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4章 买田庄(1 / 2)

加入书签

平时在谈话之中,会说谁谁的闺女嫁出去,换得多少聘礼;

闺女回来给多少银子都能拿出来作比较,又说嫁出去的水,泼出去的女儿。

妇人都不赞成给银子嫁出去的闺女花。

生怕别人家占了他们家的便宜。

白族人表演到现在,很多人买到不少田地,但都是在儿子、父亲名下。

十五听多了,她自己亦知道多少。

“十五,丫头片子只是一种称呼,而不是低谁一等。十五和大哥他们一样,都是爹娘的儿女。别乱想,我们家的事情,还轮不到大伯、奶奶他们来做主。”

可以提意见,但她不一定要听从。

沈七芽一下子要买一千多亩良田,大家都想去看看,原来一家的计划,现在变成全族之行。

现在稻谷有些晚的,才开始抽穗,一眼无尽的绿色稻苗。

田庄坐落望山城落霞镇,几乎包揽整个镇上的良田,有条九曲河横穿而过,村长他们分散,详细地瞧过良田,地不错。

瞧着,瞧着,不少人心里犯酸。

越看,越觉得心理不平衡,最终忍不住,捏酸起来,“真是同人不同命啊。我们一家子辛辛苦苦,还买不到五十亩地,结果七丫头一买就是上千亩良田。”

关键还是个丫头。

终归要嫁人,要泼出去的水。

“可不是嘛,瞧这些田,我家不吃不喝,一辈子都买不起。”

捏酸的,先是妇人。

看到沈七芽一下子买上千亩良田,再对比自己家的田,瞬间心理不平衡。

旁边的男人们听到自己枕边的抱怨,渐渐觉得,心中失去平衡,变得有些愤慨不已,开始附和妇人的话。

燕秋带着两个儿女见田梗上荠菜长得不比春天差,蹲下来采摘,听到他们的抱怨,感觉要出事。

顾不得采荠菜,拉上一对儿女去寻大族长、村长。

“五叔,大林他们围在一起,似乎对七丫买上千亩良田不满,满肚子的酸在说什么同人不同命,他们先说,越说越多人认同他们的说法。我怕出事,过来找您。”

燕秋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收入,即便是她相公在时,都没有现在的存银,她希望戏院越走越远,不希望戏院起内哄,闹得四分五裂,人心涣散。

她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明白一点:整个戏院是七丫头撑起来。

“这些人又不知天高地厚!!”

村长闻言,气败地骂起来,“他们拿什么跟七丫头比,整天就知道盯着七丫头的收入,乍不看看七丫头的本事!”

村长真怕那些人闹出什么好歹来,骂完之后,加紧步伐赶过去。

“原地主为什么要卖地?”

在看田时,见到莫难,沈七芽问。

“原主姓韦,跟黄总管原东家,望山城三大家族,韦家有点亲缘,急于卖田,是他急需银子去救他连襟兄。

现在他家能卖,全卖了,不过,很多人在劝他,让他别卖,这银子肯定打水漂,回不来。”

沈七芽有些好奇:什么样的连襟兄值得这个韦地主卖田卖地,不顾一切去救他?

莫难怕人听见,打量四周,尽管四周没人,他还是压低声音,“韦地主的连襟兄是彰州府的周大人。

他因贪污前年旱灾赠灾银子十万两白银,现在已经下牢,案子正在审查,还没有结果。”

“周大人?”

沈七芽肯定道,“他绝不可能贪污。”

莫难狐疑地看向沈七芽,“姑娘认识他?”

“前年,我白族正是从彰州城领到救济银回来,每人半两银子,五斤粮,正因为有这些银子,我族人才能熬过来。

若说周大人贪污赠灾银子十万两白银,不可能。周大人真贪了,他哪来的银子、粮食分给灾民?”

不仅是救济银粮,还有等待时的救济粥。

粥不能让每个灾民吃饱,但能让每个灾民活下来,单是熬救济粥,都需要花费不少粮食。

正因为他们从彰州府拿到标准的救济银粮,才肯定,周大人不可能贪污。

“这事,我们管不了。地值得买,没有问题。韦地主说了,一起一千三百七十亩良田,一百三十亩坡地,二千三百亩山地,另外加一座三进的宅子。

还有十几亩混合在一起良田,坡地,作添头,赠送。一起一万五千两,一次性付清,只要银子,不要抵押。

价格比市场价略低,不过,很多人嫌贵,一直在压价。”

急用银子,转卖,肯定被人压价。

“在买的人之中,最高是多少?”

“一万二千两。韦地主不同意,我们可以加一千,一万三,应该可以拿下,这批地,质量不错。”

“莫难,你去找韦地主,一万五千两,我买,银子现付。”沈七芽决定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