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一家人(1 / 2)
五人俯首应是之后,永文帝才开口说道:
“明年的朝廷开支,朕只有几句,其一,太后奉安之礼,先帝阳陵制式,着工部柳永速去督办,限期一月,不得有误;其二,各国来朝所携之礼,不取先帝十倍还之,还额外恩赐就旧例,一应减半;其三,连城修整之银与三镇之军北上之银置于头例,该给兵部的银子,户部就不要再扯些官司到朕这里来”
“臣等领旨”
这些本该在几日之后内与司礼监议事之时才说的话,今日来此便说了出来,自然是有自己的谋划,今日既说了出来,到了勤政殿内,便多得几分清净。
可李德裕还是头铁,又问道:“陛下,楚王殿下大婚之事,若按秦王殿下旧例,要五十万两银子,若按辽王殿下之例,便要四十万两银子,若按吴王殿下之例,则要三十万两银子,不知是否要一并算入议事的章程内,臣不敢专擅,请陛下示下”
这一问可是直接让杨景有些挂不住脸,明摆着点他厚此薄彼,若是先帝在时,这几句话怕不得廷杖三十,外放为官。
可永文帝却被这李德裕的“头铁”给逗笑了,今日朝廷都知宇文家要和皇家再结一门亲事,宇文杰虽是宇文雪叔父,可自宇文雪之父死于北伐一战中,长安都传宇文杰视宇文雪如己出,镇国公府的地位在那里,办素了些可不好。
但明年朝廷若要新政北上,少不得在北地各道撒些银子,又有不知要打几月的战事,太后奉安阳陵,兴修各地水渠,再开直道,还得预留些银子为可能的天灾做备。如此一来,再大的家底都经不起一年之内这么折腾。
身为户部尚书,自然要未雨绸缪,故而这才把事当着永文帝和宇文杰一道说了出来。
谁料永文帝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一切从简便是,朝廷出十万两,剩下的,宫里私库里出”
这答案自然是李德裕想听到的:“臣遵旨”
离开文渊,永文帝和杨智一道往皇后的长宁宫走去,一来是有些时日未曾去了,二来则是杨宸的事要与之商议一番。
“父皇,七弟的婚事毕竟是同镇国公府嫡女结亲,十万两银子,可是少了些”身为太子,杨智是知道明年整个大宁的日子或许都得过得紧些,可如此委屈杨宸的婚事,他也不愿。故而才跟在杨景身后,轻声细语的提道。
“剩下的六家勋贵,除了独孤家,已经是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朕要新政北上,要把先帝赏给人家的良田拿回来,儿子都舍出去了,会舍不得这些银子?无非是知晓那李德裕直臣一个,若是为此事得罪了镇国公,可不好,有朕这句话,镇国公便怪罪不到他头上”
朝臣皆言,自古以来未见有天家父子如此相亲,杨智不仅像极了杨景,三年前正位东宫以后,更是时常被杨景唤入宫内商议国事。
这次领一万甲士入京的姜楷更是太子妃的兄长,父子间绝无那相疑的念头,这才有了大宁朝立国三十年以来最难得见的天家父子亲近,父子二人说话,自然也没那么多避讳。
“可,十万两银子,七弟该如何作想?”杨智素来同杨宸亲近,也是懂得杨宸因为永文帝登基之后的刻意疏远而心生嫌隙。
“宫内私库里,你皇祖父留下的银子还有数百万两,先拿个五十万两用着便是”
永文帝说得淡风轻,杨智可是喜上眉梢,六十万两银子办个婚事,怎么着也仅次于他这太子殿下了。
“八王府那边,去说一声,危情已解,锦衣卫不撤,自许进出,威儿的性子朕知道,再封着,就该憋坏了”
杨景说着,就被杨智扶着上了阶梯,登基五年,操劳过甚,身子已经是大不如前,这九五之尊心里的盘算从不是臣民口里的万岁,他之所愿,仅仅只是:“天若假我十年为君,朕必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儿臣领旨”杨智扶着已经有些消瘦的杨景上梯之时,也觉着有些心疼,这杨景的手上,竟然已经是消瘦到了这般程度。
“还有,再去横岭关外宣一道旨意,让宸儿快些入京,总在路上耽搁,你母后又该为他忧心了”
如今知晓杨宸非宇文所出的人极少,或是因为机缘巧合,杨宸出世之时,宇文却早产,夭折了一个女婴,如此广武帝才有了把杨宸放在宇文手下养育的念头。
而那时齐王府里赵欢的婢女,已经是随被赐死的赵欢,在锦衣卫的胁迫下随主而去,这些年来宇文对杨宸的养育一样是视若己出,杨景想来都觉得自己愧对了宇文几分。
做了一世夫妻,却从无真正的恩爱之意,多少年前兄弟相亲的日子里,楚王杨泰也曾对杨景这位兄长说过:“娶妻当娶宇文,执戟当为金吾卫”
那时的兄弟二人,还在北地做着大奉宁国公府的世子。
“儿臣遵旨,那今日要不儿臣把筠儿唤进宫里,一同陪父皇和母后用膳如何?”太子妃姜筠儿是永文帝亲自为其所选,除去打压已经两世从龙之臣的宇文家,还有一份心思是,少时的姜筠儿便曾抱着杨景的腿,要给他做儿媳妇。成为十几年前朝中勋贵,长乐宫内外的一桩趣谈。
“如此甚好”杨景平日里不是在勤政殿翻阅奏折,便是在自己寝殿甘露殿内召见臣子,下诏各道。
后宫里的几位有所出的娘娘常常去看望也极少有人被留下,自登基后,除了永文元年按规矩选了秀,杨景已经四年未曾再纳妃嫔。不近女色,勤政爱民,宽刑罚,施仁政,妥妥的是一代明君典范。可这天下,好像都视这些为理所当然。
随着长宁宫内突然响起一片“万岁”之声,端坐宫内的宇文才匆忙起身接驾,今日杨景身旁没有陈和陪着,只是随太子杨智一道而来。对这长宁宫里的上下自然都是一件喜事。
“臣妾参加陛下”
“儿臣参见母后”
母子二人,行礼倒是出奇的一致。永文帝杨景一手将宇文扶起,又转身拉起了杨智:“一家人,来这些礼数作甚”
在等着姜筠儿入宫的时候,这三人才把这素日里冷清的长宁殿内谈得热闹了些,虽无恩爱之情,却有着夫妻之意的杨景同宇文二人对杨智这个儿子所办的大大小小诸事皆是满意的。
如今独缺的便是大婚三年,东宫尚无所出,平日里只是私下谈谈,随着辽王妃和秦王妃带了皇长孙杨瞻和郡主杨玥入京,这姜筠儿身为长嫂自然是慌了心神。这几日出入东宫的名医术士可着实不少。
其实姜筠儿也不是善妒之人,也曾请太子纳一侧妃,可杨智却没这份心思,宇文和杨景则是希望嫡子为长,免得他日生些祸端,也不着急给杨智身边放两个侧妃。
如今杨宸都要大婚了,若是再被吴王和楚王抢到了前头,纳妃一事可就由不得东宫自己做主。
等姜筠儿着急忙慌的入了宫,给杨景和宇文请安之后,这一家四口才更有了那几分暖意,性子讨喜的姜筠儿一入宫就把永文帝杨景逗得大笑起来。
他日国母的太子妃,如今只像个寻常家的儿媳,给杨景说起了在宫里少听到的长安趣事,诸如高丽使臣带入京城的老虎如何与大宁的老虎不同,西域最硬的羊角却被一个布衣道人用一块石头给磨成了粉碎。
至于姜筠儿和宇文,自然也如天下最难调的那一种关系,皆出自贵家,凡事还讲个体面,何况除了未有生子,姜筠儿这太子妃可是一事未曾错过,让人找不到半分挑拨的由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