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3章 江南论战(1 / 2)

加入书签

仅发行寥寥数刊。

短短一个月时间不到。

许家庄的《东方时报》就迅速占据舆论主导,在大明全境形成极大的影响力,引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风潮。

这种崛起的速度。

这种在话语权领域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攻城略地。

甚至已经在底层的百姓群体之中,拥有了非常多的支持者赞同者,觉得这报纸上的道理说的太对了,说到他们心坎里了,终于有为他们小民说话的了。

这种以肉眼可见速度膨胀起来的舆论场怪物。

大明的知识份子群体当然看在眼里。

无数的儒家子弟、圣人门徒,当然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意识到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半年,可能最快三五个月,许家庄的那些商人秉持的各种道理,就会广而告之,就会深入人心,就会占据主导,就会占有几乎全部的生存空间,最后充斥到人们脑中的,全是各种许家庄的理论。

圣人道统自此而衰。

儒家经典自此而绝!

死亡倒计时可能只有几年、几个月。

坐不住了。

这下但凡是有一点危机感的儒生儒士乃至大儒,他们全都坐不住了,真的嗅到了道统即将灭绝的危机。

怎么办?

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才能消除或者缓解这场危机?

不如学一学孔子诛少正卯,来个武力应对,消灭,这种办法最为简单粗暴,效果最好!

但许家庄的肌肉军团,是能够正面硬钢建奴的存在,是号称“最强文明之肌肉,可战胜任何野蛮”之存在,他们这些一向不以武力擅长的儒生儒士,想跟肌肉军团硬钢,只怕自己才是被诛灭的一方。

武力击败是不可能的。

只能来文明的,玩嘴炮对喷的pk模式。

于是在三月底,江南报社宣告成立,并且迅速的发行了《江南时报》,绝不能让许家庄的《东方时报》一骑绝尘,把他们甩到连尾灯都看不到。

之所以冒出最快的是《江南时报》,而不是什么《京城时报》、《北方时报》之类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江南士绅们有钱,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办报纸的钱很快就有了,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发起反击,且响应迅速。

但四月一日,《江南时报》第一刊,正式的在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城,相继的发行面世之后,马上就引起一片的失望之声。

纸张质量太差了,擦屁股都容易抠破。

只有黑白二色。

全是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阅读十分困难,字体也不够清晰。

图片数量几乎没有。

更不用说什么彩版印刷了。

第一刊的发行量,只有十万份的样子,每份售价20文。

没法比。

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跟许家庄的《东方时报》没法比,就是乞丐与皇帝的差别,用降维打击形容一点都不够为。

即便如此,这也是江南儒生士绅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好在他们的努力还是换来了回报,加之儒生群体、传统读书人群体非常多,为了支持己方的舆论阵地,十万份的《江南时报》,还是很快销售一空,刊载在上面的十几篇文章,也得到了无数的喝彩叫好。

因为这些文章都是鼎鼎有名的儒门大佬所写的。

比如复社领袖张溥的天理无常,驳“小冰河”之歪理邪说

比如东林大佬钱谦益所写的颠倒人伦尊卑,驳许家庄“以众为本、以人为宝”

比如楼山先生吴应箕的文章物竞天择,仁义互助者存,自私自利者亡

以及大儒刘宗周的文章穷兵黩武,安可盈久?

等等。

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慷慨陈词,痛击《东方时报》诸多观点的要害之上,可谓令人击节叫好,拍案叫绝。

只是通过茶博士们之口,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内容,落到无数底层百姓的耳中,他们都露出了一脸茫然的表情:

“这说的都是啥?”

“俺是一句都没有听懂。”

“听的我脑壳作痛。”

“别念这个《江南时报》了,还是再念一遍《东方时报》吧,这里面的东西我喜欢听,能听懂。”

“没错没错,给我再念一遍《东方时报》,我加一壶茶,再给茶博士打赏二十文。”

“……”

最广大的普通百姓群体中,《江南时报》迅速受到了冷落,没能引起一丝的波澜,那十几篇反驳文章写的再好,普通百姓们这里,也得不到半句的赞同,毕竟这份报纸太不接地气了。

当然这些底层百姓群体,从一开始就没被儒生儒士们考虑进去,这些无知愚民要知道那么多干什么?乖乖的当好被统治阶层就行了,他们的意见不重要,他们的声音也不重要,只要乖乖的被代表进“民”这个字眼就行了,甚至有时候他们都算不上民,而是被加税的对象,是被牺牲的对象,是死了都留不下几个名字的群体。

所以《江南时报》的发行,不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全是之乎者也的文章风格也不会改变,广大的儒生儒士、传统的读书人群体,则是主要的目标客户,只要争取到这个群体的舆论支持就行,并且也较为出色的达到了这个目的。

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