂的,对待同类时既有良善也有残忍,那就不能期待外星生命是简单良善的存在。

任窘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

原主是这里社会框架下的一员,但他不是。

一个能发展到如此发达程度的社会,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

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必然不可能是一个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圣母的社会。

对于他这个外来者,这里既可能存在发现他后对他友善的存在,也很有可能存在发现他后对他残忍的存在,还可能有发现他后应付差事有意无意忽略他的存在。

哪怕这多种可能里,对他残忍的可能概率很低。

但只要存在,他就不能赌。

他来这里,就是为了给手机充点电,没有必要把命摆在赌桌上当筹码。

除非能明确证明来这里的他即便非自然死亡了,也不会影响到他给手机充电并回到自己狗窝的结果,不然别想让他为这种可能赌任何一下。

但没有原主信息,没办法提前给自己画像,该怎么反制大数据分析?

任窘还有另一种办法。

那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更加贴近这个身体原主提供的标签所指向的那类人。

既然不能将自己模仿成具体的某个人,那么干脆将错就错,让自己真的成为类群较大的群体的集合。

只要大数据分析里的自己,不是任窘自己,那么他是谁,重要么?

要将自己成为某类人,而不是成为某类人里的自己。

任窘就需要在给自己贴标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标签的范围,尽可能地指向虚处。

这个时候,他人生经历里,观看阅读过的那些文艺作品里,同样在身体原主标签囊括范围内的人物角色,就成了他的参考对象。

任窘不再对身体原主提供的标签,进行任何基于他自己的诠释,而是尽可能地将他所知的相关角色大数据汇总。

经由这些现实存在过的,或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物角色,建立起一个标签矩阵。

想通过数据分析构建一个他的模型画像?

可以,先把标签矩阵画出来,再从矩阵掩护下对他进行精准定位吧。

不过这么做的代价是,先一步对自己画像的任窘,都有点把握不住自己的模型画像的具体模样。

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可名状了。

而对应在他完成的一墙拼图成品,就是原本进阶的拼图内容,转而变成了各类五花八门的启蒙教具。

显然是监控体系的大数据分析拿不准他的具体定位,想要基于各个阐述角度的教具,给他塑造一个可以明确定位的世界观。

身体与思维意识,并不存在谁限制谁、谁控制谁一说。

思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就像是驾驶员与绑定了身份的驾驶舱的关系,既是在互相牵制,又是在互相成就。

而登录虚拟世界,就相当于驾驶员临时脱离了驾驶舱。

看似没有了驾驶舱对驾驶员的牵制,但同时也意味着驾驶员失去了驾驶舱的保护。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谁真的有通过别人的眼睛,了解到对方大脑里的想法么?

以前很难有,但在虚拟世界,说不定就很容易有。

就像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句话,即便在严格约束定义的框架内,依然是一句空话一样。

个人思维意识神圣不可侵犯也同样是一句不可信的空话。

登录虚拟世界的人,就相当于把个人信息提交到程序运营商一样。

你认为运营商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会轻易暴露你的个人信息,但连运营商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因为运营商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虚拟实体。

在这个虚拟实体里,每一个实体内部的个体,都拥有私自从整个实体为自己借力的能力。

而虚拟实体对自身内部个体私自借自己力量时的约束,又几乎是形同虚设,无能为力的。

个人信息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

这么容易就被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又怎么能称得上神圣不可侵犯。

而登录虚拟世界时,任窘十分有理由怀疑,登录过程中的思维意识是不设防的。

大脑虽然是神经系统的核心,但谁能保证思维现象真的只存在于大脑,而不是通过神经系统串联起来的全身现象?

或许除大脑以外的肢体,存在与否对个体的思维现象不那么重要。

但既然存在配合手势讲话的人被禁锢住手就暂时难以流畅讲话的现象,那肢体存在与否对思维现象的重要程度,就不一定真的无关紧要。

原本就因为神经活动,存在着极有可能成为破译思维意识关键的电磁场效应的大脑,一旦通过登录虚拟世界的方式,屏蔽掉肌体参与时多余的大脑活动,破译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就以这里的生产力水准,说不定这种针对思维意识的破译工作早就完成了。

而这里的监控体系也很有可能早就察觉到了任窘与身体原主的差别,就等他登录虚拟世界,放开最后一点防御拿到确切证据。

就算有关虚拟世界是陷阱的猜测,只是任窘自己毫无证据的臆想。

他登录虚拟世界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针对他的行为。

甚至这里并不会因为他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就对他怎么样,更有可能友好地对待他。

但只要存在一丝将自己置于险境的可能性,任窘都不会任由这种可能性发生在自己身上。

黑暗森林法则看似只是文艺作品里的一种世界观设定,但它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对待同类时极度残忍,却渴望外星生命对待人类极度良善现象的讽刺。

人类是复杂的,对待同类时既有良善也有残忍,那就不能期待外星生命是简单良善的存在。

任窘不是这个身体的原主。

原主是这里社会框架下的一员,但他不是。

一个能发展到如此发达程度的社会,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

而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必然不可能是一个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圣母的社会。

对于他这个外来者,这里既可能存在发现他后对他友善的存在,也很有可能存在发现他后对他残忍的存在,还可能有发现他后应付差事有意无意忽略他的存在。

哪怕这多种可能里,对他残忍的可能概率很低。

但只要存在,他就不能赌。

他来这里,就是为了给手机充点电,没有必要把命摆在赌桌上当筹码。

除非能明确证明来这里的他即便非自然死亡了,也不会影响到他给手机充电并回到自己狗窝的结果,不然别想让他为这种可能赌任何一下。

但没有原主信息,没办法提前给自己画像,该怎么反制大数据分析?

任窘还有另一种办法。

那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更加贴近这个身体原主提供的标签所指向的那类人。

既然不能将自己模仿成具体的某个人,那么干脆将错就错,让自己真的成为类群较大的群体的集合。

只要大数据分析里的自己,不是任窘自己,那么他是谁,重要么?

要将自己成为某类人,而不是成为某类人里的自己。

任窘就需要在给自己贴标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标签的范围,尽可能地指向虚处。

这个时候,他人生经历里,观看阅读过的那些文艺作品里,同样在身体原主标签囊括范围内的人物角色,就成了他的参考对象。

任窘不再对身体原主提供的标签,进行任何基于他自己的诠释,而是尽可能地将他所知的相关角色大数据汇总。

经由这些现实存在过的,或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物角色,建立起一个标签矩阵。

想通过数据分析构建一个他的模型画像?

可以,先把标签矩阵画出来,再从矩阵掩护下对他进行精准定位吧。

不过这么做的代价是,先一步对自己画像的任窘,都有点把握不住自己的模型画像的具体模样。

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可名状了。

而对应在他完成的一墙拼图成品,就是原本进阶的拼图内容,转而变成了各类五花八门的启蒙教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