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水能载舟(2 / 2)
才能够领悟剑术,突破第九境。
什么时候,他才能挥出剑断星河的终极奥义。
什么时候,他才能剑道有成。
离开,这个世界,他有三种办法,目前可行性,最强的的、也是最快的。
吸收,剑魔独孤败天留下的剑气。
最快时间内,重回剑道奥义。
剑道杨封有经验,他并非一窍不通的白。
缺少的是剑意,若非这个世界,缺失了剑气、剑意,他早就修成剑道奥义。
「爹,娘,孩儿想离开一段时间,如今天下太平,您二老也不用担心,就让孩儿去闯荡一番吧。」
「安儿,爹知道你,非池中物,无论你想做什么,放手去做就是,爹支持你。」
「安儿,你的事迹,娘都听你爹说了,你做得很好,你是娘的骄傲,想要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吧,娘永远支持你。」
「孩儿,拜谢爹娘,爹娘多保重,有时间,孩儿会来看娘的。」
说完,杨封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
重新回到,断脉山。
曾经的断脉山,是一个喧闹的地方,这里住了,五万大军,而今的断脉山,空空荡荡,偶尔只能看到,几名巡逻的士兵。
杨封进入双脉山。
当初的那道剑痕。
进入那个,堆积了几百柄废剑的地方,只有杨封才知道,这个下方并不废。
当年,独孤败天就是从这里踩着百剑离开的。
这些剑废在这里,每一柄剑上,都留有脚印。
这成百上千柄剑,搭建成一道道天梯。
让独孤败天,真正意义上的,触摸到了天。
透过山顶的那个洞,似乎还能够隐约看到,当年的独孤败天的无上风采。
借来成百上千柄剑,最终踏剑登穹顶,破天而去的场景。
有些人,有些事,等了一辈子。
杨封耐心的拾起地上的每一柄,早已被废弃的剑,吸收里面的剑气。
另一方面,飞鸽传书给,姜夔和藏剑,让两人去寻天下铁匠,让他们造剑,并且越多越好。
杨封不知道,这一天会什么时候,早点儿准备,未雨绸缪。
一直到深夜,下起了倾盆大雨,才让杨封退出吸收剑气的状态。
「啧啧!果然还是吸收剑气,剑道修为来的快。」
感受到,体内的剑意树苗,竟生出绿色的嫩芽,杨封脸上笑开了花。
「雨,好大的一场雨。」
山顶的那道,像圆月般的缺口,注下一根「水柱」。
那是完全由水,构成的水柱。
一剑破开水柱。
刹那间,水柱又再度合拢。
这样的现状,让杨封感觉什么。
他凝视着,烈阳剑上,残留的水珠。
滴答!
滴答!
这山,从底部到顶部,至少有百丈。
一根水柱,像是贯穿了整座山。
扎根在底部的水柱,因为冲击力,被冲开了。
水柱呈伞状。
杨封闭眼冥想,猛然间,抽动腰间的烈阳剑,挥出一剑。
平平无奇的一剑,这一剑,没有招式、更没有剑气。
就是一记基础剑术,横劈。
波光粼粼。
剑体切割水柱的那刻,钝了。
无往不利,或者说,奇快无比的剑术,慢了。
在切割水柱的时候,水成了阻力,水阻拦了剑。
消耗、抵消了杨封,挥剑的力道。
当剑术不再玄奥,剑想杀人,就取决于,剑本身的锋利程度,以及挥剑的那个人的挥剑力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可以吞没一柄剑。
一滴水,只能在剑体上停滞,它改变不了什么。
可是当一根水柱呢?
它就能让原本锋利的剑,变得迟钝,让剑的速度慢下来。
甚至当水,发怒的时候,它能吞没一柄剑。
当烈阳剑的剑体,完全没入这根连接山顶与山底的水柱时。
一股吸力,或者说,水柱内,产生了一个漩涡,而那个漩涡,形如宇宙黑洞。
不断的卷着烈阳剑体,锋利、无坚不摧的剑体,出现了弯曲,杨封握剑的手,再也握不住了。
吧嗒!
那股巨浪,吞噬了剑体。
轰!
「这水柱……另有玄机……莫非这是一条全新的道?」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懂得顺势而为。
但忍让并不代表懦弱、胆怯,相反水也会发怒,你见过滔天巨浪吗?
一叶扁舟,都卷起的巨浪吞没。
那就是水的力量。
杨封从地下,找了几柄没有剑气的剑,然后去接触水柱。
这些剑都毫无意外的别卷入了巨浪内。
「按道理来说,水压不应该是往下的吗?为什么这剑会被往上摆弄?」
进入水柱内的剑,基本都被绞碎了,除了一柄烈阳还在坚挺。
闭目冥想,杨封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进入这根水柱。
他感觉领悟剑术的契机就在眼前,一旦错过,可能就要很久以后了。
不容的得他多想。
当杨封的手,穿过水柱的时候,水压挤压得他的五指变形。
重力。
水柱内,除了吸力,还有一股重力。
一塘水,看起来古井无波。
可一条江、一片海呢?
大海中的一叶浮沉。
天上云卷云舒。
潮涨潮落。
杨封不知道要多大雨,才能有这样的奇异景观出现。
进入水柱的他,身体被挤压变形,肉身不断被拉扯。
四面八方的水,想要把他压成齑粉。
「心静如止水。」
呼!
杨封知道这种感觉心带给他的,只有整颗心彻底静下来。
他才能够领悟,水的载舟之威,覆舟之能。
两指为柄,剑气为锋。
「覆舟之能,载舟之威!」
往后他的若水剑术,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
所言乃是水顺势而为。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即是水势,水势不可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水可承万舟,水喜怒不形于色,当它发怒的时候,可卷起万丈狂澜,将水上扁舟,尽数覆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