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章 税收强国(1 / 2)

加入书签

众所周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低税收朝代,作为一个领土面积远超宋代的庞大帝国,明代税收却常常只有宋代的八分之一不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从朱元璋时代定下的税收政策。

朱元璋自己是农民出身,受过贪官奸商的严重盘剥,对商业行为有着严重的偏见。

所以,朱元璋建国后,一直走得是重农抑商的路线,不但对商业行为采取限制,还实行严厉的海禁,甚至连商业税也懒得收,几乎快要没有。

以1578年的浙江金华县为例,这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按常理应该能贡献出大量税银,但当年实际收入的商业税只有不足7两,这是一个多么离谱的数字!

就连金华县在地方志中也只能坦率承认,该地的商税征收,实际已经停止了很长时间。

商业收不到税,那就只能从农业入手,偏偏老朱又是个非常同情农民的人,他制定的农业税也是历代最低水平。

到底有多低呢?

洪武初年,一亩地只收大约三到四斗米,即便这么低,后来还进一步下调,调整为每亩只需缴纳一斗米。

明代一斗米合约十八斤左右。

而明代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大约在三百四十斤上下(南北方会有一些浮动)。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此低廉的收税,要如何供养一个庞大的帝国呢?

官员的工资要发,将士的军饷要发,打仗要花钱吧,治水赈灾也要花钱吧,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老朱一拍脑门,想出一个绝顶妙计,那就是削减官员俸禄,让士兵自己种田,养活自己。

不得不说,这套办法,在乱世还是很有用的。

那个时期生产力被严重破坏,一方面税收确实不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生活的要求都很低,能吃饱肚子,活下来就行。

但随着大明朝的建立,这套制度就慢慢行不通了。

当官的也是人呐,十年寒窗苦读,最后挑上一副重担,不说升官发财,手里拿的薪水,却连养家糊口都不够,这谁还能干得下去?

以明代最著名的清官海瑞为例,他一生清廉,从不贪污受贿,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连肉都吃不起。

有一次,海瑞母亲过大寿,他思来想去,终于决定狠心上街买一回肉吃,可结果到了菜市场,却发现以他手里那点钱,根本买不起肉,只能叹息一声,转身离去。

海瑞死时,御史王用汲为他主持葬礼,结果发现海瑞家一贫如洗,到处破破烂烂,连下葬的钱都没有。

王用汲当场落泪,自己掏钱,这才安葬了海瑞。

如此低廉的俸禄,使得大量官吏想办法自己捞偏门赚外快,比如赫赫有名的“淋尖踢斛”。

当时百姓交公粮以斛(hu)为计量单位,明确要求斛顶必须堆满,形成一个尖角,才能算数。

于是呢,就有官员想出办法,在验收公粮时用脚使猛踢斛,斛顶上的粮食就会撒下来,这部分粮食被称为“损耗”,光明正大的装入了当地官员的口袋。

长此以往,吏治越发腐败,整个制度完全变了味。

朱元璋以杀贪官闻名,却发现无论怎么杀,那些贪官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怎么也杀不完。

老朱的本意是降低税收,体恤民情,结果国家没钱救灾打仗,官员没钱养家糊口,反倒催生出许多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