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章 帝之息壤(1 / 2)

加入书签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下午时分来到了荆州古城,入得城来,只见城内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十分兴旺。

我们找了客栈住下,长辈带了部分凌家子弟外出采购。

凌轩叮嘱留守的人,要留在客栈里,不要出外。

我和萧遥剑两人实在无聊,就坐在客栈二楼房间的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热闹的人来人往。

我说:这个古城人气真旺啊!

萧遥剑说:自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就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往来长江的人,只要经过江陵,无不在此稍事停歇。

我早就听说过荆州古城的大名,这座城池,历经沧桑,虽说到了现代,只余下少段古城墙,但仍是名胜古迹之一。

我是非常想在城里走走,苦于凌轩临出门前,叮嘱了我们不要出外,也不敢走出客栈门口。

这时我听到萧遥剑说:我真想去看一下息壤遗址。

我一听就说:你是说大禹父亲鲧从天庭偷回来的息壤吗?这个不是在鲧被杀后就收回了天庭吗?

萧遥剑说:对!就是鲧从天庭偷回来的息壤。我听路过黄山的方士说过,传说中,未用完的息壤被收回天庭了;但是在荆州古城南门外西侧城墙下,有当年使用息壤的遗迹。

我说:等会儿轩哥他们回来,我们找机会去看看。

萧遥剑说:那当然好!

我问他:你怎么偏偏对息壤这么认真呢?这一路过来,不缺古迹,我看你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啊?

萧遥剑说:我曾读过柳宗元的一篇文章,叫《永州龙兴寺息壤记》;唐朝时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曾到当地一间叫龙兴寺的寺庙参观,他说在寺庙的东北角,有座佛堂,人们发现佛堂内的砖被土顶起一片,方圆近四步,向上顶起一尺五寸。

萧遥剑所说的方圆四步,差不多就是直径2米左右;一尺五寸,就是半米。

我插口说:怕是附近种了竹子或榕树吧?这些树的根系很发达,会从地下延伸很远,把地面的建筑物顶起来。

萧遥剑说:不是啦!建寺庙这么重要的事情,事前都会经过仔细考察的。当初建佛堂时,附近什么植物都清理好了,土也平整好了才建的。是在建好后,发现这个佛堂的地砖却高隆起来了。

旁边的凌家子弟们听到萧遥剑在说故事,纷纷都围了过来。

“铲平了,不就行了么?”一群人叽叽喳喳地说。

萧遥剑说:寺庙的人叫来工匠,把那里的砖移开,拿铁铲把高出来的泥铲走,重新铺上砖,谁知第二天,砖还是被顶起了,顶起的位置和大小,跟之前的一样!而且,那些铲过土的工匠,昨夜得急病全死了!

全死了!

我们听了都吓得张大了口。

后来呢?我问道。

萧遥剑说:后来,寺庙里的人都把那隆起的一片土视为神物,没有人再敢去铲平它。

我说:这有什么证据跟息壤有关系?

萧遥剑连忙说:这可不是我说跟息壤有关系的,是河东先生说与息壤有关。河东先生说,这个小土包,“夷之而又高”的特点与息壤一样。

萧遥剑所说的“河东先生”,就是指柳宗元,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即现代的山西运城永济、芮城一带,故被世人称为“柳河东”或“河东先生”,后来更因官职终于柳州刺史,世人又称之为“柳柳州”或“柳愚溪”。

萧遥剑又说:东坡先生亦曾提起过息壤,他曾写过一首《息壤诗》里说: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东坡先生说,息壤是天帝的神土。ъine

有凌家子弟问道:剑哥,“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是什么意思?

萧遥剑说:就是说:息壤是天帝的神土,用了一个密闭如坟墓的地方围起来严加看管;有专门的神负责看管它,这种土,只需取一点就可以变成很多。

凌家子弟听了纷纷点头。

听萧遥剑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更想出去了。

但是转头一想,凌轩以往外出从来没有叮嘱我们不要外出,这次却叮嘱了,一定是原因的。

我反过来对萧遥剑说:我们还是等一等他们回来再说吧。明天又要启程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生出什么事端。

在窗边看了一会,忽然醒觉,我根本听不懂下面来往的人讲的话。

我问萧遥剑:你听得懂街上的人在说什么吗?

萧遥剑沉默了一会,侧耳细听,然后他说:他们讲的是西南官话。

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什么叫西南官话?

萧遥剑说:我曾听父亲说过,生活在长江上游的人,说的话跟长江中下游的人不同。长江上游的人说的是西南官话。有一次,一个在四川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方士路过黄山,父亲还请求他停留长一点时间,请他来教我西南官话。

我惊喜问道:那么你懂西南官话么?

萧遥剑说:大概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要我说,却一时说不出来。

他说的话,我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例如两广地区的粤语,许多北方人略略听懂,但是让他们用粤语说话,那真的有点难。

所谓“官话”,就是对以之为母语,并有一定分布的汉语方言的官方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官方标准语。

中国古代核心中原地区,以汉语为主,官方为明于辨识,将语言作出标准称呼。

现代时,中国大陆流行的官话就叫“普通话”;在周朝时,官方通用的语言叫“雅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