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2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伱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