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7章 不作就不会死(1 / 2)

加入书签

林宇凡一上车,脸上就露出笑容。

这个笑容是他昨天练习过很多次的,既可以让大家感觉到他的热情和敬重,又不会让人感觉到有一丝一毫的谄媚。

林天成则是面无表情,跟在林宇凡的身后。

车上除了七个老干部,还有两个年轻人,两人都理着平头,身穿便衣,但身上却散发着军人特有的刚猛,显然是老人们的警卫。

七个老人都是耄耋之年,老态龙钟,看起来最有精神的一个,脸上和手臂上都长满了老年斑。

只是,老人家此次还乡,心情看起来都比较激动,个个激动的满脸红光。

看见林宇凡和林天成上车,其中林宇凡还背了一个医药箱,大家便明白两人是他们的保健医生。

纵然他们一再要求一切从简,不搞特殊,但地方上只给他们安排两个年轻的保健医生,已经是做出了最大的让步。

“诸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你们的随行人员林宇凡,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你们一同去到勇士村,感受那一段史诗般的革命历史。”林宇凡道。

看见大家没有搭理自己的意思,林宇凡就找了个空位坐了下去。

林天成也找了个空位就坐。

虽然林宇凡昨天已经练习了很久,也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些拘谨。

七个老人的心情很不错,就有人对林宇凡道:“小伙子,你是医生吧?”

“是的。”林宇凡大大方方承认。

“中医还是西医啊?”又有人问。

林宇凡是西医,不过他没有贸然回答,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知道这些老人,对国粹中医还是很认可的。

其中有一位老人,病了一场,看了几次西医没看好,一个中医国手给他开了一个方子,没几天就痊愈了,后来他身体再有问题,非中医是不看的。

林宇凡道:“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是一名西医,从事的也是西医行业,但我骨子里喜欢的还是中医,从小就喜欢专研中医。”

那个专门看中医的老人就来了兴趣,“哦?那为什么坚持学中医?”

林宇凡有些腼腆地笑了笑,道:“因为现在西医盛行,在很多人眼中,中医不如西医,每次我提出不同意见,都会被人反驳。我当时年轻气盛,一起之下,就去学了西医,我就是想知道,西医究竟哪里强过了中医。”

“结果呢?”

“结果我错了。西医确实有西医的优点,比如对各种疾病的快速确诊,对症下药,清除病灶。中医在诊断,以及在慢性病和制止病灶扩张方面,未必不如西医。但有一点,是西医比不过中医的,那就是西医只能在患者生病后,给患者减轻或者消灭病痛,但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却可以在病人没有病痛的感觉前就提前治愈,甚至让人不生病。”

一群老人就连连点头,表示认可林宇凡的话。

车子开的很慢,加上老人们也有点近乡情怯,需要转移思想。

便有人道:“既然你专研中医,想必对中医也有几分造诣,你过来给我老头子看看,看看我现在身体怎么样。”

林宇凡的心里更加激动起来。

车上的老人虽然身份极为重要,但因为职位不显,而且已经退休,所以,老人们的身体情况,并不是国家机密。

车上任何一个老人的情况,林宇凡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分析,而且耗费了极大的代价。

没想到现在真的用上了!

看样子,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

他走上前去,给那个老人认真把脉,神色凝重。

许久,林宇凡脸色缓和,道:“您身体没有大碍,不过大约两个月以前,病过一场,现在恢复的很好,但还是要注意休息。”

大家就惊异地看了林宇凡一眼。

林宇凡心中激动,表面不露声色。

他本以为,接下来大家一定会对他赞口不绝,起码也要连连颔首才对。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老人家们的脸色就拉了下去,不再理会林宇凡,有人相互寒暄,有人闭目瞌睡。

林宇凡以为自己说老人两个月前病了一场,犯了忌讳,也不敢再胡乱开口。

坐下后,林宇凡越想越感觉不对。

按照他了解的情况,这些老人这般年纪,生死都看的开了,不可能因为自己说了下两月前生过病,就这样才对啊。

如果他们真的忌讳,又何必让自己把脉?

这个时候,林宇凡心里咯噔一下。

他想到了一种极其可怕的可能。

不会那么衰吧?

他按捺住心中的紧张,偷偷认真打量了下几个老人。

看到另外一个很瘦的老人,很像自己了解到的两月前病过一次的老人,他的心就是一沉,顿时汗湿重衣。

他哪里还不明白,他认错人了!

两月前大病一场的老人,现在清瘦了许多,他看到的又是老人生病之前的照片,所以张冠李戴了。

这下,林宇凡再也不敢表现,面色僵硬,心中忐忑地坐位置上面。

两个小时后,车队终于来到了勇士村。

因为老领导提前打了招呼,不喜欢被打扰,所以,勇士村看起来和往日没有任何不同,安宁而静谧。

接待老领导的,只有村支书一人,不过,看到老人们个个神色沉重,胡飞就没有叫村支书上前讲话。

勇士村以前不叫勇士村的。

在那段饱受侵略的苦难岁月,村子里面的男丁,毅然放下家眷,集体从军。

有名有姓,一共五十六人从军参战,这七个老人,当年都还是娃娃兵,数年战火之后,生还者寥寥七人。

后来,村子才改成了勇士村。

村里和当年也变了样,老人们只能从山水地貌当中,回忆当年村子大致的轮廓。

在村口看了半个小时,有老人提议要去后面山上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