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5章 毕业了(2 / 2)

加入书签

“一晃马上四年就过去了,除了梦华,我们应该都还在京市,到时候还可以经常联系。”

既然要留在京市,那人脉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王妙妙无疑是他们里面最有背景的,齐媛媛马上要跟王延涛修成正果,也轻轻松松跻身上流圈子。

李秀兰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一家人在一起,然后把孩子抚养长大。最近两年,农村的生活好过一些,虽然已经离婚,但是那个男人每年都还会找机会过来看她和儿子。

其实李秀兰对她不是没有感情,只是当时想要出来上大学,然后公公婆婆都不同意,怕她回城以后抛弃自己的儿子。

已经考上了京大,却不能来读,对李秀兰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那个男人愿意支持她读书,但是从小在家里听话惯了,也不敢忤逆自己的父母。

最终的结果就是劳燕分飞,这么四年大学读下来,李秀兰也没有再找其他人。他男人在农村,也顶住压力,没有再找其她人成家。

父母终究是拧不过孩子的,看到自己的儿子对李秀兰死心塌地,一年又一年,他们也就默认了。只是现在人家是大学生,又在京市,还能看得上他们儿子吗?

李秀兰也不知道该找谁商量,既然已经离婚了,李秀兰的爸妈也不愿意女儿再跟一个农村人混在一起,一心想等她毕业分配了工作,找一个体体面面的人结婚。

暑假期间在香茗居工作了一段时间,跟钱渝相处的很好。王妙妙从塘沽回来以后,钱渝曾经不止一次的跟她说过李秀兰这个开店的好苗子。

但是王妙妙也清楚,李秀兰一个京大的毕业生,以后肯定有的是单位争着抢着要。香茗居现在的发展很好,以后将会更好,如果只论赚钱,王妙妙可以承诺香茗居一定比她的工作赚的要多。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赚钱不是第一位的。

她能说的上话的就只有王妙妙,找了个时间把自己的情况跟王妙妙说了一遍,想让她帮忙给出个主意。

“秀兰姐,其实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服自己的父母。还有就是如果他到京市来生活,肯定需要一份工作,至少能养活他自己的工作。”

李秀兰低下头没有说话,王妙妙说的一点都没错。她确确实实是想要跟那个男人复合,当初下乡插队,被人缠上走投无路之下这个男人不理会闲言碎语,娶了她。

李秀兰这个人其实很执拗,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虽然说跟他结婚是权宜之计,但是如果后来自己不愿意,是绝对不会跟他生孩子的。

“我爸妈现在是一万个看不上他,但是他们也了解我的性格,我认定了的事他们也改变不了。如果我真要跟他复婚,我爸妈顶多会生一段时间的气,最终还是会原谅我们。”

依王妙妙对李秀兰父母的了解,看得出来他们对女儿是真心疼爱,最后肯定会妥协的。

“秀兰姐,既然如此,那你还在犹豫什么?是不是你们两个之间还没有谈好?”

“他为了这个事情跟家里闹翻了,一心一意要跟我在一起。他说了,只要我还要他,我去哪儿他就去哪儿。我跟他讲毕业肯定留在京市工作,他跟家里说了一声,就跑过来找我了。”

王妙妙瞪圆了眼睛,真没想到这男人的行动力这么快,已经到了京市。更没想到李秀兰这么淡定,人都找上门了,她才开始想对策。

“所以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呢?”

“妙妙,我实话跟你说吧!可能也有一些为难,我就想着看你那店里能不能给他找个活干?你放心,他那人老实,不管干任何活都不会偷懒。”

李秀兰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她在京市没有什么根基。思来想去,唯一能求到的人也只有王妙妙。

“给他找个工作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们之间的事情肯定不能瞒着叔叔阿姨。你们还是最好坐下来好好的谈一谈,至于工作的事,你可以接找渝婶,她可以帮你安排。”

李秀兰打心眼儿里感谢王妙妙,觉得她是自己的贵人。如果不是她,自己的爸妈不可能有工作,现在又为她解决了这么大的难题。

“妙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以后只要你能有用得到我的地方,我绝无二话。”

王妙妙看着她眼圈都红了,心里默默的叹了一口气,握了握她的手。

“秀兰姐,咱们即是同学又是室友,你还帮我从苏市介绍了那么多老师傅,对香茗居的帮助也很大。要论感谢,其实我也应该感谢你,咱们之间就不用说这些了。”

王妙妙其实想跟她说,随时随地欢迎他加入香茗居,但是又觉得这个时机不恰当。如果在这个时候说,难免有点挟恩求报的感觉。还是等过一段时间,看看她的工作情况再说吧!

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很忙,忙着学业,忙着分配工作。跟他们相比,王妙妙简直可以说是一身轻松,她已经明确的跟学校说了放弃分配工作。

给的理由很简单,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顾铭昊在部队上没有办法分身。不管是香茗居还是靳和堂在京市都颇有盛名,不管是校领导还是系里的教授,都知道王妙妙是老板和合伙人。

她除了每天的学习任务,就是在家里带双胞胎,然后等静静的等待着毕业。

七七级的学生是最特殊的一届,1978年春天入校,1982年春天毕业。

王妙妙清楚的记得,当初有一篇文章怎么写过。

“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

也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

来到这个年代,成为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虽然她的思想与现在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她的感受与这些人无异。

华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开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