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119【未来可期】(1 / 2)

加入书签

关于高转筒车,人教版《历史》说出现于宋代,而人民版《历史》说出现于隋唐。

两种说法,都没有错。

唐代留下了文字介绍,但没有名字和图案。元代的王桢《农书》,才有了具体名字和图谱。

极有可能,在北宋时期都不多见,陈渊从福建一路走来也没见过。

“这是筒车?”陈渊问道。

朱铭介绍道:“高转筒车,唐代就有,家父亲自改进过。”

倒不是改进,而是根据具体地形做出调整,跟王桢《农书》的记载有些不同。

陈渊走近了观察具体结构,虽然此时并未使用,但十米高的转轮还是让他感叹:“果真是百姓日用即为道。”

穿过已经结籽的油菜田,陈渊来到山脚下的引水渠。

朱铭说道:“山贼不知兴修水利,这条灌渠,也是家父组织村民挖的。高转水车把河水提过来,灌入水渠之中,全村有一半的水田可以取水。我外出之时,水渠还没挖完,现在却挖完了,只等收了油菜就能灌田。”

陈渊赞道:“元璋兄若是做官,必能造福一方百姓,窝在这山沟里屈才了。”

复行一阵,有村民在地里劳作。

那块地里的麦苗郁郁葱葱,村民正在扦插红薯苗。

陈渊好奇问:“这又是何物?”

“海外带回的高产作物,名叫红薯,”朱铭解释说,“家父曾言,育人当因材施教,耕种当因地制宜。山下的旱地稍微肥沃,可将麦子与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红薯、豆子套种其中。不但产量高,轮作还能减轻病虫害。贫瘠山地就不行,一般不套麦,而是选别的东西与玉米轮作。”

“耕种亦有道。”陈渊点头。

朱铭一边走一边说:“东边和西边的半山腰上,各挖有一口堰塘,也可蓄雨水而灌溉。今年打算再挖一口,到时用水就更方便。”

陈渊不时遇到正在劳作的村民,他听说过朱铭剿贼的故事,知道这里的村人全是匪贼。

此刻亲眼所见,却没有半分匪气,更像老实巴交的农民。他认为这得益于教化之功,此山有大儒坐镇,短短半年多时间,就非常成功的化匪为民。

众人一路观察闲聊,走向山寨所在的高山。

山脚的荒坡已经开垦出来,随便种了些蚕豆,也不求能收获多少,主要是为了养固新开荒地的肥力。

这些荒地,都分给了新来的逃户和贫民。三年内免收赋税,春种蚕豆,夏种大豆,冬种豌豆,全是豆类,都可以为土壤提供氮肥。再撒些草木灰,又能为土壤提供钾肥,家禽粪便提供磷肥。

如此耕种两三年,荒地就能变成熟地。

在科学指导下,开荒可以更加快速!

朱国祥正在半山腰上,指挥村民种下树苗。

他听说陈渊来了,快步上前迎接。

寒暄之后,朱国祥指着新栽的树苗说:“都是桐油树苗,西乡县不好找,还是托县里卢官人帮忙买的。半山腰太过陡峭,种地浇水不方便,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里的树木,全被山贼给砍了,正好可以栽种桐油。三年即可结果榨油,到时又是一项收入。”

朱国祥此时一副农民打扮,穿着短打麻布衣,裤脚挽到了腿处,两只光脚丫上全是泥土。

见大家都打量自己,朱国祥笑着解释:“刚从水田里回来,教导村民控水旱育秧,还没来得及换身干净衣服。”

陈渊作揖道:“元璋这是在吃苦,身体力行,着实让鄙人佩服。”

朱国祥大笑:“不算吃苦,我喜欢农事。有人喝酒是享受,有人看戏是享受,我却以种地为享受。”

朱院长是真的很享受,晚上有老婆,白天有庄稼,全村那么多土地,任由他怎么规划安排。

已经有点乐不思蜀了!

陈渊更加佩服:“化苦为乐,几入道矣。”

朱国祥冲那些栽树的村民喊道:“栽完这些就收工,忙你们自己的地去。”

几个村民纷纷弯腰送别,他们看向朱国祥的眼神,全是发自内心的敬仰爱戴。

这与面对朱铭时大为不同,村民对朱铭更多是敬畏,毕竟朱铭剿匪时杀了不少人。

父子俩领着众人继续上山,越往上面越陡峭,几个公子哥腿都走软了。

李含章是喜欢军事的,路过杀虎口时,惊叹道:“此为天险,大郎剿贼不易啊。”

“我带兵佯攻正面,又派人从山后绕了三天,夜间爬上山寨去放火才赢的。”朱铭简单解释道。

李含章点头说:“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在宋初属于禁书,北宋中期才解禁,到现在已经传播开来。

陈渊也是读过的,赞许道:“上兵伐谋,但奔袭也不容易,成功颇有带兵之才。”

山顶依旧是那副鬼样子,到处是烧成焦黑的废墟。

但烧剩下的房子,安排十多个客人住下没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