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感谢内卷的面试文化(2 / 2)
想到这里,孟繁岐不得不由衷地感谢后世越来越内卷的算法面试。
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非常清楚,即便是重回十年前,他的代码能力也并不突出。他的优势在于清楚很多技术和公司的发展路线。
之所以对这些著名的算法技术了若指掌,并且能复现其中相当的一部分。还得多多感谢程序员特色的面试机制。大一些的企业,一次面试面你三轮五轮技术,现场考你写代码,问你经典技术让你实现,那是司空见惯了。
加上程序员这群人又特别喜欢分享,酷爱写“面经”也就是面试的经历和经验。往往又有好心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非常详细完美的答案。
如此来回反复几年,大企业为了筛选人选,题目也是越出越难,越出越加刁钻。因而使得孟繁岐对各个路线的基本核心技术和经典论文烂熟于心。
只是后世早有人把工具写好,了解这些经典原理在工作中没什么大用处,却没想到竟能在这里物尽其用。
除了代码之外,另一个要紧的任务就是几篇重要论文的细节和推理论证。
孟繁岐基本记得主要的脉络和逻辑,但细微之处却不周全,还需要好好努力打磨一番。
如果想要分最大的蛋糕,要做的事情还是相当多的,孟繁岐仔细盘算了一下,许多日后ai方向的基石,其实大都在1-15年这段时间提出。
并且,如果自己频频提前一两年提出算法,发表论文的话,很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使得领域内的进展更加的快速。导致自己的时间比原本要越少。
因此,孟繁岐初步规划,在前一到两年,也就是到15年左右,尽量把日后各个方向的最核心算法给实现或者提出理论。
随后15-1八年,主要利用已经换取的资源,经济资源也好流量知名度也好。转移重心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突破人类水平的那几个项目当中,如ai围棋,ai游戏,ai绘画和ai语言等。凭借基于自己算法的ai频频创造击败人类顶级水平的记录。论文只需要少发几篇重要内容就够了。
一旦过程中积攒了足够的资产,便可以提前大规模持股一些科技公司。等到1八-19年,自己便可以逐渐转型,渐渐离开学术界,以投资或者ai创业为主以规避自己逐渐失去的技术优势了。
除此之外,如果说还缺什么的话,就只能是一个独立的住所。燕京电力大学作为一所电力写在校名中的大学,隔三差五晚上就给学生断电。有时候模型或者算法测试要连续运行几天,孟繁岐并不想整天被晚上的熄灯断电所影响。
况且电脑若是做算法工作,高负荷运行,动静极大。即便可以在宿舍做这件事,恐怕也会吵得室友们难以入眠。
在学校附近租一间吧,自己这两年存的钱刚刚投了b,实在没办法,只能问兄弟借一些了。
问兄弟借钱,辈分必然骤降。自己的ai教父之路还没迈出去几步,“叫父”倒成了真。不叫两声爸爸,那几个损货室友又怎么可能借钱给自己?
“珍惜最后几个月抠抠搜搜的日子吧。”孟繁岐有些忧伤地拍了拍自己空空如也的钱包,“以后可能就再也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感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