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大嫂有着怎样的过节?(2 / 2)
正因此,“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邦做了皇帝,其他兄弟子侄都得到分封,唯独不给大哥的儿子一点赏赐。为这事,刘老太公看不过眼去,找到刘邦,替大儿媳和大孙子求情。刘邦这样回答他爹:“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爹呀,我不是忘了封我这个侄子,是因为他那个娘不是个厚道人。最终,在刘老太公的一再劝说下,刘邦才给侄子刘信封了个侯,而这个侯,刘邦的大嫂听了,直叫她羞臊脸红无地自容。
刘邦给侄子刘信封的侯名为“羹颉侯”,羹颉侯是个什么意思呢?安徽舒城县有个羹颉山,刘信的封地正是在这里。貌似巧合,实则是刘邦蓄意要让大嫂难堪——“颉”与“戛”字同音,意作敲击,“羹颉”亦即“敲击羹锅”,——让你当年假装刮锅底不给咱兄弟们饭吃!你说儿子头上戴着这么一顶贵冠,让做母亲的天天想起当年慢待小叔子的事,还不心里总闹得慌?
看来刘邦挺小心眼的。
宋代的苏轼就刘邦戏谑报复大嫂这件事很看不惯,曾发过感慨,还质问了一下男子汉大丈夫的汉高祖刘邦:“高祖号为大度不记人过者,然不置轑釜之怨,独不畏太上皇缘此记分杯之语乎?”
“轑釜”即“栎釜”,意思还是刮锅。高祖您也号称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人,念念不忘大嫂当年刮锅逐客让你丢面子的事,就不怕你爹刘老太公也像你一样,忌恨你当时眼看着项羽要烹了他,你还声称烹了老爹分一杯羹给你喝!
大嫂事后是很后悔而自责的,谁承想一个“好酒及色”的小叔子,日后能坐到天子位上?想想自己的眼光倒不如做小商贩的女人。
《汉书本纪第一高帝刘邦上》里提到,刘邦未发迹时“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常到王老太、武大娘的店里赊酒喝。这两个女人就很有见识,“见其常有怪,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发现刘邦不是个凡人,他每次来她们两家店里要酒喝,王媪、武负都殷勤地加倍奉送。更让刘邦感动的是,“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自从在刘邦身上发现了异象,每到年终盘点结账时,王、武两位都把刘邦欠的酒钱统统一笔勾销。
愚钝的大嫂因有眼无珠,而遭刘邦事后的慢待羞辱,不知王媪、武负两位慧眼识珠的妇人,后来得到了大汉皇帝什么样的回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