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2章 换个宰相(2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对这件事,也抱着几分期待。

张异提倡的,南方以农业,商业为主,北方以资源,工业作为拉动经济的办法,

他十分心动。

当番薯等作物,逐渐解决掉一部分粮食缺口之后,大明主要以农耕为本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丝松动。

张异每次接到姚广孝的信,都觉得十分欣慰。

从某种程度上说,姚广孝的出现,缓解了朱元璋想要让他入朝为官的压力。

毕竟比起自己,姚广孝才是那种真正能治国安邦的天才。

同样,他也认同自己的想法,不会局限在现有时代的束缚中,而裹足不前的人。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时代,病虎就是他的道友。

所以,张异也不予余力,支持他的工作。

……

“这就是张异昨天给姚广孝的信?”

临近春节,朱元璋依然还在伏案工作,难得休闲之余,锦衣卫送上来今天的密奏。

一封誊抄自张异和姚广孝的来信。

朱元璋随手打开一看,越看越不是滋味。

“这子对姚广孝说的,可比跟朕说得多……”

老朱莫名其妙的不满,惹得朱标一笑:

“父皇,有些事情,张家弟弟未必会当着伱的面说吧?

而且,您觉得他会不知道,您会偷……检查他和姚广孝的来信?”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样,张异这子天资聪颖,绝不会想不到自己会监视他和姚广孝的来信。

反正朱元璋的每个重臣,都逃不过这个待遇。

而张异没有选择跟他当面说,却指点姚广孝,

也是有通过姚广孝缓和一下的意思。

因为这些想法中,有一些朱元璋未必是同意的……

如果贸然跟老朱当面提出,很多事情君臣之间不免会有争执。

还不如这样,通过来信,让皇帝提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目的。

如果朱元璋不同意,他自然也有心理准备。

张异,姚广孝,皇帝。

三人达成了一个平衡。

朱标点破这层关系,老朱也不反驳。

“姚广孝此人,确实是个人才,他带的那个徒弟,也不错!

这样的人,只在宝钞局任职,太过可惜……”

朱元璋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朱标感受到了皇帝的想法。

“父皇想让他入中书省?”

“没错!”

朱标眉头一挑,朱元璋这个决定,那就真不一般了。

就姚广孝如今的名声,跟其他文官那是水火不容,当年张异跟百官的关系,都没姚广孝差。

他的《道余录》,并没有因为上次的冲突而停止发布,那在大明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

《日月时报》上关于这件事的骂战,持续了好几个月,哪怕到现在都没有平息。

可以说,这是个以一己之力,反对程朱的人。

让他进中书省,实在挑战其他人的底线。

或者说,当皇帝重用姚广孝的时刻起,代表他已经下定决心,扶持另外一脉的官僚上位。

这种挑战千百年来潜规则的操作,让朱标不由有些担心。

可朱元璋心中的担忧,却和朱标不同。

“父皇准备换掉谁?”

朱标追问道,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

“还是先把迁都的事情安排好,再说其他吧……”

老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结,很快将讨论问题的重心,放在迁都之上。

一个帝国的行政中心迁徙,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胡惟庸在北京已经经营了一年,把初始的框架搭建好。

接下来,六部还有京城的许多部门,也要逐步迁徙。

兵部,礼部,吏部这些部门的尚书以下的官员,也会逐渐调离。

虽然南京作为副都,会留下一个完整的六部,但新旧交替,终归麻烦。

朱元璋入主南京,也有多年了。

如今马上要走,始终有些感触。

“年关将近了,也不知道你那些在外边的弟弟,过得如何?”

朱樉远去东瀛,成为事实上的日本的王。

朱棣也在北方,跟着徐达巡边,开始自己的军旅之路。

儿子逐渐长大,也开始从他身边离开。

身为一个老父亲,每次到过年的时候,总归有些难受。

“年后,老五也要走了!”

朱标接过老朱的话,满是感慨。

比起朱樉,朱橚的远行,才真正充满危机。

不过美洲这一步,是大明必须走出去的一步,不但是老五,未来老朱还会让更多的儿子,前往大洋彼岸。

“父皇不必感伤,弟弟们也是为了我大明能延续努力……”

“行了,今年好好过个年……”

老朱不欲在这件事上纠缠,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父子二人一起找皇后去了。

……

迁都,并不仅仅是上层人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过年的权力。

伴随着国都的迁移,大量的百姓依然也追随者帝国的难迁,而流入北京。

胡惟庸站在北京的城头,看着长长的队伍。

这些人注入北京,给北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

他如今是北京说一不二的话事人,胡惟庸很喜欢这种日子。

在北京的这段日子,他时长会误以为,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帝国的皇帝。

大量的移民,给他带来了足够多的机会。

他正想着事,凌说从远处走来。

“那些人,你都安排好了?”

胡惟庸开口询问道。

“胡相放心,托移民的福,三千人已经安排到位。

你让我找的火绳枪,我也找了二百把,,这些东西不好找,我尽力了。”

凌说说起此事的时候,语气依然颤抖。

造反,他竟然真的要走上造反的道路。

从皇帝的心腹耳目,变成反贼,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经历了什么?

很多时候,凌说都想抽身而退,但他也明白自己退不得。

如果胡惟庸造反没有成功,他也会跟着胡惟庸陪葬。

甚至,身为锦衣卫的自己,可能会比胡惟庸死得更惨。

胡惟庸感受到凌说的犹豫,呵呵笑,有些人平时看似耀武扬威,却不是做大事之人。

“这些倭人你安置好,可不要提前被人发现了。”

“胡相放心,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混血,懂咱们的话。虽然语调有些古怪,不过如今北京城的百姓,天南海北,倒不怕被别人认出来……”

胡惟庸冷哼:

“万事心,你跟你手下的兄弟注意点,你们也知道,如果事情败露,会是什么结果?”

凌说赶紧回答道:

“胡相放心,我们这边不会有任何问题,倒是您那边,蒙古人配合得来吗?

就算京城迁移,人事混乱。

可这里距离边境太近,若没有人牵制住徐达等人,咱们就算成事,也只会便宜了朱棣……”

胡惟庸微微一笑:

“你今年可曾听过,北边有蒙古人侵扰边境的消息?”

凌说摇摇头,按照往年的惯例,冬天,北方的游牧民族没了过冬的东西,肯定会南下劫掠。

可是今年,确实没有任何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消息。

这种情况,从未有过。

仿佛那些人真的随着汗庭消失一般。

可是他明白,事情的真相绝对不是这样,胡惟庸费尽心思拉拢蒙古人,自然不会是为了让他们跑的远远的。

如果没有人拖住徐达的军队,所谓的造反不过是笑话。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元帝想要熬过这个冬天,他付出的代价不会,既然付出了不的代价,明年的蒙军,将是虎狼之师!

且,这个冬天没有动静之后,徐达他们的戒心也会消除,到时候突然出现的蒙古大军,自会将他们打得措手不及……”

凌说的心很乱,当胡惟庸说起这些的时候,他总算心安下来。

“你放心,不仅北京,就算在南方,也有咱们的人……

等大事成了,咱们和蒙古人共分天下,或者,不用分……”

胡惟庸眼中,闪过一丝疯狂之色。

胡惟庸的话,终是安抚了凌说。

“也许过阵子,就不用叫您胡相了……”

凌说的话语中,已经带着一丝谄媚。

听着这些话,胡惟庸的心情更好。

“彼此彼此,也许过阵子,凌大人也是凌王爷了……

你不是讨厌你那个顶头上司?到时候,咱们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凌说被胡惟庸的话语,勾起了自己心中的仇恨。

毛骧,甚至还有朱元璋,都是他要报复的对象。

“胡相……”

二人正在畅想未来,有人过来打断了二人的对话。

“胡相,涂节涂大人找您……”

胡惟庸闻言,给凌说一个眼神示意,凌说退走,不多时,他的心腹涂节从远处走来。

“你也过来了?”

胡惟庸对涂节说道。

“胡相,下官拜见胡相……”

涂节的眼神在左右查看,胡惟庸知道他有事要说。

他拉着涂节的衣袖,在城墙上走动。

走远了,周围的守卫也逐渐减少,涂节深吸一口气,才说出他准备传达的消息:

“胡相,根据南方那边传过来的消息,陛下有意换掉一位宰相……”

今天定时出错了,见谅!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