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8章 一路向好(下)(2 / 2)

加入书签

粮食很紧张,产销的数量是大致能对上的,农民想要粮食,除了瞒报之外,就得考虑开源了。

老支书王胜庭勾连太平庄的关大拿,就是在考虑粮食开源的事儿。

≈lss=≈adv≈≈g除了增加购粮的数额之外,老支书前两天还跟关大拿商量了一下,从造纸厂过来的肥水,让太平庄这边截用一下。

造纸厂的肥水灌田或是废水灌田,也不是现在才兴起的,民国时的两江那边,这已经算是成熟的排污方式了。

废纸再造不算,秸草造纸的废水还是很有肥力的,虽说不环保,但这个时候肚皮都吃不饱,谈环保,在农村可能会挨大嘴巴子。

凭老支书王胜庭的经验,肥水灌田之后,两三年内都有肥力的,灌的太多,土壤反而会板结。

马店集这边卡粮食的主意已经打定了,将今年的肥水匀给太平庄,让他们打灌浆水的时候掺上,提不了一成粮食产量也是差不多的。

太平庄的一成粮食,那起码也是二十万斤朝上的,雨水再好点,三四十万斤也是他,藏粮于太平庄,老支书的法子在李胜利看来也是高明的。

只要马店集这边不大规模的欠收,太平庄那边再瞒报一下,事情的首尾也就有了,到时候多出的粮食两个村平分,很公平的买卖,但就是有点违规。

这些粮食也是李胜利需要的,人活着就得吃喝拉撒,吃是排在头一位的。

各地名医,城里的医家,拖家带口的人数不少,再加上自训班的学员,除去自带的那一部分粮食,有了住的地方之后,首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吃的问题。

如今老支书,借着一个关晴月就把问题解决了,李胜利这边也不客气,张嘴就是按照比例来的四成。

对此老支书这边也没打磕巴,直接就点了头,太平庄的粮食,依附于李胜利开的买卖,四成的份子该给。

跟太平庄的关大拿联系,老支书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唯一能大批弄到粮食的办法。

虽说风险不,但跟饿肚子相比,这点风险真的不算什么。

李胜利在村里要了不少旧房子,又盖新房子,想必是要住人的,住人就要吃东西,这也是老支书展现手段的时候。

有住的有吃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日报那边派傅山问过自习班的报名地址,李胜利也给了军营的地址,那边有柳爷接收想要参加自习班的人,也不用李胜利这边忙活。

不过以现在的形势而言,报名去参加补习班的人只怕也不会有。

下乡,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要躲着,对于没工作的年轻人而言,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当然,主动下乡的人也有,但人家是奔着建设去的,不一定瞧得上这个中医为主的自训班。

现在李胜利可以预计的压力,主要来自中医这边,各地的名家还好些,像史老一样的京中名家,大多是有家口的,少则三五口人,多则十几口。

再加上一些三亲六故之类,那人数就没法统计了。

虽说没怎么跟京中的名家交流过,但他们也一直在李胜利的视线之中。

召集各地的名老中医,其实是搂草打兔子,这些人的岁数相对大一些,承受能力相对低一些,连带上一起进京的家属,即便回不了故土,也能在这边给他们留下传承。

大致解决了吃住,马店集这边的交接也开始了,因为形势的原因,新老两任支书同时在岗,也是李胜利必须要保持的。

王庆平虽说被拿住了,但风雨初期的马店集,必须有老支书坐镇,过了初期的王炸,李胜利才会让王庆平慢慢的接手外部事务。

如今王庆平还是先熟悉村里的大事情,带着社员们重新提振信心为好。

有活干、有钱拿、粮食上再紧一紧,这些手段也就差不多够用了。

大食堂竣工之后,东门外、石景山两处大食堂,也会相继开工,初时就跟马店集这边的大食堂一样,直接上草棚,同时进行土地平整、打好地基。

等拆城墙的时候,差不多也过了秋收的农忙时节,头着上冻盖好两处大食堂的建筑,同时观望一下风色,也就成了首选。

至于现在,环绕整个马店集的门面房,就足够两个村子的瓦匠们忙活了。

还有一个马上要正式建厂的预制板厂,也是需要不少人力的。

跟老支书不大识字不同,王庆平算是正经的初中毕业生,不参与分配工作,那是因为马店集的支书位置更吸引人。

老支书做事凭脑子,王庆平这边就正经了点,李胜利刚刚说的,他都记在了本子上。

“胜利,瓦匠不能从咱们村多选一点吗?”

跟老支书目光长远相比,王庆平更善于邀买人心,这点也算是不错的。

“之前跟老支书说过,要请农学院的教授跟建筑学院的教授到村里授课、指导。

咱们这边只管吃住,这事你跟老支书对一下,尽快落实……”

无论是农学院还是建筑学院的老师、教授,对于马店集而言是机遇也是负担。

跟李胜利看着的中医名家一样,这些人也多半是拖家带口的。

有些早前就在京中任职的教授,可能一家人就有几十口,都住在一个大院里,真要跑,也得连着和尚带着庙,细算一下,人可是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