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三章 短工(1 / 2)

加入书签

人生过往这种东西像是1本快被翻烂的书,不断来回的被翻扯,好像总是希望能够找到1些对于未来期盼似的。

社会的过往更是记述着无数人的1辈子,这些人不断想要从书中挣扎出头,有的是为了正义而不断奋斗,也有的是为了失意而不断索取。可是这些人无论他们怎么折腾,最后在这1本书里都会被轻描淡写的翻阅过去。

1张纸翻过去,就能够翻过无数人的1辈子。

所谓后悔只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罢了,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总是会对自己的选择洋洋得意,就好像做出了1个不会有任何反对的抉择,这些人不会觉得自己过于孤独,因为在洋洋得意的后面还有很多挣扎,犹豫,蹉跎。在那种情况下,那些所谓功成名就的人所受到的压力和他所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到的。

为了脑海中的那1个目标,大多数的娱乐都会被他忽略,1次又1次堵上全部身价的豪气让很多人并不理解,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够感悟,因为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感觉到,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

很多人活到最后的总结就只有1两句话,就是这1两句话,却汇聚成为了1条河流。

很多年之后,后代人在重新翻阅起来当时那个年代的书,就能看到很多人的命运,当然大多数人却看不到,他们看到的只是1个个成王败寇的故事。

1个人死了就不会再活着回来,1个人崩溃了就不会在爬起来,1个人失败了就会被定格在耻辱柱上,所有的所有,最后落到纸上的不过是1段谈资。

在70年代出生八0年代长大的男孩子更像是风中的芦苇,有时候看着自己在浩荡芦丛之中,周围全部都是1些比自己高大,比自己茂盛,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那种非常不起眼,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往左飘,还是往右飘,旁边的湖水总是倒映着自己年少的模样,天上慢慢悠悠飘过的白云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00年刚过完5十岁生日的宋建强看着多年以前年仅十八岁的自己,不由得哼唱着那首令自己不断缅怀的诗句“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想次去,夜台忙味得知不。”

19八八年的宋建强坐在安南镇街头,他已经1天多没找到活儿干了,这意味着他的生活来源马上就要断了,上1份儿工作还是去做工,赚了几块钱,买了几袋子馒头果腹,现在馒头已经快吃完了,可是下1顿饭还没有找到。

从就吃百家饭长大的宋建强十6岁的时候就不愿意受村里某些人家的白眼了,收拾了1下东西便跑到镇子上打算给自己混口饭吃。

1根扁担1把铁锹两块窝头和两件衣服便是宋建强的所有家当。

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吹遍了大江南北,太多太多怀着各种心思的人下海经商,不过像安南镇这种地方的人还是讲究1个铁饭碗,宁患贫而不患不公的念头围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满怀雄心壮志的宋建强刚来安南镇便被当头1棒,不仅没有找到工作,而且因为没有地方住,差点被警察抓起来,1连在桥洞子底下住了两天的宋建强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觉得自由的风才是最温暖的风。

从清晨蹲到正午,宋建强蹲在角落里啃着袋子里最后半个冰凉梆硬的凉馒头,忽然听到有人大喊1声“有干活儿的没有。”

十几名大汉清1色不知道从哪窜了出来凑到了主家身边齐声说道“我我我。”“我会泥瓦匠。”“我会吊顶子。”

吆喝声音不绝于耳,可是当主家说出“找几个有力气的,去码头扛渔获。”这句话的时候,大家伙儿顿时蔫了下来。

作为沿海城市,打渔业自然是重点产业,那时候还没有大型机械化设施,都是靠着自家渔船出门捕鱼,渔家将成筐的渔获扔到码头,再由专门的企业进行回收分类。

回收分类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时间,虽然有着不菲的报酬,可是又腥又臭的环境和高达十个时的工作时间,让那些上了年岁并且老练的都很精明的短工都不愿意去。

“1天十块钱。”主家叫喊了两遍之后,见着每人同意,随后转身就走,就在回身的那1秒听到了角落里面的1句话。

“我去。”

主家看了看从角落站起来又黑又瘦的宋建强砸吧砸吧嘴说道:“你行吗?”

宋建强也不反驳,只是将最后的1块馒头塞到嘴里说道:“行不行,不是看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现在是禁渔期之前的最后1个阶段,也是渔获市场最繁忙最赚钱的1个阶段。

成筐成筐的鱼被分批打包运往了各处,1些卖相不好或者卖相太好的鱼则是被摊主自己留下或者高价售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