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24平波止浪画影去;天耳听音再动身(2 / 2)

加入书签

“王爷乃是有志于结束乱世,让天下一统之人。

元某没有别的追求,只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话太早,不说了,省的扫兴。”

两人说着,又聊起其他,相谈甚欢。

夜明将报恩之鬼林稳介绍去了平波府城隍司,为其上了个官身。

之后,又去见杜世舟,与之约定,等将来其铁船造好之后,要成为铁船上的第一批乘客。

杜世舟表示,铁船铸造,大约需要三年左右,具体不确定,到时造好,一定请他上船。

如此,平波府之事暂时终了,夜明消失在这里。

在夜明离开平波府之后,玉雅公主也是有些不舍的带大军回南海龙宫。

方回到龙宫外,忽见龙宫中传出一阵声威无隆的龙吟声。

接着,便见一道光柱冲出,一势胜山岳的巨龙自其中冲出。

盘旋一阵之后,化为一名老者,发出自信的笑声:

“哈哈哈,闭关多年,本王终于再度有所进益。

乌鱼王若再想来犯,就要问本王答不答应了!

哈哈哈~~~”

“父亲,你出关了?”

玉雅公主等见到这老龙,都是高兴的祝贺。

老龙见众人似乎才回来的样子,且军队中还有许多伤员,顿时大怒道:

“这是怎么回事,可是那乌鱼王打上门来了?

正好,容本王前去会会他!”

“父亲,你现在出关的确正是时候。”

“正好可以暴揍乌鱼王是吗?”

“正好可以赶上庆功宴。”

“”

离开平波府之后,夜明盘坐在一深山老林的山洞中。

在其耳边,不断有各种声音响起,嘈杂、纷乱,令人心烦意乱。

但凡是个心志不坚之人,被这声音折磨一阵之后,定然会发疯发狂,痛苦不堪。

但这对于夜明来说,并非不可接受。

作为一地城隍,他听过无数民众的声音。

那声音的纷乱,于此相比,丝毫不逊。

在这样无数的噪音之中,夜明渐渐能够理清这些声音,将他们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人声、鸟兽声、鱼鳖声、虫豸声

世间诸物之种种音声皆入耳,皆被聆听。

无数的声音,在他耳中,由乱化整,逐渐变得井然有序。

不多时,无数井然有序的声音一同响起。

那是无数人表达喜怒忧思的话语,一切的家长里短,一切的暗语隐示,都在他的耳中清晰响起,不漏半点。

也是世间无数生灵诉饥饱忧惧之音,闻声如见事。

无数音声整齐地响起,恍若惊世之雷霆一般,骇人至极。

不但在他的耳中响起这样的声音,天空之上,也有类似佛语梵音的隆隆声响响起,震耳欲聋却又悄无声息。

夜明正在盘坐聆听众生思感之音,察觉到天际的动静,并未有什么多余举动。

天际之上的,乃是佛法六通之一,天耳通。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言语,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有过先前的天眼通铺垫,这一次,天耳通没有迟疑什么,果断降下神通。

也是在这一瞬,夜明耳中一切音声都是消去。

所谓大音希声便是如此,看似消去,其实所有音声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刻不在,只要他想,便可聆听。

习得天耳通,夜明也是略显兴奋。

有了此法,世间一切语言,对他来说都不是障碍。

不需要沟通翻译之类,更不需要特意去学习他人语言。

他说的话,别人能懂,别人说的话,他也能懂。

大家各说各的,互不影响,还能完美交流,胜过任何翻译。

而这,也只是天耳通一点的用处。

能习得此神通,夜明其实一点不觉意外。

一路来,他都扎根于红尘之中,所听所见不知多少红尘事,又有一碗鱼汤助力,如今能有此获,实乃水到渠成。

试着听了一下山中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之音后,夜明满意点头。

随后,开启内洞天闪身进入其中。

内洞天内,四凶甲上正有一人影浮现,其人灵体已然有与四凶甲脱离的迹象。

夜明见此,笑道:

“看来你离真正脱离束缚不远了。”

兵煞将军灵体看向四凶甲,点首道:

“的确不远了,短则月余,长则半载,终可脱此窠臼。”

夜明又看向那封印着濯璺的炉鼎,对兵煞将军道:

“这样魔化的速度还是太慢了些,你突破桎梏之时,定会有大量力量溢出,可以稍稍控制一下,导入到这炉鼎上。”

“你真是一点儿都不愿浪费。”

“那可不,我可是最懂勤俭持家的。”

夜明笑笑,不再与兵煞将军交流,一挥手,摆出各种宝物。

巾帼剑、藏青盘、双喜烛、沧海珠、造物石、暴食汤匙、傲慢折扇、淫欲屏风、贪婪铜钱、懒惰笔架、嫉妒金钗、愤怒铜锥等宝物皆呈现眼前。

如今炼制魔灵飞剑的材料已经全部集齐,只是却还不能炼制。

其一,他打算炼宝使用的炉鼎还没有魔化完成。

其二,这些材料凑在一起,实在是太强了,强到有些无法控制,需要有能将之融合到一起的东西才行。

若是强行融合,极有可能引发大爆炸。

好在,对于融合这些材料的办法,夜明也是有的,而且思路还很清晰。

招手将东西全都收回,一步踏出内洞天,看一眼平州方向,笑道:

“看来,还要一些时间才能回去。”

说罢,一闪身,向着禹州方向而去

(回家前的最后一个单元,决定整个活儿,作个死,希望书还能在。

另,本书主站在某横,有条件的可以支持一下,没条件的也请帮忙推广一下下。

吕庆绪在此,拜谢诸位义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