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四章 旗杆(1 / 2)

加入书签

张懋不出声倒还好,他这一出面,文官一方感觉头大如斗。

这是廷辩吗?

简直是大型认亲现场。

张周把旗杆一立振臂一挥,我跟皇帝是一伙的,我的意见是打辽东,谁赞成谁反对?然后在场的文臣武勋便开始各自找队伍站了。

如果说先前张周这边还有点“势单力孤”,只有皇帝支持而没有朝臣的拥护,但随着张懋走出来,其实也代表着,文臣和武勋已各自站队。

而张周就是整件事的导火索。

谢迁此时也很头疼。

他知道,这不是在辩论。

眼下只讲立场,不用讲什么道理。

他质问道:“英国公,以你多年戍卫京师的经验,认为此物可以在战场上有扭转战局的功效?”

可说是骂人不带脏字。

你英国公不就是个戍卫京师的勋臣?你有什么实际带兵经验吗?大明的边疆哪场战事伱参与其中?甚至你说哪一场你参与谋划也行!

谢迁这么说的目的,其实也是想提醒张懋,你个老小子别随便站队,我们文臣以前对你还挺不错的,你可别为了一时崛起的张秉宽,而乱了咱文臣和武勋和睦的关系和秩序。

张懋道:“别的不敢说,这点老朽倒是可以肯定。”

“唉!”

谢迁故意重重叹口气,摇头退回去几步。

其实他就是想告诉那些文臣,你们也被出来争了,这么争根本毫无意义。

就是讲立场而不讲道理了,张周这小子好像摆明要跟我们对着干,所以你跟他讲理他是不会正面跟你讲的。

什么理不辩不明,在这件事上根本行不通。

朱祐樘对于张懋的出场,却非常满意,他点头道:“当日朕出城祷雨时,英国公未曾文武大臣同行,而是前去张卿家那边观礼,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

“正是。”张懋也不含糊了。

当武勋的,为什么要站在文官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以前是没办法。

之前皇帝身边有佞臣,那也是李广之流,李广这些人能帮一些传奉官之类的,但能帮到英国公这般的勋贵吗?但现在张周崛起了,张懋在取舍上就很果断。

能把你们文官踢开,还不踢,那才叫傻子呢。

不知道什么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们这些文官就是朝堂流水的兵,而我们勋臣才是大明稳定的基本盘。

朱祐樘道:“既如此的话,对于辽东的战事,便以结果来论。退朝吧!”

……

……

皇帝也不想听这种无意义的争论了。

他是替张周惋惜。

等散朝之后,朱祐樘将张周单独叫到了乾清宫内,连戴义等人都给屏退,意思是要单独跟张周“致歉”。

“秉宽,朕不该让你去的,本还想让你与朝中大臣和谐相处,如今看来……唉!”

在朱祐樘看来,在这次的朝议中,名义上是由张周替他承担了文官的火力,让文官把对皇帝用兵的质疑,转移到了张周身上。

张周成功挑起了那些文臣的敌对怒火。

虽然他这个皇帝的压力是减轻了不少,但张周却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替他在承担那股压力。

张周笑道:“陛下,其实无妨的。这本就是臣的本分。”

张周并不在意。

相反,张周还觉得……今天的朝堂廷辩,已达到了他“树人设”的立场。

这个人设,既是要给文官看的,也是给皇帝看的。

这不。

皇帝就觉得他很委屈,明明可以夹着尾巴跟那些文官和睦相处,结果为了帮他这个皇帝,跟文臣闹得很僵,以后可能都没法正经当官。

而在文臣那边……他这是输了吗?

张周觉得自己没输,当然也没赢,这种人设的表态,对于中下层的文官来说,只会抱着一股恨意,认为他张周是朝中不可控的因素,要把他打压下去。

但换了是刘健和李东阳这些人,他们明知打压不可为,还要继续为,那最后跟皇帝貌合神离的人可不是他张周,而是那群文臣了吧?

朱祐樘道:“或者还真不如,让你一直在东宫为讲官,这朝堂上的事,有时朕也控制不住。”

张周道:“陛下,有关鞑靼进兵,还有朵颜三卫进兵的事,是臣所提出的,如果此事臣不承担,那臣也就太没担当了。还请陛下不要再为臣惋惜,臣相信朝中那些老、部堂也是有胸怀之人,就事论事,应该不至于会对人而不对事的。”

“嗯。”

朱祐樘琢磨了一下。

如果刘健和李东阳他们因为张周这个人怎样,而去说三道四,而不管事情对错的话,那也就枉费他以前的信任。

再加上他对张周抱着愧疚,连说话时口气都软了很多。

……

……

内三人,趋步回到了内值房。

刚回来,还没等坐下,谢迁就显得很恼火,虽然他平时脾气还不错,但今天也被张周整得心态爆炸。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如此。

李东阳道:“于乔,你是掉进这小子给你设的圈套了,我现在是看明白,他从最开始就没打算跟你讲情理,一言一句都在往彼此的立场隔阂上戳,在廷辩中甚至还故意表现出力有不逮的模样,把你的气势给挑起来,但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陛下知道,他跟我们并非一路人。”

谢迁闻言眉头紧锁:“这么做对他有好处?”

李东阳先打量了沉默的刘健一眼,这才摇头道:“显而易见,他一切都是以陛下的意图为先,甚至愿意在用人之事上为陛下承担责任,结果就是陛下与他的心愈近,而与我们心愈远。”

“嘶……”

谢迁牙缝里吸进去一口气。

“难怪啊,从开始,便不觉得这小子有理,却还是总觉得哪里争不过他,如今想来就在于陛下对他完全的信任和支持。他这不是恃宠而骄吗?”

谢迁的问题,既是在问李东阳,也是在问刘健。

李东阳在这问题上就不好回答了。

所谓“恃宠而骄”也是个伪命题,如果张周真有骄傲的资本,人家就是可以这么玩。

刘健道:“若是辽东一战,结果再如他所推演,甚至能以安边伯等人打一场胜仗,那以后朝堂涉及军政之事,便对我等不利了。”

“嗯。”李东阳点头,似乎他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刘健看着李东阳道:“今天英国公出面,宾之你作何意见?”

李东阳对张懋的反水多少有些气恼,但他还是认真道:“张周此举分明也是在跟陛下表明,只要他自己有谋划,都督府的人便会配合他,他会逐渐得到勋臣和边疆的支持,以后除了要参他一个‘擅权自用’,似乎也没别的途径。”

谢迁问道:“那我等日后该如何压他?”

“压不住的!”李东阳一改之前对张周强硬的态度,转而跟刘健站到一边,似乎他现在也理解了刘健先前在点状元时的苦衷。

李东阳道:“张秉宽此举,其实不正是在告诉我们,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吗?”

“他……”

谢迁无语了。

谢迁还是有头脑的。

经过李东阳这一点拨,他就明白了,张周在朝堂上看起来说了那么多的话,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废话。

关键的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是他所表现出的立场,还有皇帝对他的态度,以及朝文官武勋在他说话之后的站队情况。

辩论跟人争口舌之快,计较场面的得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要看辩论的目的是什么……这么看起来,场上张周跟他们是平了甚至是输了,但场下,张周大获全胜。

刘健语气很深沉道:“看来他是盘算好一切,才在朝堂上说那番话。他不主动示好,其实也是在等我们主动接纳于他!”

“若他是状元,接纳也无妨,但他可是方士!”谢迁有些不甘心。

李东阳讳莫如深道:“其实刘老想说的,他张秉宽正是想让我们接纳他方士的身份,是这个意思吧?”

刘健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刘健道:“事尚有缓和余地,不急着定论。但也不要再与他有正面冲突了。”

……

……

张懋等武勋出宫,成山伯王镛有意靠近张懋,面对一个脸上乐不可支的张老头,王镛也忍不住问道:“张老,何事可喜?”

王镛作为成山伯,之前曾与遂安伯陈韶在京营提督十二团营等事,手上职权很大,但因镇远侯顾溥的不满,在弘治十年被参劾卸职,一直到今天都还是挂职赋闲的状态,而最近几年镇远侯顾溥在京营地位日隆,对英国公张懋也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王镛知道自己跟顾溥的关系不佳,所以现在他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跟张懋打好关系,争取早些回京营。

眼看张懋在朝堂上站队,他当然要来问询一下,自己能做点什么。

张懋眯眼打量他道:“如今有人能与朝中铁板一块的老部堂分庭抗礼,不是好事吗?”

“这……难了一点吧?他可是状元。”

王镛虽然也像普通武勋一样,想去巴结张周,但连门都还找不到呢。

对他来说,能巴结上张懋就不错了。

而且张周还是个进士,在他看来或许是迟早要加入文臣那边的……而且他王镛的问题,也不在于文臣多针对他,至于什么文武相斗的事,大概只有到张懋这个阶层才会去关心,普通的勋臣是没工夫顾虑这种层次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