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七章:交战(2 / 2)

加入书签

但实际上杨茂想错了,在张冲看来,正是杨茂眷念吏士们生死才让他觉得杨茂依旧还是一名良将的。

能关心士卒、能在乎士卒,这就是一名合格的将领。

在张冲这里,杨茂差的不是将才而是帅才,他对于局势的发展没有自己的判断,也不知道及时和后方的张冲沟通。所以,杨茂差在这里。

但在这一刻,在这中人亭战场上,杨茂的个人魅力却成了他最大的帮助。他麾下的镇戍军吏士们感念杨茂对袍泽们的救助之恩,皆呼效死。

这一次,他们要拿下敌方的阵地,证明自己。咱们镇戍兵也能打硬仗,打胜仗。

作为先锋的还是镇戍兵中第一勇将韩浩。此时他的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当然这是他自己讲的。

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他的腿怎么可能好的这么快。但韩浩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自己错过这一次决战的。

他韩浩要做将军,就要抓住每一次机会。

于是,韩浩主动请缨,带着所部剩下的三营两千不到的兵,率先冲上了东壁前面那起伏的山坡。

与此同时,在北面的山脊上,汉军布置在东壁前的两营开始向韩浩部宣泄着箭矢。

这一次,因为有中军辎重的支援,河内镇兵的披甲兵整整翻了一倍。而且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从定亭血战中幸存下来的,他们整个战斗素养都在大战中得到了磨炼。

所以,即便上面箭如雨下,以韩浩为首的尖兵们丝毫没有减速,很快就蜂拥上坡。而于此同时,另一侧的魏郡镇将魏种也带着镇兵冲到了韩浩部附近。

很快,两镇就和东壁外的两营杀成一团。

而到了这里,韩浩才有机会细看不远处的坞壁。

这一看就不是典型的军事坞壁,应该是汉军在原有庄园的基础上翻建的。

在坞壁的南面入口是一排排库房,侧面都有墙壁保护。汉军可以依托墙壁对进攻的泰山军宣泄箭矢。

穿过这条甬道才到坞壁的大门,在右侧又是一座木质的塔楼可以提供攻击视角。

然后在坞壁的东侧又一是片低矮的农舍,那里已经被汉军占据,作为辎重囤放地。

然后在这片农舍的棚屋后是一片连绵的蔬菜地,应该是之前这座坞壁主人的仆隶开垦的。现在地里的蔬菜自然已经被汉军收割了,在那里汉军的一个步兵营就踩着菜地上,正和从东侧赶上来的魏郡镇兵厮杀着。

然后韩浩又看向西面,那里是东郡镇兵在进攻东壁的西侧。而且因为有他和魏种牵制住外围的汉兵,东郡兵已经杀到了东壁下。

看到这里,韩浩高呼:

“弟兄们,随我冲,万不能让首功被东郡镇抢了。”

说完,韩浩搠死一个汉兵,进一步猪突向前。而他的后面,二三百名甲兵拿着各色兵刃蜂拥追随,将汉军打的节节后退。

突然,东郡镇那边一阵骚动。

原先挂着卜字旗帜的营旗落下,转而升起了一面谢字旗。

韩浩不知何故,但见东郡镇兵依然在攻击东壁,就没有再想。

实际上,就在刚刚,东郡镇将卜术因为突得太靠前,被东壁上的汉军射吏一箭穿喉,当场就战死了。

说来东郡镇也是颇多坎坷。

其部主力多是来自东郡黄巾改编的。去年,张冲从鲁中南转战到东郡与卜己合兵。但卜己担心张冲兼并自己,放弃与张冲一起西向的计划,选择了北上过河到总道那里。

但之后,东郡黄巾就一路坎坷,先是在巨鹿城下丢兵弃甲,连渠帅卜己都被扈将张勃给割了脑袋献给了汉军。那张勃就是此前被张冲断言为背主之徒。

尔后,东郡黄巾就四分五裂,只有少部分依旧团结在卜己的同族卜术身边。其余皆被王度、梁仲宁给分割。

很快,广宗巨变,王度、梁仲宁两人也先后死在乱中。就这样,东郡黄巾一直等到张冲入主广宗才恢复过来。

之后,东郡黄巾的精兵被安排到了地方作为镇戍兵,依旧以卜术为镇将,搭配东平陆人谢辉、武荣二将。

在定亭之战中,卜术带着东郡镇兵打得相当顽强,但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在这一次决战中,其部三营总共实兵只有一千八百人。

更要命的是,开战未即,镇将卜术就牺牲了。

当此慌乱无主之际,东平陆将谢辉当机立断换上了自己的旗帜,接过了东郡镇兵的指挥,稳住了形势。

于是,东镇兵在谢辉的指挥下继续对东壁进攻。

在韩浩、魏种、谢辉对东壁发动围攻的时候。天德军马武也带着所部六百突骑缓慢向着北面的森林迂回。

他的任务就是歼灭盘踞在林内的汉兵。在天德军的后面,是徐晃的飞龙军,他作为马武的后备,随时支援。

远处,密林中。

马腾看着东南面迂回过来的泰山军骑兵,抓着络腮胡,头疼的对边上的庞德道:

“令明,这一战咱们死力打吗?”

庞德也不知道,他突然问了一句:

“主公,你说咱们这一仗赢了如何,输了会如何。”

马腾仔细琢磨了一下,道:

“卢植要是赢了,能守住幽州,但想吞掉泰山军怕是困难。你算算幽州多少人,冀州多少人。那泰山军都快将整个冀州占下了,还听说他们用的是秦制,耕战立国。所以这战争潜力不是幽州能比的。”

“而且我有一说一,我看那卢植的状态明显不对,这一战怕是很难赢。而一旦泰山军要是赢了这一仗,那不是幽州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这天下怕是要姓张了。”

于是庞德天真的问了句:

“所以?”

然后就听马腾态度暧昧的说着:

“所以。”

一切尽在不言中。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