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压正之阵难压正;骗来愿力行正途(1 / 2)
世间正克邪,邪亦压正。
有妖邪之辈通过模仿人族阵法,创造了“五邪压正大阵”,专门用来集合众邪魔之力,对抗正道之人。
只是邪道之阵,到底离不开一个“邪”字,对自己也是。
这“五邪压正大阵”每一次启用,都要消耗施术者五十年寿数。
别看这五十年寿数,就像减肥一样,一次减一斤和一次减五十斤,完全不一个概念。
后者很容易使人暴毙,对妖怪来说也是,一下子损失五十年寿数,造成的影响,远不只是寿数损失那么简单。
因此,这大阵一开始只是五妖鬼准备的最后手段,本就没想拿出来用的,没想到现在还是被逼出来了。
随着大阵启动,五妖鬼身体之间有血色能量将他们连在一起,它们的法力修为暂时汇聚一处,在中间形成一团很不稳定的灵体。
对面,微临子身上的法力波动停了下来,法力已经恢复过来。
五妖鬼见此,立马加大法力投入,那灵体凝实,化为一个豹头,蛇尾,鬼手,藤发的怪物,手中拿着偃月刀和一面黑色龟甲盾。
如果你以为他们是要用这恶灵直接上去与微临子交手的话,那就太看这个“五邪压正大阵”了。
五妖鬼只是用来凝聚恶灵的“燃料”而已,恶灵才是阵法的控制者!
随着恶灵形成,只听其口中发出一阵完全听不懂意义的吼声,周围的空中便出现纵横交错的阵纹,就要将微临子笼罩在其中。
微临子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在恶灵动手的同时,就已经掌心雷击出,打在一道阵纹上,将之打出一个缺口来,趁机跳出这邪阵。
随着微临子跳出邪阵范围,这邪阵也凝成了。
一般来说,阵法再厉害,可要是敌人在外面,那就没用了。
可邪阵为什么叫邪阵?
就是因为它邪门。
凝成邪阵之后,恶灵直接驾驭邪阵,向着微临子而来。
这邪阵居然是可以移动的!
邪阵覆盖面积很广,微临子无法再避,还是被阵法笼罩住了。
随着其落入阵法中,便见阵中血雨纷飞,惊魂飞舞,妖瘴横行,各种毒虫猛兽之形,不断形成,对微临子全方面围剿。
法力恢复的微临子并不惊慌,胸中五雷流转,五脏如同五座雷库,不断释放雷霆。
雷霆之下,诸邪尽诛。
管他什么妖鬼孽形,都被雷光一扫而消。
只是身在敌人的大阵之中,那有这么容易破除危机。
那些诸邪之形被消灭之后,又不断生出,无穷无尽。
微临子见此,持剑冲杀,向着那恶灵而去。
显然是打算擒贼擒王。
对此,恶灵并不畏惧,手中龟甲盾守御,偃月刀反击,与微临子相斗,且不时利用身在阵法中的优势,不断转挪位置。
而微临子既要攻敌,又要对抗阵法不断产生的邪物,即便他本事再了得,也难以全面顾及。
在一番鏖战之下,微临子开始出现颓势。
恶灵见此,发出人性化的嘲笑声,继续发动阵法攻击
山下,由于阵法范围极广,百姓们都能隐约看到山上有红光、血雨等景象,期间还有惶惶雷光等隐约夹杂在其中。
虽然大家不太分得清谁是谁,但仅是那红光、血雨带给人的难受感觉,就知道那不是好东西。
不少人都开始担忧起来,害怕神仙不能除掉那鬼怪。
有人忧心的自发在原地祈祷起来,有一就有二,很快,山下的百姓们一个个都开始闭目祈祷,希望山上的神仙能打赢
微临子身上散发的雷光已经有些暗淡了,虽说五妖鬼先前都被他打伤了,但人家毕竟有五个,加在一起的法力,自然是胜过他的,召唤出来的恶灵,法力自然也就胜过他,在这么打下去,毫无胜算。
但他并不是没有办法杀敌了,只是再用,那就不是消耗巨大那么简单,而是直接玉石俱焚。
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微临子并不怕死,知道不用最后绝招,恐怕是不行了,一只手已然按在了自己胸口。
正要有所动作,忽然停了下来。
因为空中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石碑。
那石碑散发出一阵阵强大的镇压之力,竟然在镇压整座阵法。
而且,这明显是一种特制的石碑,只会镇压邪祟妖魔一类的东西,不会镇压他这个修正道法门的人。
因此,在阵法被压制的同时,他自身却没有受到影响。
这样的好机会,微临子如何会放过,身上雷霆再次闪烁,一道道打向恶灵。
阵法被镇压,恶灵也是难受不已,连带作为它力量源头的五妖鬼也是一阵难受。
“该死,是谁!”
化为大龟原形的驼背大汉怒骂,不知是谁突然出现搅局。
按理说不应该啊,众所周知,清一门弟子,向来独来独往,不会与任何人结伴而行。
这也是他们吃定了对手的底气。
可是这是怎么回事,对方哪儿来的援手?
但眼下惊讶并不能解决问题,五妖鬼大急,也顾不得继续加力会消耗更多寿数,赶忙加大法力支援恶灵,希望靠着阵法之力,灭杀对手。
同时五妖鬼不断口吐芬芳,詈骂没有现身之人。
被几个妖鬼这么骂,堂堂福德正神,夜明大人岂能忍?
仙气飘飘的从空中踏步而来,居高临下的俯视下方。
五妖鬼见到他这副样子,也是心中一惊,知道遇上厉害人物了。
下方的微临子也是意外,没想到是这位来救自己。
但仔细一想,倒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对方还先比自己揭榜。
恶灵发现多了一个目标,想要夜明也纳入阵中。
刚想动作,但又犹豫了。
因为对方很狡猾,故意离微临子很远。
如果恶灵移动阵法去笼罩夜明,那就会放出微临子。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恶灵略一犹豫,还是决定继续困住微临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