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3章 送考(1 / 2)

加入书签

盛氏义学。

讲堂内,卫辰正在与一群读书人讲解经义。

卫辰在乡试之后回到宥阳,本是想用这段时间好好陪一陪家人,只是自从他中了解元,尤其是那一次栖霞山社集之后,上门拜访的士子便愈发多了起来。

卫辰打开门,便见这些士子身上的儒衫都打着补丁,在凛冽寒风中瑟瑟发抖,但眼中仍然透着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有的是童生,有的是秀才,大多十几二十岁,一看到卫辰就对卫辰恭恭敬敬地执弟子之礼。

看到这些士子崇敬的目光,卫辰实则不忍将他们拒之门外,就在家里与他们讲解经义。

这些士子大多数都是来提问求教,卫辰便耐心地给他们答疑解惑,有时候一讲起来就是两三个时辰,众人如饥似渴地听着,连吃饭都能忘记。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来找事的,试图踩着解元郎的名声上位,卫辰也是来者不拒,一一以理驳斥之,数次之后,这些人便再也不敢上门与卫辰辩难了。

求教之人,刚开始只有三四个,后来逐渐越来越多,除了江宁府的士子以外,苏州府、扬州府,甚至浙江、福建的士子也都闻名来此。

平日里来个十几二十人都是寻常,甚至有些日子还会一窝蜂拥来近百人,院子里都站不开。

十二月初,就有两名从福建来的士子,专门来拜访卫辰,卫辰当时出去访友不在家,他们二人无处可去,就在门外站了一天。

当时正值大雪天,卫辰回来时,这两名士子早满身是雪,冻得嘴唇发紫。

这等程门立雪的精神,着实令卫辰也吓了一跳,赶紧将他们请入家中,替他们驱寒。

卫辰担心家里每日人来人往影响卫如意他们的生活,便找到盛维商量了一下,在盛氏义学中腾出一间讲堂来,就在这里给上门求教的士子讲课。

数月以来,凭借着科举补习班的良好效果,江南本地士子争相加入荆溪社,还有不少外地的士子入社。

卫辰一直本着宁缺母滥的原则,对招收社员十分谨慎。前世的复社、东林党殷鉴不远,卫辰自然不能重蹈覆辙。

因此,心术不正者荆溪社不收、政治理念偏激者荆溪社不收,纨绔子弟荆溪社不收、愚笨粗鲁之人荆溪社也不收。

荆溪社只收那些踏踏实实、一心读书、聪明勤勉、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士子。

饶是如此严苛的条件,在卫辰强大的号召力下,荆溪社的社员仍然很快就扩充到了八十余人,加上七位创社元老,光是举人就有二十三位。

眼看荆溪社蒸蒸日上,卫辰便逐渐放下缠身的琐事,将社务交给了盛长柏、王尧臣等人,平日里无事便足不出户,闭门在家读书习文,偶尔也会去盛氏义学,给荆溪社的社员指点学问。

转眼间,便到了天佑六年的正月,离卫辰入京赴春闱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正月十八,卫辰便整理好行装,告别了张家一家三口,与盛长柏等人到江宁会合。

在江宁住了一夜,第二日,卫辰去向沉度辞行,顺便去府衙领取了路引行状和火牌。

凭借这枚火牌,应试的举子可以在任何一家驿站兑换马车一辆,马车上还会插有“礼部会试”的黄旗,便是所谓的公车进京。

卫辰等人都不是差钱的主,不需要驿站提供马车,但那面“礼部会试”的黄旗却还是有必要领到手的。

到时候荆溪社二十几面小黄旗往船头一插,别说官府的税卡,便是那些水匪路霸轻易也不敢上来招惹。

正月二十,便到了卫辰等人北上的日子,荆溪社一众社员齐聚江宁城外的官船码头,将二十三位前辈送上了插满小黄旗的客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