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1 / 2)
您现在阅读的是由精品提供的—《》第64章第六十四章
沈灵均的疑问,许少庭想其实这人心里早有答案,并不需他回答什么。
不过一个人心中早有答案还这样疑惑,大概是他即使得出了答案,却对这样的一个答案始终存疑。
回到家中,下了车与沈灵均道别,他孤零零的一人进了屋,许嫣然埋怨他“怎么不请人进来喝杯茶”,他道“沈先生还要回到玛丽女士身边,本来就不该耽误他太多时间。”
张氏又催促他洗澡换衣服,并且叮嘱佣人把换下来的衣物多洗两遍。
忽略两位女士家长里短的说着葬礼的话,许少庭回了房间,当天晚上珍珍跑来找他,惯常的要兄长每天写的稿子来看,许少庭坐在桌前,撑着下巴打盹,整整一日都没有怎么活动,稿子写久了,脑子都开始犯困。
对着珍珍的问话,困呼呼的答道“今天没有写《大道仙途》。”
珍珍简直疑惑极了,看他桌上明明新鲜出炉的雪白稿纸黑色钢笔字“这不是你今天写的说吗?”
“唔……写的不是《大道仙途》。”许少庭打了个呵欠,“我想睡觉了,你想看说,明天再说吧。”
珍珍心里更是和藏了个猫似的,猫爪子挠的心里痒痒“那你写的什么——新的说吗?”
许少庭合上钢笔盖子,拿文具压住稿子,人起身晃晃悠悠的朝着床走“是新的说。”
“你怎么不写《大道》,写新的了?”
“那我看看你新写的。”
许少庭往床上一扑,脑子困得一团浆糊“还没写完,你想看,等写完了再看。”
珍珍又喊了几声,就见床上的兄长趴在那里,俨然已经睡得今夕不知何夕了。
姑娘眼睛在稿子上打了几个圈,忍着了去擅自拿过来看的冲动,出卧室前大人似的叹口气,给许少庭盖上了被子,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个脑袋。
确定人不会着凉,便站在床边抹了把额头并不存在的虚汗,很是忧愁的自言自语“哥哥这么大个人了也不会照顾好自己,看来真是要辛苦我未来的嫂子了。”
许少庭不知道姑娘人鬼大的说了这样的话,第二日珍珍去上学,就换了许嫣然来要说看,几乎把昨天和珍珍的对话重复了一遍,才送走了这位便宜姑姑。
到了晚上,珍珍又来问,许少庭莫不想到长篇连载说作者怎么就这么苦命呢?
催更——简直是他们永远无法逃脱的命运啊!
这样被催了整整三天,家中三位女性便在晚饭时将他三堂会审。
许嫣然恨铁不成钢“你既然已经在报纸上连载说,怎么就不务正业的又开始写起中篇了,少庭,你说你对得起贺主编吗?”
许少庭心道,这有什么对不起,他交给贺主编的稿子让他一周不写,都不用担心连载开天窗,像他这样有整整一周存稿的良心作者去哪找。
张氏也说“既然已经开始在连载《大道》,一心二用……也不好吧。”
珍珍最直白“哥哥你的新说还没写完吗,不是说只是个短篇吗?”
“本来是只打算写个短篇,毕竟也只是突然有了些感触罢了……”
“什么叫本来?”三位女士齐声惊疑不定的看着他。
许少庭深感压力极大,声说“写着写着,就写长了。”
这个写长,足足时间拖延了一周,直到贺主编再次上门那天,他落下了最后一个字,完稿共十五万字左右,在那天上午被家中三位早就好奇的女士们迫不及待的拿走稿子,要拜读下这位放着大火的连载说不写,不知发什么“灵感”的写了篇这样的说。
刚看到书名时,珍珍便嘟囔了句“这名字真奇怪,比《大道仙途》的名字还奇怪。”
张氏道“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往下看,也许看完了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新的说上来便先出现两个女孩,这俩女孩名字很有意思,一个名字叫迟阳,一个名字叫尹月。
迟阳与尹月的父母是移居在英国的华夏人,两家人都属于中产阶级,住在同一所高级公寓,因为都是华夏人的这层原因,自然十分交好,于是在同一年各自有了女儿后,两个女孩也是一起长大,说她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也不为过。
作为在英国长大,从未去过华夏的两个姑娘,外人可能以为她们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华夏人了,即使长着黄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眼睛头发,但她们心中的那颗心已经是白色的了。
但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外表,迟阳与尹月从就无法融入白人的孩子群体中。
有的是孩子们出于天性,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有的则是他们的白人父母就歧视有色人种,于是给自己的孩子也灌输了有色人种——尤其是黄种人低人一等的价值观。
迟阳和尹月在人生前十八年的遭遇与经历几乎如出一辙,都迷茫过自己的归属,如果是按照国籍,但是身边的原住民们显然并不欢迎她们。
如果寻根问祖,她们从未踏上过那遥远的华夏土地,父母更是对母国的评价既怀念又排斥,可又从未放松过她们对华夏文化的学习。
以至于她们即使成长在英文环境中,也能说一口地道的z文,写一手规整的汉字。
直到她们上了大学,接触到了许多来自华夏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的了解到华夏这个东方巨国的遭遇,更是被华夏留学生们团结一致,高呼着口号,被他们虽年轻但目光坚定的面容打动。
尹月问迟阳“他们的眼中是什么?”
迟阳说“是名为追求的精神。”
尹月的眼睛充满了向往“真好啊,阿阳,我真的很羡慕他们能这样直白的表达出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可我到现在,都不知自己究竟属于哪里呢。”
“人生漫长而短暂。”迟阳拉过尹月的手,年轻的女孩眼中似乎燃起了光。
她对自己的挚友说,“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里,那就主动的去寻找。”
在这天,“追寻”的种子埋在了少年人的心里,两个女孩也在大学毕业那年,与决定归国的华夏留学生结伴离开了英国,即使在她们离开前,她们的父母送了她们这样的话。
“你们疯了吗?男人便算了,你们要去的地方可绝不欢迎女人,你们简直是去自寻死路。”
“你们长大了,想去哪里没有人可以拦得住,但千万不要逞强,如果待不下去便回到这里,爸爸妈妈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两个女孩带着父母的不舍坐上了去华夏的轮船,她们怀着满腔的热忱,与那群华夏留学生们一样,满耳朵满嘴的都是“改变国家”“拯救华夏”,“在这黑暗的时刻如需光明,我们便做那点燃自身的蜡烛”。
这样打着崇高旗号其实满是空想的理想,很快就在她们踏上华夏土地不久后被现实打破。
她们带着存款而来,想要办实业,给穷人们工作。
结果一见她们两个女孩子,不仅没有人愿意和她们合作,还充满蔑视的说“正经女人可不会出来抛头露面做生意。”
“你们两个女娃子怎么能和男人一样?这个年纪还没嫁人?真是可怜哟,我女儿这个年龄都三个孩子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