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禅让制是好是坏?(1 / 2)

加入书签

在漫长的帝王时代,史官们喜欢将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吹捧得无比高尚,殊不知它只是宫斗的“遮羞布”而已,充满赤裸裸的谎言,远没有想象中那般温情脉脉。其实,关于“禅让”的真实面目,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荀况、韩非等人看穿,其中韩非论述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见《韩非子·说难》),真可谓一语中的!

尧将帝位“禅让”给舜

不过历史上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却偏偏相信尧帝禅位给舜帝、舜帝禅位给大禹不仅确有其事,而且他们这样做也的确是出于真心,是一种大公无私、道德高尚的体现,值得后世称颂。持这种观点的人中,便包括战国中期的燕王姬哙(燕王哙),而且他还真的效仿尧舜二帝,将王位主动让给宰相子之。那么,燕王哙最终的结局如何?他是否如愿以偿地获得“尧舜之君”的称号?

燕王哙是燕易王之子,燕国第3八任国君姬哙,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继位,在位6年时间,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为。不过,燕王哙虽然是个平庸的君主,但很没有自知之明,因为看了几部颂扬尧舜二帝贤明、万民归心的书籍,便羡慕的不得了,一心想要效仿他们,做名垂千古的圣主明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燕王哙便将谋士鹿毛寿召来,向他请教办法。

燕王哙听从鹿毛寿的建议,禅位给子之

此时,国相姬子之执掌燕国的朝政,随着权势和名望的日渐攀升,开始滋生出篡夺王位之心,而鹿毛寿为求取富贵,已在暗中投靠在他的门下。所以等到国王向他征询意见时,鹿毛寿便按照子之的授意,建议燕王哙效仿尧帝、舜帝,把王位禅让给国相。

鹿毛寿知道燕王哙舍不得王位,便欺骗他说:“微臣观察国相子之多年,认为他有上古贤人许由之风,不贪恋权位、不希求富贵,如果大王将国家让给他,他必然不敢接受。这样的话,大王既不会失去国家,而且还能留下让贤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燕王哙觉得这种操作很不错,于是便真的让位给子之,然后自己退居臣位,向昔日的国相朝拜,时在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

燕王子之在位时昏暴,引起国人痛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