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8章 两线作战(1 / 2)

加入书签

“驾!驾!”

华北平原东南端,当背负军情的塘骑沿着官道向前追赶,约是奔走一个时辰左右后,这塘骑总算看到了前方那乌压压的队伍。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那塘骑叫嚷着向前冲刺,马匹驮着他不断冲锋。

他沿着官道角落向前进军,五丈宽阔的官道,只有三尺宽的道路供他前进。

许多兵卒自觉让开,他也得以向前奔驰了数里,随后在中军位置被拦下。

“八百里加急,请呈给曹国公。”

那塘骑将背上背负的情报递给了拦住他的千户官。

见状,那千户官上了一匹普通的挽马,乘骑着向前方中军将领队伍中赶去。

不多时,千户官呈上了那份加急,乘骑马背上,仅穿着胸甲的李景隆接过打开,眉头紧皱着抬起了手:“停止进军。”

“哔哔——”

长长的哨声响起,不断有千户官跟随吹动,将哨声传遍这支延绵十数里的队伍。

许多兵卒经过大半年的训练,已经知道了这代表什么,因此十一万大军分别在听到哨声后停止进军。

这样的举动,自然让负责掩护全军两翼的将领所注意,他们留下一人继续带队,自己则是骑马返回了中军本阵。

他们先后到达,目光都注视着李景隆,等待他的开口。

直到平安、俞通渊等人先后抵达,李景隆才打马走出队伍,显然这份加急分量不轻。

诸将跟随打马而出,走到乡道之上后,李景隆才开口道:

“燕庶人用疑兵疑惑了徐凯,沧州驰援东安县的陈晖、滕聚二将阵没杨清水驿,数千甘凉铁骑悉数被俘。”

李景隆的话一经说出,诸将纷纷心里一紧。

那可是甘凉精骑啊,大明为数不多的精骑之一,哪怕燕府与渤海未反叛前,大明全国骑兵也不过只有五万之数。

渤海与燕府反叛后,朝廷可调动骑兵数量也不过四万。

前番松潘精骑具被俘、被杀就已经折损近四分之一,此次又折损三分之一。

可以说,三十万南军之中,只剩下俞通渊和平安的这支在京听操精骑了。

剩下的上万精骑,不是在西川和云南跟随平叛,就是在甘凉、陕西一带备边,即便想要聚集,也十分困难。

北边的二十万兵马没了骑兵,那粮道就很容易被朱棣切断。

“事情难办了……”

一时间,诸将脑中都是这句话,本来让他们对付朱高煦就十分棘手,现在又掺和进了朱棣。

旁人如果只觉得棘手,那李景隆则是觉得自己颇有几分进退维谷的感觉。

眼下二十万南军,分别由吴高、徐凯、吴杰三人率领。

吴高那边李景隆不担心,尽管吴高没有将兵十万的能力,但依托太行山,吴高绝对能死守涿州城。

倒是徐凯和吴杰那边,这两人能力虽有,但要他们各自节制几万大军去对付朱棣,还是有些为难他们了。

“三百里加急!”

此刻,不等诸将多想,塘骑的加急声再次响起,好在这次声音是往东边传来的。

在李景隆的示意下,那份加急的情报很快送到了他手中。

简单阅览过后,李景隆脸上居然出现了几分愠怒,但很快被他压了下去。

“国公,东边如何了?”

俞通渊身为老将,率先询问。

面对询问,李景隆也淡然道:“渤海贼军兵分四路,分别包围青州府治所的益都,又分别攻取临朐、安丘、诸城等地,俨然有一举拿下青州之态势。”

“攻取临朐三县的兵马数量都在万人左右,登州那边也有间客禀告渤海兵马有万人在当地等待马匹,算下来就是四万。”

“结合益都的消息,朱高煦包围益都的兵马数量应该在六千到九千人左右,其中起码有五千是骑兵。”

李景隆大致判断的朱高煦包围青州府治益都城的兵力,不过他的判断显然是无用功,因为不等他话音落下,一封又一封的加急从青州府送往了他的手中。

渤海分兵三千夺取广陵镇,复逼近寿光县。

此外,朱高煦眼见拿不下益都,居然调转方向,渡过北阳水,往西北进军。

“西北,那不就是我们这边吗?”

平安忽的开口,旋即请命:“国公,末将愿意出骑兵去击溃渤海庶人。”

“末将也愿前往。”俞通渊跟上作揖,站在他身后的次子俞靖闻言也作揖。

三人身子高大,又乘骑朱元璋、朱允炆所赐的大食马,勇力不用多说,所率骑兵也是朱元璋留下的大明最精锐在京听操骑兵。

对于是否动用他们去围剿朱高煦,李景隆还没下好决心,因为他的对手不止是朱高煦,还有朱棣。

“大军先渡过大清河,在河南青城县休整。”

李景隆需要安静的环境来考虑如何对付朱棣这对父子,因此暂时没有军令下达,只是给出今日大军扎营的地方在何处。

伴随着他一声令下,十一万大军继续开拔,并在午后渡过清河,在青城县以北的平原一带扎营。

时至黄昏,东南边又再度送来消息。

“淄河店塘骑发现渤海骑兵踪迹,渤海庶人在阵中。”

“临淄守军派出塘骑,临淄正南驿道发现渤海骑兵踪迹,渤海庶人在阵中。”

“新城守军派出塘骑,新城东南发现渤海骑兵踪迹,渤海庶人在阵中。”

“新城守军回禀,渤海庶人扎营于孝妇河南,看动向似乎准备明日渡河……”

当一封封情报送来,青城县外南军营垒的帅帐内充满了寂静。

朱高煦的架势,似乎真的是冲他们这十一万人来的。

“区区六千骑兵也来挡我们这十一万人,渤海庶人过于轻敌了吧?”

“哈哈哈哈哈……”

不知是哪个将领开口,引得帐内哄然大笑。

“不管他是否轻敌,我军不可骄兵,别忘了骄兵必败,何况渤海庶人的马步兵速度极快,若是他有意驱使,不用五天就能召集分出去的那四支兵马。”

李景隆开口制止了众将的这种轻敌想法,他很清楚面对朱棣和朱高煦都不能轻敌。

朱棣是玩弄战术,擅长欺骗的好手,可朱高煦更擅长这一方面。

原本南军骑兵数量就少,如今陈晖滕聚又遭到朱棣重创被俘,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朱棣在徐凯、吴高手中取不到功绩,可他手中可用骑兵必然会增多。

这父子二人联手,手中马步骑兵接近十二万,自己似乎不应该在这种时候进军。

李景隆一直保持清醒,尽管他不明白朱高煦为什么摆出要率六千人与自己十一万人决战的架势,可他清楚这其中一定有诈。

“国公,我们明日何时拔营出发?”

驸马都尉李坚开口作揖,诸将也将目光投向了李景隆。

然而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之下,李景隆却语出惊人:“明日不进,撤军返回大清河北。”

“不进军?”听到李景隆的话,众人哗然。

他们一群人从大同驰援至此地,足足赶了一千里路,结果现在连交手都未曾有就要撤军?

“撤军,但不是怯敌,而是改换目标!”

李景隆目光沉着,抬头扫视了诸将:“燕庶人玩了一手以惑敌手,我们也可以。”

“传我军令,即日起北平、山东诸城戒严,不管是城池还是乡镇,都不得走出其辖地范围。”

“此外,驸马都尉李坚率后军四万人留守此地,以惑渤海庶人,其余七万人于寅时(点)撤军返回大清河北,全军北上河间,尽数走乡道,不得走官道!”

李景隆敏锐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煦,他们对南军的情报掌握都精准的有些吓人,至少比南军掌握他们的情报要更精准。

这样的局势只能说明两点,要么就是二人手中有一支不逊色于锦衣卫的间客,要么就是锦衣卫被掺了水。

这二者,李景隆更相信后者。

作为主持过洪武年间最重要国家工程“西番茶马贸易”的人,也作为跟随冯胜讨伐过纳哈出,跟随蓝玉讨伐过北元的人。

李景隆很清楚洪武年间的锦衣卫是个什么情况,别说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就是在荒无人烟的漠北、漠东、青海等地,锦衣卫也有办法弄来情报。

明军能一直追着敌人打,除了自身实力过硬,更重要的就是能做到几乎每一场战役都能掌握敌军大体动向。

只是眼下,锦衣卫似乎成了瞎子和聋子,所有情报不能说没用,但却拥有严重的滞后性。

就拿朱棣将陈晖和滕聚的万余铁骑全军覆没,以及朱高煦能提前分兵以示敌弱的情况来看,这些无不彰显着南军情报的滞后性。

朱棣从东安绕道突袭杨清水驿的路上可是有不少县、镇,然而它们没有传出半点情报。

朱高煦分兵也是一样,自己都距离朱高煦不到百里了,这些情报才慢悠悠的送来。

对于本就是步卒,并且行军路上难以披甲的南军来说,情报的滞后无疑是致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