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2 / 2)
当然,参加科举之人更多想的还是想着一步登天,毕竟当上举人就能担任官员,免去了先当胥吏再学习备考的几年“弯路”。
“他们会撞得满头包的。”
对于这些人,朱高煦给出了这个评价,因为科举难度可比官学毕业考拿到乙等的难度大了太多,仅次于拿到甲等。
“年龄太低了,这群人。”
朱高煦感叹一声,随后想到了自己筹备多年的中学。
“太学的中学教习数量,毕业多少了?”
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给出回答道:“从永乐二年到如今,如果算上年末毕业的那批,大概有三千四百余人。”
“如果要将他们调往关外筹备中学,那大概可以建设十五所中学,招收近四万学生。”
“明年毕业的有多少?”朱高煦继续询问,亦失哈也给出回答:“二千六百多人。”
即便是太学,历年毕业人数也是呈阶梯式增长的,尤其是明年毕业的学子对应的是永乐五年的那十几万学子。
即便是百里挑一,也有近两千六百多人考进太学,并如期毕业。
眼下的太学,合计有两万多名学子,并且每年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大宁、辽东、渤海、山东,这些地方有多少个府?”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道:“山东六个,辽东六个,渤海五个,大宁暂时规划的是两个,合计十九个。”
“那就做出调整,把这三千四百多毕业的学子在毕业后派往这几个地方,根据当地学子数量做出调整,并提前让人建设中学,当各省布政使司、都司做出宣传。”
“中学教习的待遇是每年年俸三十贯,禄米十石,中学学子需要交书本费和学杂费,学校管午饭。”
“从当下开始宣传,明年元宵过后招生,三月初一开学。”
将一切说完,朱高煦又补充道:“对了,中学不强制就读,全看个人意向。”
对于中学,朱高煦可不敢搞强制就读,那样每年就读学子起码几十万人,以大明的中学基础情况来看,根本就吃不消。
“奴婢明白了,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中学归县教谕管理,还是……”
亦失哈心翼翼的询问,朱高煦听后也思考了一下。
明代在各地方设置了专门管理教育的官员,其中“府”级的主管官员被称为“教授”,“州”级的称为“学正”,“县”级的称为“教谕”。
“中学归县教谕管理,另外在礼部设教谕司,归左侍郎管理,左侍郎下设员外郎四名,主事八名。”
“布政司教育归教授管理,州府学子归学正管理,县中学与官学归教谕管理。”
“教谕既然已经拔擢为正九品,那学正便拔擢为正八品,教授正七品。”
“此外,山东等地中学设立后看效果决定是否增设中学,另外发我的教令给蹇义,让他在四川修建中学,每所中学要足够容纳三千学子和三百教习。”
算算时间,明年就是四川第一批学子毕业的时间,也就是说等到永乐十年三月,四川学子便可以无缝就学中学。
当然,第一批的四川学子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就读中学,这还得看当地的情况。
“殿下,若是有毕业多年的学子要返回就读中学,那该怎么办?”
亦失哈忽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没想到这个问题,经过亦失哈提醒后他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要是真的有,只要还有位置,那就让他们读好了。”
朱高煦表态后,亦失哈回礼继续:“江南之地的官学已经开始设立,对松江府和苏州府,礼部预计要建设三百所官学。”
“多少?”听到礼部要在苏松二府建设三百所官学,朱高煦立马皱起了眉头。
“三百所。”亦失哈回答过后作揖道:“经过八个月的丈量和清查登记,苏州府有耕地一千余二十四万亩,口数三百一十七万五千二十九人。”
“松江府耕地五百四十五万七千余亩,口数二百零八万四千七十五人。”
“算下来,两府合计五百二十六万余人,比洪武二十六年抄旧记载的要多出一百七十万人。”
“十五年时间,肯定是多不出那么多人的,估计都是曾经的隐户。”
听着亦失哈的话,朱高煦脸上平静:“为了儿孙上学,即便是隐户也不敢继续隐匿下去了。”
朱高煦可太清楚一个学籍代表什么了,别说这个时代,就是放到后世那也是绝佳的杀手锏。
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明初的苏松人口就已经接近了民国时期的人口数量,这也难怪朱元璋会经常从江东迁徙人口了。
这地方一年生个十几二十万口人简直轻轻松松,尤其是新政推广,当地的各种医院开始建设后,当地生育情况估计还能往上走。
“对这二府之地的弃婴政策要加强管理,另外多建设养济院。”
朱高煦想到了苏松二府未来几百年人口都没有显著增长的事情,以及江南文人笔下的各种弃婴故事。
对于这些事情,他可不会坐视不管,毕竟这些婴儿完全可以在养大后迁徙西南、西北,充实大明在当地的汉家人口。
“三百所官学,起码能招募六十万学子,江南能有那么多学子报考?”
他将注意力放回到了三百所官学的建设上,亦失哈闻言摇摇头:“当下只有不到三十万学子报考,且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的孩子。”
“礼部报上来那么多,恐怕都和李至刚有关系。”
李至刚是松江府华亭人,如今已经五十三岁。
由于人品不行,因此江东乡绅富户虽然想要依仗他,但却也防备着他,所以他的名声在家乡并不算好。
正因如此,这家伙估计是准备改换路线,从而在民间获得名声。
“想的倒是不错,拿朝廷的资源,做自己的人情。”
朱高煦轻哼一声,随后瞥了一眼亦失哈:“李至刚和解缙有矛盾对吧?”
“是”亦失哈点头,并解释道:“李至刚善于献媚,这么些年一直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便是善于奉承陛下所致。”
“解缙为人清高,看不得李至刚这副做派,因此二人关系早已分裂。”
“嗯”朱高煦颔首,想了想后吩咐道:“让纪纲和陈瑛从李至刚着手,获得情报后想办法交给解缙,解缙会对李至刚动手的。”
“只要李至刚和解缙乱起来,我们在江南推行新政就会容易许多。”
“奴婢领命。”亦失哈应下,而此时朱高煦也感到了些许疲惫。
他刚想要休息,便见两名太监送来了两个托盘数十份奏疏。
“都是武英殿的?”朱高煦揉眉询问,两名太监闻言也心翼翼的点了点头。
因为徐皇后的事情,朱棣已经无心朝政几个月。
换在历史上,朱棣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朱棣不敢放手给朱高炽,朱高炽的许多政策也是和朱棣的想法对着干。
但放在现在,别说放权给朱高煦,就是把天下兵马都交给朱高煦,朱棣也十分放心,毕竟两父子路线一致,而且朱高煦搞钱更厉害。
虽然理解自家父母,可这堆积如山的奏疏还是让朱高煦头疼。
他倒也不是没想过让朱高炽来帮自己,可是那样的情况只持续了一天,他就把朱高炽赶走了,原因就是这家伙嘴太碎,并且政见几乎和自己反着来。
朱高炽的所有政见都是内敛的,主张的就是不管外面发展,一心苦练内功。
按照他的话就是,只要大明国富民强,自然不会有打不垮的敌人。
可问题在于,按照他的政策来,那蒙古人估计要乐疯了。
朱棣和朱高煦的政策都是内外兼修,内里要修炼内功,外面要重拳出击。
正因如此,大明四周没有一个敢于和大明龇牙咧嘴的国家。
当然,如果硬要算的话,东北的朝鲜和北边的瓦剌算一个。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不免询问亦失哈:“本雅失里和鬼力赤、瓦剌鞑靼的事情如何了?”
“暂时还没有消息。”亦失哈回应过后,似乎想到了什么,缓缓作揖道:
“对了殿下,陈昶已经率领山东兵马渡海金州,不日即将渡过鸭绿江,前往东海府。”
“朝鲜那边近来多有渔船在近海观察大军动向,您看……”
“不用管它们。”朱高煦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同时留下交代:
“给陈昶传我的教令,进入东海府后,若是猛哥帖木儿与阿哈出拒绝接受招抚,率兵平之。”
“若是朝鲜兵马执拗,不愿撤出双城地区,率兵击之。”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