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5章 断头山伏击战,神秘的高人在现(1 / 2)

加入书签

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距离张异所说的时间点还有一个半月。

常遇春并不太熟悉北方的战线布局,因为他毕竟不是那场战斗的组织者。

他能做的,惟有将消息传递给朱元璋。

让皇帝自己做抉择。

朱元璋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十八。

他正在御书房,和李善长等人商讨战败带来的影响。

御书房里,争论不休。

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陷入了纠结之中。

其中,以李善长最为难受。

大明内部,在洪武三年之后,对于北方的北元政权的应对,一直有两种声音。

原来这子又溜到常遇春那里?

朱元璋将军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他耍了个滑头,但李善长却明白,哪怕是跟他亲密的胡惟庸,其实也是认可据守长城,反对北伐的。

他不敢怠慢,赶紧让人呈上来,让亲兵出去之后,徐达打开朱元璋的密旨。

可是,如果大明的军队,能在断头山一战中,扳回一城。

朱元璋让人进来,摊开这份军报。

与其如此,不如挟着洪武三年北伐胜利之势,一举击溃对方。

而从武将的角度而言,哪怕是徐达这种比较稳健的将军,也主站一口气将蒙古人打溃。

可是徐达这场胜利,成为了文官们反对北伐的理由。

果然,有了中路军的制衡。

徐达岭北战败,虽然因为他的以前的战绩,震慑了王保保没有乘胜追击,给了大明军队一个喘息的机会。

蒙古人设局对付汤和,但自己却成为局中人!

徐达将蓝玉叫进营帐。

徐达站起来,刚想叫人过来,去信提醒汤和……

元军岭北之战带来的士气,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抑制。

徐达吁了一口气。

他叹了一口气,大概朝中能与他站在一起的,只有身后御书房里的皇帝了。、

张异下山,他是知道的。

东路这边,李文忠一扫颓势,打出几场漂亮的会战。

徐达顿时汗毛竖起,如果真是如此,这次北伐就要彻底失败了。

如果汤和不知道的话,是不是等于,他可以利用这场必然的伏击战,打一场翻身仗?

他将机会留给了东西两个路大军。

至少这场北伐,不会输得太过难看。

这样一支军队盘踞北方,大明的国防压力,在未来的十几几十年,会变得非常大。

徐达回到自己的营帐,叹了一口气:

“李相的意见,就是学生的意见!”

徐达唉声叹气之时,外边亲兵报,朝廷有陛下的密旨。

本来是皇帝让他们过来讨论这次战败的影响,可朱元璋却突然改了主意。

“你们散去吧,本帅自有计较,蓝玉,你跟我过来!”

漠北不比山西,陕西那些中原王朝传统的控制区域。

在这里,大明的军队,有着太多的陌生感。

“标儿,给朕研磨!”

朱元璋一扫这几日的不快,开怀大笑。

徐达看到密旨中的内容,惊得脸色大变。

朱标很忧心朝中的局势,整个大明朝的舆论,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子,也不知道该说他是乌鸦嘴,还是朕的福星!”

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自己的败局,还提醒自己,他却依然没有逆天改命。

但汤和旋即反应过来,反杀元军!

“李相,看起来,这以后咱们大明的战略改变,已经不可逆转……

朱元璋激动之下,让朱标过来给自己研磨。

“张家弟弟,真是我大明的福星!

不过好在,徐达第三天终于出现了,和别人想象中不同,他脸上红光满面。

朱元璋激动之余,想起了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张异。

“父皇……”

张异预言断头山的一败,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徐达的中路军,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这场北伐最初定下来的战略,是三路大军,相互呼应,稳扎稳打,诱敌南下。

其中,还包括洪武二年那场伏击倭寇的大战。

他脸上,看不出因为失败带来挫败感,依然自信满满。

这套策略,也是历代王朝除了汉之外多数朝代执行的策略。

从文官集团的角度来说,朝廷发动太多的战争,资源会向武将倾斜,于国家而言,对休养生息不利,也对文官集团不利。

七月十一日!”

也不知道何日才能跟他再见一面!”

疯狂朝着皇帝进谏。

李善长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所谓的学生,心里琢磨着他真实的意愿。

徐达一扫往日的颓废,开始出击。

这子跟父亲提出要求,说要下山,老张不许。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沿海的倭寇上,见证过张异情报的准确性。

这是中路军,徐达和王保保一战战败之后,最大的好消息。

徐达行走在军营中,安抚将士。

遇春在就好了!”

百官面面面相觑,胡惟庸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不明白老常究竟说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激动?

“微臣告退!”

这一次,朱元璋巨细无遗的,将张异预言的情况说了一遍。

三路大军,牵一发动全身。

也正是因为张异偷溜,朱元璋也失去了他的消息。

他的手,定在半空中,没有动静。

“蓝玉,本帅有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一时间,明军的将领们急得不行。

中路军的任务最重,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呼应李文忠。

“阿嚏!”

说白了,就是有点桀骜不驯。

如果中路军溃败,李文忠那边绝对讨不到好。

他想起皇帝上次警告他,不要骄傲自大,徐达登时面红耳赤。

朱元璋也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因为上次他没把话说明白,让徐达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中了王保保的诱敌之计。

如果断头山发生的事情是必然,为什么他要告诉汤和?

老朱给徐达阐述过窥见历史的影响。

他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轻敌。

徐达给蓝玉吩咐了一番,第二日,蓝玉离开驻地,不知所踪。

可就算是皇帝,又能坚持多久?

朱元璋确实不想放弃,也如李善长猜想的一般,他本来也想妥协。

徐达信得过蓝玉的能力,却信不过他的脾气。

徐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定下神来,再仔细看了一遍。

五月二十五,

漠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