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虬髯客李世民(2 / 2)
庞统脸上满是八卦的色彩,啧啧有声:
“这唐朝也终归没逃过这一遭,戾太子之事复演矣。”
而且这光幕还配后世之影响,观感可比史册中寥寥数笔的戾太子之事清晰多了,庞统心说。
孔明则是叹口气,觉得吃饱了撑的的人太多。
看那诸葛丞相多尊贵,一国之事尽握于手,殚精竭虑,油尽灯枯而早死。
看他孔明军师,荆襄诸事干脆就不管不问,益州的工作也分出去了大半。
研究研究光幕言语,看看后世说法,再从故纸堆里找找先贤留下来的难题,再去教教书,好不逍遥快活。
而且这侯君集乃是李世民元从,应当最能晓得这雄才大略君主的手段,怎么能生出这么愚蠢的想法的?
成都府衙诸人也就感叹一下,倒是并没有觉得有多劲爆。
毕竟隔着光幕看这唐朝和李世民多有雾里看花之感。
但若是套一下,李世民之于孝武皇帝,李承乾之于戾太子,李靖之于卫霍。
好像就差不多了,也因此他们几乎瞬间就将李承乾造反原因猜了个七八成。
因此顿时还有点同情了。
……
甘露殿中李世民已经调整过来了。
不过看看双眼发直的杜如晦,再看看一脸木色的李靖。
李世民只能尽力保证道:
“朕定当勉力教导承乾,不至有此之祸。”
侯君集这事儿暂且撇在一边,继续来说李靖。
《隋唐嘉话》之后,唐朝还创作出来了另一个比较出名的李靖形象。
那便是成于晚唐的的《虬髯客传》,这个故事比较简单。
白身穷子李靖去拜访隋末的大司空杨素,仅靠几句话就惊的对方折节交谈。
不过在正史上这会儿杨素早死了,所以看开篇就知道是在架空虚构。
李靖没能折服杨素,但折服了杨素府上的家妓张出尘,这个姐们儿因为平时总揣着个红色拂尘,所以也名红拂女。
查了李靖的住所,当晚就去投奔了,并且几乎是连夜拜天地,英雄佳人就这么成一对儿了。
红拂女见识非凡,说杨素不行,隋朝要寄了,太原李世民有天子之相,咱们去投奔吧。
然后就是半路遇到虬髯客,三人结伴去找李世民,结果本来想争霸天下的虬髯客见李世民就心死了。
交代李靖好好辅佐李世民打天下,并把全部家产捐赠给李世民后,虬髯客买了个船出海了。
故事结束是贞观十年时,李世民成了天可汗,威服四方,虬髯客打下了扶余国,在海外当国王了。
简单的故事,往往联系时代就变的很好玩儿。
有人猜测虬髯客这个虚构角色的原型其实就是李世民。
因为《酉阳杂俎》有记载,“太宗虬须,常戏张弓矢”。
《虬髯客传》中的这个虬髯客,会杀了仇人后用仇人的心肝下酒,初见红拂女也会生出不轨心思。
杀气冲天,睚眦必报,有时候行事不太光彩,这就是虬髯客的标签,几乎可以无缝套到李世民身上去。
因此完全可以看做这篇的创作是将李世民一拆为二。
狂野、记仇、特别能打的李世民变成了虬髯客,离开中原,打下了扶余国。
扶余国紧紧挨着高句丽,而二凤晚年在军事上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灭了高句丽。
虬髯客这部分特质剥离之后,只余下了一个宽厚仁慈,虚怀纳谏的李世民,最终成了帝王楷模。
再联系这篇成于安史之乱后,它倒是将晚唐人的那种复杂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凤在时,亦不觉异,二凤崩后,不见其比。
而李靖嘛,再一次成了人生赢家。
年轻了好多岁,抱得美人归,征战天下功成名就,还和君王称兄道弟,令人艳羡。
光幕中还缓缓放出了这篇的原文。
李世民原本还读的津津有味,但看到光幕说这心眼、好色、食人的虬髯客就是自己,登时急了:
“绝无可能!”
一旁神游天际的孙思邈在心里撇了撇嘴,食人暂且不说。
心眼和好色,似乎……
李靖则是感觉才弄明白了一个疑惑,为什么多了个被称作红拂女的妻子。
心下倒是觉得分外好玩儿,听到光幕所说的陛下的遗憾后也笑道:
“臣若真能年轻二十岁,定助陛下灭高句丽!”
苏烈猛点头:老将军这话我信,请务必带我一个!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