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三五章 英国内部的激烈争论(1 / 2)

加入书签

中国不愿意再为英国轻飘飘的许诺而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并且已经透露出不想继续签署同盟约定的意思,这让英国外交部门再一次混乱起来。

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软弱王朝,他们现在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实际举动表示不满。&ot;

英国外交大臣在接到驻中国公使志忑不安的电报后不由发出了一声感叹,他们现在必须要学会用看待一个地区强国的眼光看待中国。

但是感叹归感叹,英国人的天性是不会让他们那么容易吐出已经吃下去的利益的,所以窦纳乐和赫德都接到了相关的指示,对中国进行“吓唬”

尤其是赫德,直接被命令以瘫疾南方海关为要挟,如果真被瘫痪那么中国的利益肯定会受到重大的影响。

但是被王启文反复警告过的外交部这一次出乎英国人意料的强硬,他们表示中国已经做好最坏打算,言下之意就是从头开始打造海关体系,并且中国市场会完全排斥英国商品。

这让英国人异常吃惊,他们宁可在短时间内付出大量的利益损失也一定要和英国人杠到底,外交部短期内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英国人明白这背后肯定有别的原因。

这种几乎撕破脸的谈判让英国人难以接受,但随即中国政府马上展开报复,大幅削减英国商品的进口,转而面向德国法国甚至意大利的商品。

这一下总算是让英国人肉痛了,他们从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的主要态度就是控制中国市场,因为这比直接殖民要更赚钱。

而中国政府以军管会控制地方的模式在地方配合中枢排挤英国商品,这让他们的损失在短时间内就变得很巨大。

英国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激烈辩论,下议院也炒成一团,有的人叫嚣要向1八40年时那样用舰炮赢回大英帝国的尊严。

有的人则担忧中国快速增长的实力,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两艘战列舰就能吓唬住的了,如果朕要态度强硬的对抗,那么就必须削弱地中海舰队的实力,而且要做好付出重大牺牲的准备。

现在的欧洲正在酝酿战火,德国人和法国人都蠢蠢欲动,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让英国流血的机会。

另外一部分人则对俄国念念不忘,此时的英国下议院中有一群与下个世纪美国国会中同样性质的议员,他们可以被笼统的称谓怼俄派。

这个怼俄派中的人对俄国极度仇视,所以在他们眼中为了对付俄国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暂缓,也就是变相的支持中国收回自己的利益。

几派人最终吵成一团,但还是没有吵出个什么结果来,同时索尔兹伯里也在犹豫,海关和租界其实他心里都是有准备的。

甚至英国远东舰队都在准备搬家去日本,随着中国新政府的控制力和军力越来越强他们在中国的利益越难保证,而远东舰队也在越来越多的岸防炮和游走的铁路炮下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ot;如果首相下执意要对华强硬,海军就需要抽调至少5艘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在内的庞大舰队前往远东。

现在中国海军已经得到了我们卖给他们的战列舰图纸,他们至少会开工一艘相同的战列舰,在加上已经入役的四艘宁海级装甲巡洋舰和两艘定远级战舰。

他们在短期内能够动用的主力舰至少在6艘,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他们越来越庞大的快速舰队,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军服役了至少10艘海天以及海天改型巡洋舰,12艘海容级巡洋舰以及至少10艘吨位一千吨左右大型鱼雷艇。

如果英中交恶,中国海军将有能力彻底摧毁大英帝国的亚洲运输线,甚至威胁印度到本土的航线,这种情况即便大英帝国派出支援舰队也无力缓解。

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德国人协助建立起来的海岸防御体系让我们除非派出整支大舰队,否则不会让中国人屈服。&ot;

汉密尔顿拿出的海军计划异常悲观,外交大臣也很是惋惜的叹了口气。

“我不会从大舰队中抽调哪怕一艘巡洋舰前往远东的。&ot;

索尔兹伯里敲了敲桌子,先确定对华谈判的基调,也就是将武力选项排除在外。

那么我们将没有任何办法让中国屈服,他们在欧洲还是有朋友的。”

外交大臣接过了话头,他没明确说是谁但所有人都知道说的是德国。

&ot;如果让德皇知道英国与中国交恶,他说不定会激动到用左手挥舞军帽。&ot;

&ot;麻烦的是国内的商人,中国的条件很苛刻,他们以禁毒为借口要收回所有的租借要收回自由航行权,这会让许多靠着大英帝国威严吃饭的人破产。

索尔兹伯里皱起了眉头,现在他心里是真的纠结,远东战略,中国市场以及租借地的利益。

&ot;也许当初就应该咬着牙支持日本才对。”

索尔兹伯里心里越想越气,中国成立新政府对英国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越放越大,就好像包着药丸的糖衣一般快速消失。

“首相先生,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利益都握在手中,所以不如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可以用这些注定要失去的利益换回些更重要核心利益。

有人低声劝说道,这让陷入沉思的索尔兹伯里回过神来。

&ot;租借可以逐步退还,但是时间线要拉长,先从对他们最敏感的天津开始,长江自由航行权也可以给他们,至于海关,他们必须保证大英帝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底线是5年。

作为交换,他们必须放弃目前刚刚执行的对英不友好商贸政策,停止排挤英国商品英国要和德国一样有公平的机会获取铁路合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