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到了拼“爹”的时候(1 / 2)
到下午,雨还在零零星星下着。
内值房里,刘健立在窗口的位置看着外面的泥潭、水渍,还有匆忙而过的人影,面带惆怅之色。
李东阳拿过一份东西来请示道:“殿试读卷官的名单已拟好,这两日便可呈递陛下,交由陛下批复。”
三月十二,距离殿试也只剩下三天。
刘健道:“此番春闱出的事太多,殿试阅卷一定要审慎。”
还没等多说两句,就见远处有一行人打着雨伞过来,从窗口远远就能看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戴义的身影。
谢迁听外面有锦衣卫靴子踏地的声音,也不由到窗口,看到这一幕不由叹道:“以往看到这位印公,多还有期许,现在见着怎总觉得没好事?”
李东阳道:“跟以往是不一样了。”
这个不一样到底在哪里,他没说清楚。
可刘健和谢迁怎能不明白?
所谓的不一样,其实就是以前皇帝有什么事只能倚赖于内及文臣,而现在皇帝则更多倚仗张周。
以前戴义等司礼监的人多是来求策的,而现在来更多是通知一声让他们配合办事的。
……
……
“三位老。”戴义进到内值房,恭敬给内三人行礼问候。
客气还是很客气的,可刘健三人也没觉得多荣幸。
“这是陛下草拟的殿试读卷官名册,若没有问题,就以此为准,今年的殿试题目,本应由内提请,但陛下也准备自行出题目。”
戴义是来通知殿试准备情况的。
殿试考题,本来应该由内或者礼部尚书草拟题目,有几道题目给皇帝进行选择,皇帝择选一题考察。
这次不用了,皇帝亲自出题。
殿试读卷官本来应该也由内报请,这次也不用,皇帝自己就拟了个名单。
大差不差,毕竟大多数的老、部堂都是要当这个殿试读卷官的,只是在细枝末叶上,诸如翰林院找谁,五寺九卿等位置上选谁,这由皇帝来定。
“嗯。”
刘健点头。
本来就是内为了减轻皇帝的压力,替天子代拟题目和读卷官名单,现在皇帝要亲自来,内也是无权反对的。
戴义笑道:“陛下还有吩咐,说是本次殿试选仕责任重大,先前有鬻题等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或也就不遴选入馆的庶吉士。也请三位老不要给本次殿试的考生设槛,有所挑剔。”apbiqμνne
“戴公公何意?”谢迁笑着问一句。
戴义微笑不答,意思是你们体会。
谢迁也自然明白这大概说的就是张周的事。
张周在会试中为会元,很可能在殿试中也有超常发挥,殿试又不弥封卷子,若是内有意要打压张周的话,去找张周的墨宝看看字迹,也不是不可。
李东阳表态道:“殿试事关重大,内及殿试阅卷官定不会徇私。”
“怎会有徇私之意?只是说不要对部分的人太过于挑剔就好,尤其是涉及到会试鬻题的人,几位老,该说的都说了,咱家也该回去。”
……
……
这头戴义将走,刘健作为首辅,亲自送他出门,顺带问了一句:“戴公公,敢问一句,今日的祷雨,可是有何讲究?”
戴义笑着摇头,意思是我知道,但我不能说。
从戴义这简单的反应,刘健便知道,很多事既不该问,其实不问也该有答案。
等刘健送戴义一行离开后,回到值房内,谢迁似还想求证个结果,过来问道:“如何?”
刘健道:“怕是八九不离十。”
没说是什么事,但其实都知道,这事关到今天张周在祈雨这件事上扮演什么角色。
连李东阳都锁着眉头轻轻叹息一声。
“挡不住了呀。”谢迁感慨道,“上通天意,下知鬼神,才学颇佳洞悉人心……就是不知这德行,是否配得上他的能耐了。”
能力方面不用说,但文官所在意的,是这个人的品德。
这是表面说辞。
暗里的说辞,应该说他是否识相,肯融入我们文臣,当个守规矩的臣子……这种规矩只是局限在某些方面,不是让他一板一眼。
如果他融入不到我们,那我们就只能认定他“德行不修”,反正一个士子的清议裁量权在我们身上。
不加入,就扣黑锅呗?
……
……
宁远。
朱凤等人在经过日夜兼程的赶路之后,终于在三月十四这天抵达。
他们进城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赶紧召集城防要员,要将张周的布置安排到宁远周边的布防中来。
巡镇都指挥使钱英和辽东镇守太监任良,更是提前几天便得知消息赶到宁远,他们甚至都不知皇帝为何突然要派个年轻气盛的安边伯前来。
“……诸位,我希望你们不要将今日会议的内容泄露。”
朱凤先给在场的人打预防针。
任良看了看旁边的监军太监张永,以及平江伯陈锐。
他也不理解,今天有陈锐和刚帮王越在偏关取得大捷的张永在,何以要让名不见经传的朱凤出来主持军前会议。
“赶紧说,说完睡觉去!”有个人在不耐烦催促,正是建昌伯张延龄。
文官代表,户部郎中、监粮官王琼问道:“何以巡抚辽东军务的张中丞未到来?”
这是在问,张玉怎么没来。
王琼作为现场级别最高的文官,他觉得这场战事,应该是由文官进行战略上的布置,而不是由武勋和镇守太监来自行完成。
任良道:“张中丞军务繁忙,来不了这里。有事赶紧说,咱家也还有旁的事要办。”
任良作为辽东镇守太监,朝中又有强大的背景,在辽东这一亩三分地,他觉得都是自己的地盘,他对王琼这样的户部郎中还是不放在眼里的。
朱凤明显有点镇不住场面,他道:“陛下让我来带兵设伏,阻击即将到来的胡虏。”
“哈哈。”任良大笑。
他这一笑,辽东体系的人都要跟着一起笑。
任良笑道:“安边伯,您是在言笑吗?到宁远来布防也就罢了,这里地势狭长,就算是胡虏杀过来,我们也没办法设伏,再说胡虏也不过是来劫掠一番,但凡有风吹草动,只需将人马撤往土城中,等胡虏退走之后,再各安置回去便可。”
王琼道:“如今春播刚结束,如此一来岂不是让狄夷的马蹄践踏田中的秧苗?”
“王郎中,瞧您说的,无论是辽东还是西北,都是这光景,只要别让胡虏劫走了人畜,损失点青苗算什么?大不了再补种!”
任良的强势,让朱凤有点招架不住。
张永走过去,到任良旁边,任良略带不解,随后张永拿出一封信,当着众人的面递给他。
任良想打开,却发现每个人都在看自己,他只是大致一看,见是韦彬写给自己的信函之后,他赶紧收起轻慢,把信先揣到怀里。
朱凤道:“我是领谕旨办事的。”
“谕旨为大,圣意为先。”任良一改先前的态度,“安边伯您就吩咐,到底如何设伏,您说了算!”
朱凤拿出一份宁远周边的地形草图,是张周交给他的,上面详细描绘了各处应该驻防人马的数量,还有应该如何把朵颜三卫寇边的人马逐渐逼入死胡同。
“……在这里这里,安排人手……”
朱凤越说,脑袋上的汗珠越大。
一些有经验的边将看到这一幕,都在窃笑。
什么安边伯,不过是个年轻的毛头小子,就这样还来当巡镇的总兵官?
钱英听朱凤说了半天,不由问道:“敢问一句,这是何人的布置?”
钱英作为都指挥使,遇到战事应该以他为总兵官才对,而现在他连个副总兵都不是,充当参将去给朱凤、陈锐和张延龄打下手,他岂能甘心?
对于眼前这些安排,听起来就很奇葩,他当然想求证一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