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决策北伐(2 / 2)
双方观念不同,各有一波支持者,甚至连徐达也倾向于常遇春的方案,一通争论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朱文正在旁听着感慨良多,历史竟是惊人的相似,当初攻伐张士诚时,也是这么一个局面,常遇春主张直掏黄龙,朱元璋主张先两翼再中间。
双方同样争执不下!
朱元璋说了半天,似乎也意识到这点,当即将目光投向朱文正,希望这个侄儿能像上次那样,支持自己。
但这一次,朱文正却没有轻易发言。
在他看来,张士诚跟元顺帝有根本性的不同。
张士诚再强,也只是一个地方性质的小诸侯,即便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剪除了他的两翼,张士诚也毫无办法,只能待在平江等死。
因为除了平江,他实在无处可去!
但元顺帝则完全不同,历史上,吴军最后就是按照老朱的方案进攻,结果才刚刚打下山东,就惊动了元顺帝。
元顺帝终于意识到,此时的吴军,已经不再是一支简单的农民起义军,而是具备开国能力的强悍雄狮。
元顺帝惊觉吴军有包抄自己的意图后,当即二话不说,扔下大都都不要,直接就跑回了草原上。
反正在元顺帝看来,自己基本也就是个光棍司令,元军能打得的部队,全在各地军阀手中,干脆就让王保保这些军阀,去跟朱元璋拼个你死我活好了。
元朝本就来自草原,重新跑回去,简直毫无困难。
但对于即将成立的明朝来说,这造成了一个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那就是元朝皇室一直没有被消灭干净,导致蒙古大军始终阴魂不散。
后来朱元璋数次组织大军,北伐大漠,这种行为,甚至延续到永乐大帝时期,朱棣也几次带兵亲征,却始终没能扫清元朝余孽。
此后蒙古部落一直困扰大明近两百年,甚至陆续蚕食朱元璋开国时,打下的众多领土,成为明朝极大的隐患。
朱文正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明知老朱的方案更稳妥,却没有表态支持。
但他也没有贸然支持常遇春,因为常遇春的方案风险很大,吴军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一路势如破竹,不能出现半点意外,不然就是吉凶难料。
而老朱在开会前,就曾告诉过自己,这次北伐的统帅,将是徐达和常遇春。
至于朱文正,将留在应天坐镇。
这是因为朱元璋很快就要登基,到时又要祭天祭祖,朱文正作为极具份量的皇室宗亲,必须留下参加。
另一面,新成立的虎威军也要由他亲手训练。
老朱将他留在应天,也是作为一招关键的后手,万一徐达出师不利,又或者陈友定等人出现异变,朱文正就要立即带兵前往支援。
可如果朱文正不参加北伐,让徐达和常遇春领兵直奔大都,他没有把握最终会打成什么样?
要知道,徐达虽然能打,元军也不是好惹的,历史上徐达北伐,可是切切实实经历过失败!
朱文正思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还是支持老朱的想法,就按照历史上的稳扎稳打,至少不会出大乱!
实在不行放跑了元顺帝,日后再想办法去草原抓就是!
自己还是坐镇应天的好,因为朱文正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似乎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