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是好是坏?(2 / 2)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见《史记·卷三十四》。
但让燕王哙大感失望的是,子之并没有辞让王位,而且在称王后还拼命压制、排挤太子姬平,必须除之而后快。不仅如此,子之在位期间纵情酒色、为政暴虐,稍有不顺心之处,便会大肆诛戮臣民,由是让国中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姬平便联合将军市被讨伐子之,双方混战数月,死者多达万余人。最终,姬平战败逃亡,市被被杀。
齐宣王派兵灭燕,并残杀燕王哙、子之
然而子之并没有享受多久的“胜利果实”,便遭遇身死国破的结局。周慎靓王七年(前314年),齐宣王利用燕国发生大内乱的机会,派大将匡章率军北伐,仅用了50天时间便攻破燕都蓟(今北京),并把燕王哙、子之全都剁成肉酱(“醢”),随即又在燕国境内展开大规模的烧杀抢掠活动。齐军的暴行激起燕国百姓的反抗,没多久便被迫撤回国内。事后,燕国故臣拥立前太子姬平为王,即燕昭王。
燕昭王励精图治,虚心招揽人才,网罗了大批来自各国的有才之士。经过30年的经营,燕国积累了相当实力,然后趁齐湣王骄纵败政、天下厌弃之机,以名将乐毅为主帅,联合秦赵韩魏四国攻打齐国,一鼓作气攻克70余城,只有即墨和莒没有拿下。齐湣王逃亡至莒被杀,燕国一血国耻,并成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燕昭王励精图治30年,终于一雪前耻
燕王哙食古不化,为了博取让贤的美名,便效仿上古的尧舜二帝,将王位主动让给相国子之,结果非到没有博得期望中的好名声,而且还落得被砍成肉泥的下场,实在是愚蠢至极,令天下人耻笑。正因为有燕王哙的“反面案例”在前,所以后世君主再无一人肯这样做,这也算是他用生命为代价,来揭穿“禅让制”的真实而丑陋的面目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