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3章 开通商路(2 / 2)

加入书签

常遇春等人有样学样,也跟着买进不少,有了吴军的加入,无形中使得平江环境更加稳健。

…………

这一天,朱文正刚刚吃过午饭,孙良运突然急吼吼跑进来,进门就说道:

“大都督你快去看看!李文忠和杨宪两位大人吵起来了!”

朱文正一时没反应过来,问道:

“这杨宪是谁?”

孙良运急忙说道:

“杨宪是中书省校检,是吴王钦定前来辅佐李文忠的头号辅官,这几天才刚刚到任……”

朱文正恍然大悟,突然记起,这个杨宪可不简单,他不但是杨希圣的哥哥,日后更是做到大明左丞相,实属是个厉害人物。

就连朱元璋也十分看重他的能力,历史上,老朱虽然任命李文忠为浙江省参政,但实际负责人却是杨宪。

在杨宪出发前,朱元璋曾专门对他说道:

“李文忠虽然是我外甥,但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当然敢跟李文忠吵架了。

朱文正急于弄清情况,当即追问道:

“他们为何争吵?”

孙良运一边擦着额前汗水,一边气喘吁吁的说道:

“还不是为了举荐地方官的事情……”

原来在这个时代,朝廷选拔官员,主要有四种途径,即:科举、举荐、学校和铨选。

科举好理解,但现在兵荒马乱,早就荒废了。

学校主要是指应天国子监,在地方学校是没机会当官的,而国子监的学生现在又很少。

至于铨选,主要是吏部和兵部选择人才的办法,凡经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具有资格的人,均须到吏部听候铨选,等候任命。

举荐就更好理解了,直接由中央下到地方挖掘人才,又或者地方自己推荐。

朱元璋在短短几年内吞并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大量领土,人才缺口相当大,在科举无望,学校又撑不起时,举荐和铨选就变得分外重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文忠在治理平江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孙良运的正文会成员。

毕竟这个学派都是知识分子,心又向着吴军,不用他们用谁?

但如果只是这样还好,偏偏李文忠还是觉得人手不够用,他这个人又比较善良,对平江当地书生也抱有同情,便一口气又提拔了一批本地文人。(历史事件)

结果杨宪一来就不乐意了,他出发时,朱元璋曾特意叮嘱,三年内不许任用平江当地文人做官。

在老朱看来,平江人心不稳,心向张士诚的余孽不少,要是冒险任用,后面乱起来就得不偿失了。

杨宪这个人能力虽强,性格却很强势,一上来就对李文忠的诸多工作指手划脚。

李文忠虽说从政不如杨宪,但今年27岁,正是血气方刚时,又是一省大员,自然不乐意被辅官指点。

两人摩擦几日,终于因为举荐地方官的事情,一言不合,就拍桌子瞪眼,大吵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