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水泥问世,混凝土建筑(1 / 2)
第97章水泥问世,混凝土建筑
张异上次去浙江,却没有拜访到章溢。
这位老先生丁忧,然后被皇帝安排在浙江抵抗倭寇,最后因为常遇春的接任,另有安排。
可张异唯独想不到,他会来海南。
“张友,别来无恙!”
章溢和张异几年未见,差点认不出当年的少年,将近三年过去了。
当初的童子,如今已经有了少年模样。
“章老先生!”
“老夫多谢真人救命之恩!”
章溢上前,先谢过张异。
从洪武二年开始,他就明白张异的提醒,确实救了他一命。
简而言之,只用黄泥巴建成的砖瓦结构的房子,在台风来临之时,都是考验。
大移民!
朱元璋能做到这一步,远远超出张异的预料。
如果按照这个要求的话,玄武军的选择,只能在东部,与内地呼应。
手摇的抽水设备,张异通过分段的方式,也能成功过将水抽到三楼的水塔上!
自来水的问题解决了。
水泥的配方,张异并没有特意隐藏,早就被锦衣卫给抄到宫里来了。
他低头沉思。
“没错,那是水泥!”
“那有什么好法子?”
张异看了章溢一眼,这位浙东的老先生,恐怕要被重用了。
他在大明的土地上,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加入了许多清心观时候用上的设计。
他将琼州府目前所有的州府县的情况,都给章溢父子说了一遍。
张异认识的人不多,能说是贵人的更少。
“常将军来浙江之后,陛下就任命我为广东行省平章政事!”
海峡对岸的雷州,才是不错的选择。
皇帝挺够意思,最初移民的一万百姓中,有不少人是匠籍的工人。
“也因为选址的缘故,老夫要和孩儿走遍琼州,寻个好去处。
他将兵营盖成高楼?
在张异不知道的地方,朝廷也在儋州、万州等地,种植了大量的橡胶。
“都是故人,不用客气!
“章存道,见过真人!”
好在大明如今的条件,吃水太深的大船也不需要多少?
张异给章存道指出全岛最有可能存在天然深水港的地方,让他参考。
所谓高楼,其实也不算太高,至少不如僧道寺院的高塔,也不如醉仙楼之类的酒楼。
哪里适合搞农业,哪里适合驻扎军队。
既然如此,自己就不客气了。
他在海南种橡胶,本来闲着也是闲着。
只是规模的制作,和大规模的制作,完全是两回事。
朱标道:
“张家弟弟用铁匠打好的铁条为骨,以水泥活上砂浆,石头,建造了一座高楼!
他还将这些东西铺在路面上,造了堪比马路的石头路……”
您应该熟悉他!”
张异实话实说。
章存道没有卖关子,回答:
“秦王殿下!”
“章大人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人比人,气死人呀!
反而是西方的城堡,那才是所谓的墙。
除了给几个舰队选址,陛下还会安置一万百姓过来……”
琼州并不是一个适合舰队驻扎的地方,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天然的深水港。
淡然,张异也明白,只是章溢有镇压过起义军的过往,入中书省肯定不太可能。
修城墙不行,盖房子和修硬化道路倒是不错。
朱元璋只当这东西是发明,并不上心。
朱元璋一愣,造高楼不奇怪,可是这么快?
朱标将一份图纸交给朱元璋。
“老夫我这是陪着儿子前来琼州,为玄武军南海舰队寻找一处落脚之地……”
一种和大明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矗立在海边,锦衣卫的画师如实的还原了周围的大海,还有海边的高楼。
“这个朕知道!”
三层楼,砖混结构,混泥土地基。
在朱元璋改制之前,行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主官军政大权,妥妥属于一方大员。
朱元璋让他当广东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只是走个过场。
琼州府归广东管,章溢在地方上,能说上话。
迁徙一万人,想要就是一个问题。
当军营建好的时候,众人还不敢置信。
张异呵呵笑,只见章溢拜下的时候,有个年轻人也跟着章溢一起给张异行礼。
“可快速建好坚固的城楼!只是如果要大量建造的话,恐怕需要地方官府的支持……”
原来章先生被调任到广东,那就不奇怪了。
“对了,真人,有位贵人,可能会来琼州……
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章溢现在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而对于富户来说,至少目前也不算刚需。
章溢换了个称呼,张异才惊觉不对劲,对呀,张异为什么能陪章存道过来。
“这是吾儿章存道,他也该谢过真人指点之恩!”
普通老百姓,压根用不起。
“嗯?”
章存道虽然没有见过张异,却没少听见关于他的传闻,显得也是毕恭毕敬。
章溢给了张异一个出乎预料的答案。
章存道如果在正常的历史轨迹中,他应该会死于不久之前发生的断头山伏击战。
张异想了一下,跟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宋宗真对视一笑。
百姓迁徙,一时间粮食的声场缺口大,不过他已经安排好!
如果这土豆番薯之类的作物,真有那么神奇!
明年就可以继续移民了!”
虽然不如张异画的好,朱元璋从画上却看出了比较真实的营地外貌。
内地飘雪的时节,他在琼州依然热火朝天的搞基建。
张异将几个人引入导管之内,宋宗真连忙让人奉上茶水。
而锦衣卫,负责情报的那部分人,素描画也成为了基本的技能。
从元朝收回南海北道之后,大明改南海北道为琼州府。
张异对此并不知情。
十二级台风估计也没问题了。
丁忧的日子,他虽然难过,可是以为早有了母亲去世的心理预期,他始终还是熬过了那段苦日子。
张异考虑到玄武军的性质,整个军营校场、船坞、塔楼和城墙和宿舍一应俱全。
在古代这种交通闭塞的时代,他乡遇故知,是值得庆幸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