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当世圣人,被忽悠瘸了(1 / 2)
别说是别人了。
就连孔子自己都是直接愣住了。
如果说。
李烨是直接的拒绝自己。
孔子还倒是能理解。
毕竟。
在中原四国周游这么多年。
可以说。
孔子已经是见惯了人情冷暖。
在四国。
那些各国的天子,达官显贵。
虽然明面上,都对孔子十分的敬重。
但是,孔子能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
他们的骨子里。
对于孔子,对于孔子的学说思想。
是抗拒的。
所以。
从四国离开,踏上大夏国土的那一刻孔子其实就已经是知道了。
在这四国。
甚至是在整个天下。
终及此生。
他怕是都没有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了。
踏入大夏。
也不过是心存那么一丝执念。
而在河套的时候。
看到了李烨的那一纸招贤令的时候。
更是让孔子心中的这一丝执念,放大到了最大。
或许。
到了大夏,就成了呢?
说不定。
大夏的这位招贤纳士的年轻天子,会接纳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呢?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试刚开始的时候。
李烨确实是给了孔子那么一线希望。
直到现在。
一切的幻想,都像是井中月镜中花。
彻底的破灭了。
甚至。
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
眼前这位年轻得过分,甚至比之他的儿子还年轻不少的大夏天子,却是当着他的面,驳斥自己的路,走错了?
这一刻。
孔子的眼中都是出现了一丝迷茫。
恍惚间,还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听。
要知道。
在其他四国的时候。
其他四国的人。
虽然也不愿意接纳孔子的思想。
但是处于孔子的名望,和对孔子本身的尊敬。
无论在哪里。
都对孔子保持着表面上的尊重和礼遇。
直到现在。
李烨脱口而出的这一瞬间。
恼怒吗?
或许在曾经的一瞬间有过。
但是到了孔子这样的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早已经是刻进了孔子的骨子里。
所以,孔子的心中没有愤怒。
有的只是深深的好奇。
虽然并不抱什么期待。
但是孔子还是想知道。
这位年轻的大夏天子,到底是为何能说出这番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缓缓躬身:“陛下,孔丘愿闻陛下赐教。”
简简单单一个动作,便体现了孔子的格局和风度。
就连李烨本人也不由得为之感叹。
便单单是孔子的这份涵养。
就不知多少人拍马不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