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0章 珍妮的生日礼物(2 / 2)

加入书签

林辰点了点头,心想,用身体把冰融化,这不是傻是什么,讲出来珍妮会觉得我侮辱她的智商。他转脸对珍妮说,“刚才,我们的张书记讲了一个非常的哲理的故事,但很晦涩难懂,请你配合一下,鼓掌微笑吧。”

珍妮听了林辰的翻译,忍不住笑了起来,同时鼓掌。

张江明见林辰三言两语就把自己讲的故事翻译出来,而且惹得珍妮哈哈大笑,非常高兴,心想林辰外语水平当真了得,去年出访英国招商时,我带的是招商局的英文翻译,当时给英国人讲了一个故事,他结结巴巴翻译完,英国人竟然既没笑,也没鼓掌。说明招商局的专职翻译也不如林辰的英文水平高。

珍妮很开心,她对林辰说,我要学习你们中国的习俗,挨桌向这些老人们敬酒。

珍妮站起来,托着酒杯对桌上八位老人说:“我的外祖父与你们同岁,感谢你们今天给他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生日,我也祝你们健康长寿!”林辰翻译给老人们听,老人们都很开心,争着和珍妮交流,林辰只能捡着有意义的翻译。

一个老人说:“我年轻时,听说过八路军救了一个外国飞行员的故事,我的叔叔还去看过,说外国飞行员除了个头高,皮肤白,头发卷以外,其他和我们差不多。”

珍妮听了,激动地问:“您叔叔今天来了吗?”

那个老人尴尬地说:“我叔叔如果还活着,今年10多岁了。”

珍妮说了声srry,又去向下一桌敬酒,这一桌由高平相陪。珍妮敬完酒,和老人们聊了一会儿,林辰又陪着她来到了第三桌。

第三桌由文忠诚相陪,桌上有一个老人身穿西装,带着眼镜,显得非常正式,他问流利的英语问珍妮,“珍妮姐,你外祖父看到的是王家祠堂吗?”

不仅珍妮吃惊,林辰也惊呆了。

文忠诚悄悄告诉林辰,这个老人年轻时曾经留学英国,后来回到通海县当了老师,已经退休四十年了。

珍妮说:“我外祖父并不会说汉语,但他在那里住了几天,非常无聊,就把那四个字学着写了下来。以后遇到会z文的人,才知道这四个字读王家祠堂。”

那老人道:“刚才林主任说过,十里大山周边,所有的王家祠堂都找过了,都与你外祖父所看到的不符,所以我猜测,你外祖父看到的应该不是王家祠堂,比如汪家祠堂因为风吹雨打,三点水掉了,就变成王家祠堂了。”

珍妮听了,心中一动,想起李莉曾经和她说过这个可能,便急切地问道:“老先生,十里大山周围有汪家祠堂吗?”

这时老人们个个七嘴八舌,有的说王是大姓,王家祠堂的概率大一些;有的说十里大山周围只有三个村子姓汪,他们的祠堂都是三间或五间的,远远没有珍妮外祖父看到的那么雄伟。

瞬间这些老人当中分成了两派,有支持王家祠堂的,有支持汪家祠堂的,如同孩童吵架一般,个个谁也不服气。

有一个支持王家祠堂的的老人,捋着胡子,轻蔑地说:“你们说不是王家祠堂,可汪家明显又不是,那又会是什么祠堂!”

而支持汪家祠堂的一个老人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说:“或许有面积很大的汪家祠堂,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毁了呢!”

这时,文忠诚看向副陪位置,那里端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正透过厚如酒瓶底般的眼镜片看着老人们吵架,一边吃菜一边看戏。

文忠诚道:“常主任,你是政协文史研究员,你说说看,到底是王家祠堂,还是汪家祠堂?”

那个拄着拐棍的挺汪派老人吵不过挺王派,便岔开话题:“文常委说的对,让常老白掰扯一下,到底是王家还是汪家。”

老人所说的常老白,真名常友书,是通海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因为喜欢与人争论各种历史掌故,特别能说,所以大家叫他常老白(掰)。

常老白放下筷子,不屑一顾地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既不是王家祠堂,也不是汪家祠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