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2章做好持久战准备(2 / 2)

加入书签

听着平原君肯定的话语,赵括也是稍稍满意,但随即又嘱咐道:“我们要做好长期作

战的准备,一句话:只要秦国还能打下去,我军就决不能出现粮草短缺的问题。

要跟秦国打持久战,仅仅靠库存是不够的。青壮和屯田兵的大量抽调,势必会影响来年的收成,这方面内阁也要想办法。”

“微臣明白。”平原君点点头,继续说道:“微臣建议根据这两年的田册情况,由国府出资,对田地进行调控,尽可能保证优先耕种上田。”

闻言的赵括不仅没有放心下来,反而皱起了眉头。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若是将好不容易建立的田亩制度给破坏了,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赵国即便是赢了这次对秦的战争,却是要输了未来。

当即,赵括便颇为严肃地问道:“如何调控?可不许强迫民众买卖田地。”

“可以官家之名义租种百姓多余之上田。”平原君随即答道:“然后再将上田兑给只有下田之百姓耕种。如此”

还没等平原君说完呢,便被赵括无情地打断了话头道:“百姓岂会有多余之田地,哪个百姓又舍得将田地租出?一旦官差介入,恐怕不多余也会多余,上田会变成下田,而下田又会变成了上田。上下其手之间,国府多了存粮,官府多了收益,豪绅也能盘剥一道,只是苦了百姓了。”

“这?”平原君顿时有些语塞,当即还想解释道:“可以多派监察使者,如此”

“要派出多少人,

才能兼顾赵国十郡之地,有这么多闲人,派去农地,送上战场不好吗?”赵括再度冷冷地打断了平原君的想法。

没办法,事涉赵国百年大计,即便是平原君,赵括也不能放松。

“好了。”赵括摆了摆手,道:“百姓的田无论如何不能动。把军屯之地,交给地方政府,实行民屯。世家也好、百姓也罢,均可种植,所出粮食,国府与农户七三分之。三年之后,税变为五五,待十年,则屯田之地便可属于农户。”

“当然,为避免租种质农户偷奸耍滑。”赵括随即又补充道:“上缴粮食当有往年之基数,不足之数需农户补齐。还有,为了避免豪绅垄断,每家每户不可多余十亩。”

显然,赵括的方案,就是将国家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良田,去跟百姓换粮食。

百姓的绝对风险,就是亩产不足的问题。但即便是用十年的收成,换军屯之田地,也是值得的。

“这?”平原君闻言,还是有些犹豫。

当然要犹豫,可以说,赵括就是在行败家之为。

不过,相对于让那些田亩在那里荒芜,赵括更愿意将这些田亩放到百姓的手里。至少这样一来,不仅能保住田亩,还能让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当地的豪绅望族一定会想办法将更多的土地划到自己的名下。

不过,这样损失也不过是国家的利益,并不会造成大规模土地兼并。这样也

就稳住了赵国的基本盘。

只要基本盘不乱,些许的豪绅其实并不难对付。

很简单的道理,发庶民的国难财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贪婪之手伸入国府的口袋,那就是在作死了。

等战事结束,自己将各地的官员换上一遍,新换上的官员立刻就能让诸多的豪绅明白:什么东西能拿,什么东西不能拿。

从这一点去看,赵括这哪里是在用田亩换粮食,这分明是用田亩在区分内外啊!

听命而行,一房拿个十亩田地的,那便是为国分忧的好同志,挣一点,也是对于这份忠心的褒奖;

至于那些趁着国家大战无暇顾及而想方设法巧取豪夺赚取国家利益的,那自然都是需要消灭的异己分子。

这样一来,秋后算账也就名正言顺了。

很快,平原君也便意识到了这点。

既然,损失不大,还能将内部的毒瘤清除出来,那何乐而不为呢?

当即,平原君便点头应了下来:“王上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赵括也点点头,随即继续说道:“第二件事,就是外交的问题了。”

“当然,最好的情况是齐、魏、楚三国与我赵国一起攻秦,只是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待平原君说话,赵括便分析了起来:“甚至,秦国如此大规模的动作,极有可能已经说服了一个甚至是更多的国家。”

“因此,我对于外交的要求是。”赵括随即看向舆图,一边指

着地图上的国家,一边说道:“保证楚国,争取齐魏。”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