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四章 梨花村的由来(2 / 2)

加入书签

赵亦茶脆生生的解释,“漾哥哥帮我们拿东西,没关系,我们认识路的。”

赵老爷子对于吴漾这么快就与孩子们玩熟这件事非常高兴,还是半大的孩子,哪儿有不贪玩的。

“去吧去吧,别去危险的地方玩儿。”

“知道了。”

几个孩子一走,屋子里安静了不少。

棚子四面漏风,今天日头不大,风吹进来,棚子里温度降了不少。

陈景之穿的官袍比较薄,已经感觉到了冷。

“老师,我看山洪之后,原本房子的地都已经清理出来了。”

“为何还没人开始重修房屋?”

“哎——”

赵老爷子长叹一口气。

“山洪来得突然,很多人家就算提前搬走,也损失了很多。”

“地也没了,粮食都吃得紧巴巴的。”

“哪来的银子盖房子呢。”

盖房子需要请人来帮忙,就算关系好的乡里乡亲不需要工钱,主人家也是需要包饭的。

粮食都不够自己吃,怎么够包饭呢。

听了这话,陈景之若有所思。

“今年多地闹起洪灾,不少人逃荒到了江城县。”

“若梨花村没有发生山洪,应该是灾民不错的定居选择。”

“我看梨花村地大人少,多写人口应该能发展更快,只是梨花村靠山

吃山,村子并不富庶。”

赵老爷子点点头,“是呀,村子里就是人少。”

“地多,但是能用的就那么些。”

“以前能用的地更多,但是村子离县城近,不少青壮年去了县城里帮工,比种地更赚钱。”

“人少了,地渐渐荒废了些。”

梨花村的村民不能不管,总不能任由村民一直柱棚子里,等到了冬天,四处漏风的棚子冻死人怎么办。

“如若能有可以发展的特产呢?”

陈景之来梨花村一趟,真心觉得这是个好地方。

依山傍水,环境优越。

处于两条江水之间,不会缺水,地势较高,也不容易有洪灾。

距离县城近,路修得宽大,经商方便。

赵老爷子想了想,“说起特产,原先山里常见鹿,后来不知怎的,鹿都不见了。”

“又因着村子盛产甜梨,种了很多梨树,梨花开的时候,村子一片雪白,甚是好看,就从鹿山村改名为梨花村。”

甜梨。

这是个好东西。

陈景之追问道:“既然盛产甜梨,可继续发展下去,为何我没听说过梨花村还产甜梨?”

赵老爷子摆摆手,“前些年是好卖的,村里的马家就是这样发的家。”

“后来,听闻有商队出海带回来新品种的梨,称之为番梨,又大又甜,村里的甜梨就渐渐卖不出去了。”

番梨是十年前兴起的,如今进过十几年本土培育,产量提高,价格就低了下来。

平常人家偶尔也能买上一两个尝尝鲜。

被番梨抢占了市场,梨花村的甜梨已经无人问津。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种

陈景之想了想,“梨花村的村长说村里的土质极好,种菜不用过于打理就长势极好。”

“这倒是。”赵老爷子笑道:“就是因为土质极好,咱们村的甜梨才长的多,卖的多。”

“既然土质好,能种梨树就能种其他东西,可以发展其他特产。”

说到赵老爷子心坎上。

“我和村长也商量过,还进行过尝试。”

“可惜马家的老爷子去世以后,他家的地就没什么人种了,或租或买的给了其他家,剩下还有很多,就荒下来了。”

“村子里的人不多,一百来人,大部分不愿意种新的,就种点菜和粮食,够生活就行。”

“几次尝试下来,没一点水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