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章 你爹和十五不见了(1 / 2)

加入书签

“哪里,是我们不懂事,在张户安百忙之中前来叨扰,真是失礼。给您赔不是。”沈七芽站起来,微微福身。

“我们前来叨扰了,十分抱歉。”

“抱歉,抱歉……”

“三位前来,有事不妨直说。”

张户安意示他们有话快说,没话走人,现在忙得很。

沈七芽从自己脚边的小背筐里,拿出一份已经写好的借条,以及族人地契推放在张户安面前,“我白族想与张户安您借五百二十两银子。

一年内,即明年四月初七之前翻倍还您一千零四十两白银,以我白族一百五十亩良田,三十五亩坡地作担保。若一年后,还不上,这些地契归您,我白族双手捧上明暗印。

然,一年内,您不得以任何理由、手段向我白族追讨这笔银子,抵押期间,一百八十亩坡地,良田种植作物,与您无关,您不得以任何理由、手段干涉。”

沈七芽没有啰嗦,直接说明自己的需求和条件,成与不成,一句话的事情。

张户安看到已经写好的借据,失笑了。

他没想到,自己做户安后,竟然有人来跟他借银子,而且一借就是借五百二十两。

“我若是不答应呢?”张户安似笑似笑地看向沈七芽。

沈七芽放下手中的茶碗,脸上仍然带着从容不迫,让人舒心的笑意,“没关系。凭这一百八十亩集中在一处的地契,卖五百二十两,我想不难。”

这是最后的后路,如果没有路走,只能走这条。

集中在一起的良田,五百二十两,单是良田,一百五十亩,平均下来才三两四钱一亩,算起来不贵,三十五亩坡地白送。

这样的地,去临川府富贵人家区那边转转,很快就能卖出去。

张东全脸上的笑容不断扩大,最后哈哈大笑,笑完,“来人,笔墨伺候。请茂公过来做个见证人。”

茂公,即是镇上比较有才学的老书生,随着年纪增大,为人正气,渐渐被人尊称茂公,专职给人作见证人,赚点小银子。

张东全的爽快让大族长、村长徒然大喜,感激不尽。

却不知,对张户安来说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他想送顺水人情给白七丫,更想看看,一年后,白七丫是否能还上。

张东全二话不说,把沈七芽写好的借据抄写两份,一字不带改,等茂公过来后,清点地契、签名、打手印。

五百二十两白银到手。

“我亦到户安府那边,一起吧。”拿到银子,张户安邀请沈七芽他们一起。

有银子,有张户安,白族人很快一一登记,付银子,签名,按下指印,拿到户安府给的凭证。

以银代兵,圣上允许的政策,每个交银子的人能拿到回执凭证,证明已经以银代兵,到时,官府的人来收人,拿出这张凭证,与户安记录的名字,指印能对上就可以。

如果有人逃跑,拒绝出银子,又拒绝从军,等待是官府抓捕、处罚。

从户安府出来,白族人才松一口气。

征兵这关,他们是过了,想到未来,又各自沉重起来,走过街道,面对卖儿卖女的大军潮,白族人又觉得自己幸运,至少没有走到卖儿卖女这一步。

不少亲戚涌来大窝村借银子,沈七芽一行人还没有回到家,村里已经来了不少亲戚,都来借银子。

哪来的银子借?

白族人自己亦是把家底掏空,掏得一点不剩,他们才把代兵的银子给填上,面对借银子的亲戚,白族人给出建议:卖地。ъine

没有办法之下,这是唯一的出路,或者嫌儿子、孙儿命长的,可以不卖,从军去。

祖祖辈辈攒下来的地,凑个二十两不难。

五福家的亲戚多,杂七杂八都来了,来了一批又一批,哭着来,骂着走,二伯娘的大嫂甚至无耻的说,“你们家孙女多,可以卖出几个,借银子给我们,大家都是亲戚,何必这么计较?”

在二伯娘大嫂眼里,五福家孙女最多,卖出几个,没关系。

尤其白大金家,努力生儿子,越生闺女越多,未嫁还有三个,含沈七芽在内,五福家有七个丫头片子。

不值银的赔钱货。

白老太太被这话气到胃痛。

“大嫂。”

连柳氏自己都听不下去,上前,“你家地多,让十来亩给我种,大家都是亲戚,何必这么计较?”

“呸!”

坐在地上耍无赖的妇人顿时不乐意,“我自己家都不够种,哪有地给你家种!!你这个没良心,一把年纪还想回去啃你大哥……”

“大嫂你连地都不乐意让我来种,凭什么我们家要卖孙女给你银子交代兵银子?”柳氏反问。

柳氏自从爹娘去世,几乎跟娘家断绝关系。

“老昌货,我撕了你,下三烂的货……”

妇人说不过,扑过来,想厮打柳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