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走 进 孤 独(附录:漫谈中药保健(91))(1 / 2)

加入书签

走进孤独

走进孤独,

听别人唱西北风,

唱故乡的,唱红高梁。

走进孤独,

听檐头雨声滴答,

看鞋底掀起泥泞。

走进孤独,

紧捧失意的头,

圆睁疲倦的眼睛。

走进孤独,

看到镜中的自己,

潇洒依然。

一杯茶提神

两杯茶醒脑

三杯茶醒心

一杯清茶让人如沐春风

茶让人舒服

是因为茶中自有谦卑

不争不争才是争,

不争才让人舒服人

让人舒服,是因为人胸中有实力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91)

中药“国老”甘草:解百毒、和诸药、补气虚

甘草是一味很常见的药材,其味道甘甜,也出现在厨房里。在《神农本草经》中,甘草被列为上品。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产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山东。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及盐渍化土壤中。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国老”甘草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意思是如果出现咽喉疼痛而且属于中医认为的少阴病的情况时,可以服用甘草水来治疗,可见甘草是一味很好的利咽喉、止疼痛的草药。但甘草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甘草味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在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中,甘草同人参、黄芪等药同类,均归类于补气药中,可见甘草适用于虚人,以补虚为主,

具体说来,其作用有补心脾气,止咳祛痰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所谓调和药性,指的是方剂配伍中,如果加入一味甘草,就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偏性),而且甘草味甜,可以加强汤药的口感,所以甘草又有“和事佬”之称。

生甘草和炙甘草

目前药房中甘草分生用、蜜炙两种,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比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都可以;炙甘草性温,偏于补气补虚。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故甘草之调和药性乃因其主土气而同兼离火。

生甘草

生甘草者,乃直接晒干切片制成饮片。因期间不再加工制作,故得先天之性最强。外赤而内黄,离包坤土,得土中阴气最强,其味甘而性凉,长于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于治疗外感热病或内伤热病的方剂中,可达清热解毒的功效。又因其甘味明显,用量虽少,然甘之缓和功效非作用于疾病,而转达于方剂配伍本身,故于清热方中,甘草一味虽亦有清热解毒之效,但更重要的是取其“缓和”之性,缓和清热方或温热方中药力迅猛之弊,而令其药力徐徐图之,祛邪务尽而不伤正,或给予正气恢复余地。此乃生甘草调和药性之因也。

炙甘草

蜜炙甘草者,为甘草炮制过程中加入蜂蜜炮制而成。甘草本身味甘,现又兼得蜂蜜甘味,其甘之味大于炒甘草,性温而不燥,在补中气之余又能润肺止咳。

常用于治疗内伤咳嗽,或其他阴损疾病方中。其加蜜炙,增其甘味,故善顾护中气,又能增加甘味的缓和之性。对于治疗内伤疾病,若中焦脾胃大虚,或药物峻猛,或药物寒热错杂明显者,取其重甘缓之用也。

然此药虽有重缓之力,又于其本滋腻之品,用量虽小,亦不可长期使用,恐其滋腻碍胃,反而影响药物吸收。以此之大缓之力,经药物入胃,循经入而不失其常,故曰调和诸药。

中医临证开方时,都很注意甘草的生用与炙用,凡是药方中写“甘草”者,药房均按生甘草抓药,凡药方写“炙甘草”者,当然按炙甘草抓药。当病人脾胃虚弱时,往往要用炙甘草,这是因为甘草用蜜制过,其温补之力增强,甘入脾,脾胃虚弱之人本就喜甜食,炙甘草味甜,一举两得。

甘草的应用

甘草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外,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