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取之于民用于民(1 / 2)
“禀我王。”平原君干脆也不默算了,反正也是要再与王上说明一遍的。
当即,平原君就开始念唱了起来:“因北地灭胡之要,日前已取中山郡三分之二存粮,邯郸郡之三分之一存粮,共计约百万担,入代郡以供大军之用。随后秦军东出,为保上党驻军粮草充足,调中山郡所剩存粮约三十万担入上党郡,移邯郸郡另三分之一,计四十万担存粮入中山郡;同时调河间郡存粮之大部,约二十万担入邯郸。”
“等等等等。”赵括快被平原君的碎碎念给弄疯了,赶紧打断道:“平原君,你就说咱现在每个郡还有多少粮食可用就行。”
“好。”平原君点点头,随即继续说道:“先是上党郡,目前存有军粮约有七十万担,皆乃为洛城之战预备的军粮,且今年秋收之粮也当为洛城之战准备。此份粮草是万万不能动的。至于常平仓中,目前存粮尚不足十万担,若是来人超过三十万,则恐不足十五日之用也。”众人闻言,倒也并不算意外。
可别认为这七十万担粮草很多,要知道光是在洛城前线的大军就有八万之中,上党郡中七万大军也已经集结,随时增援。
换言之,足足一十五万大军囤积在了上党郡内。这七十万担军粮,也不过堪堪够这一十五万大军坚持四个月的,这还是几乎不折算转运的耗损的情况下。
四个月,刚刚好是秋收之后的一个月后。一个月的时间,足够秋粮归仓的时间。
显然,这是经过平原君、吕不韦等户部官员们精密的计算的。少了,不利战事自然不行;可多了,损耗也就多了,要知道,即便是从最近的中山郡转运粮草,其损耗也要高达一至两成。
若是能少转运哪怕一万担粮食,减少的损耗都够一镇百姓数月的粮食了。
而剩下的不足十万粮食的常平仓,也就堪堪够可能到来的三十多万百姓十五日之用,这还是最低的标准下的时间。
赵括随即在心中默默地记下了十五日这个数字。
“至于中山郡,计有存粮四十万担,暂未建立常平仓。邯郸军存粮约六十万担,另有常平仓约十万担。不过邯郸之常平仓,颇具象征意义,非到万不得已,微臣不建议开启。”平原君继续说道。
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常平仓的制度也是从此而起,目前也仅仅在前线的上党郡施行,上党郡贴近战场,又可直视流民来往之困顿,开仓放粮,百姓也当能理解。
但邯郸却不一样。作为赵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若是邯郸动用了常平仓,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会被认为是赵国出现危机的信号。
恐怕各地的商贾、甚至是普通的百姓都会产生逃离的情绪。身为资深a股韭菜,追高抛低的事情,赵括再明白不过了——这是人的天性,根本无法扭转的那种。
因此,赵括对于平原君的话语也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不过,听平原君的话语,略略算来,就只中山和邯郸郡的粮食就有百万之众了,若是按照最低的标准,可以延续一百五十日之久,好像距离目标值也不算太过遥远了吧。
毕竟刚刚说的代郡可还有百万粮秣呢!只可惜,赵括的美梦很快被平原君接下来的话语给无情戳破。
“至于河间郡,粮草几乎都已经运至了邯郸,故此,河间郡内已无更多粮草积蓄。”平原君随即接着说道:“而代郡之中,依据我大军所驻守之时日,恐怕存量不会多于七十五万担。而这些军粮也仅仅够代地一十五万大军四个月的供给。即便也压缩军粮,所剩至多不足十万担。”
“故此,即便不考虑任何转运之损耗,我赵国之存量也不过仅有一百二十万担左右,若是加上转运至损耗,恐怕能有百万担抵达上党就已是很不容易了。”平原君略略在心中做了一个简单的算术,最后总结道:“而这百万担粮草,最多能让三十万流民坚持一百五十日。距离明年的秋日足足差了一倍多。”
“平原君,这不对吧。”田单闻言却是略略皱起了眉头。
“我知道,秋收只在三月之后,换言之坚持最多百日,就能有秋粮入库。可已缓解问题。”不待田单说出心中的疑惑,平原君便直接打断了。
“可是,田将军当知道:洛城之战还在继续,代郡的大军还要南下,我必须保证这两个方向的用粮食。因此代郡、中山郡、上党郡乃至邯郸郡的大部分秋收的粮食,大都都需要为洛城之战而准备,至少也要保证军粮能够坚持到来年的秋收。”平原君随即解释道。
闻言,田单将军倒也没有继续追问。”秋收可用之粮,会有多少?”赵括的话语却是突然响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