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脱 链(附录《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经典?)(2 / 2)

加入书签

一、竹简本只论“道”不论“德”,仅一处出现“德”:“含德之厚者,比 喻赤子”,这非常符合老子的总体思想;?

二、竹简本里,一千七百多言一气呵成,逻辑关系严密,而帛书本和通行本 中,章与章之间比较混乱,有时完全不搭;?

三、帛书本和通行本经常性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比如既提倡圣人,又说绝 圣弃智,这种情况在竹简本中没有出现,它的表达是非常明确与清晰的;

四、竹简本中不讲鬼神,而帛书本和通行本多次提到鬼神;?

五、竹简本认为道是本体,而帛书本和通行本的一些章节中认为道是存在论。 这是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存在论,我们在详细解释时再进行具体阐述;

六、竹简本简洁不重复,简约而丰富,但帛书本和通行本中大量出现语意重 复、文字重复的情况;

七、竹简本并不批判儒家思想,如竹简本中的“绝巧弃利”,到了帛书本和 通行本中则成了“绝仁弃义”;

八、竹简本中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帛书本与通行本语言模糊、含义玄虚, 比如着名的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二三” 让世人无限猜测、众说纷纭,怎么解释的都有。

我也简单对比了一番,认同该学者的结论,但很快我就犯难了,虽然我认为 竹简本《老子》更接近祖本,自己也偏爱它,但由于一直阅读的都是通行本,现 在猛一接触竹简本,感觉上看得就不是同一本书,那么,我该对哪本《老子》进 16 行解释呢?在认真思考了一番之后,我决定做一个大大的折衷:以帛书本《老子》 为蓝本,但顺序上依通行本《道德经》先“道”后“德”,竹简本甚至就没有“德 卷”嘛。我是这样考虑的,影响我们的是思想,而不是文本,通行本虽离祖本最 远,但毕竟一脉单传了两千多年,我们所接受和熟悉的其实是通行本里的那个老 子,如果此时贸然从战国楚墓里拉出一个老人并告诉大家:这才是真正的老子!

应该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不如就说现在这个老子,只不过,在介绍他的时候, 不断加入他的原貌介绍,大家会容易接受一些。那为什么会选帛书本而不是通行 本呢?因为这两个文本的差异不算太大,相对而言,帛书本经过的篡改会少很多, 比如《道德经》第一章里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通行本;而帛书本原文 为:道可道,非恒道。这是因为到了汉代时,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改“恒”为“常”,这样的在我们当今看来毫无意义的修改,当然是越少越好。

这就是我选择帛书本的原因。 在我的认识中,《道德经》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本智慧之书,在老子之前,如 《易》、《黄帝内经》、《山海经》、《神农本草经》等应该已经存在,但上述 这些传世经典,或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一拨地球文明之产物,关于这个话题,在 《跟随江郎学中医——黄帝内经》里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 《道德经》的意义就更显重大,兼之老子的独特身份,他是国家资料档案馆的馆 长,是少数有机会接触到王朝最高机密的人。我们知道,周公旦的伟大贡献是“制 17 礼作乐”,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一般侧重于说“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 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 条”,这样的说法固然不能算错,但是,它该如何解释形形色色的“礼器”,以 及围绕着国家大祭里的繁杂行为规范呢?其实,无论是“礼”还是“乐”,在当 时都只是祭祀的主要内容。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与祭 祀,所以,周公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 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在彻底解决了战争问题后,他 马上着手恢复祭祀大典,你千万别认为这是古人的迷信,在君权神授的年代,祭 祀其实是君王的特权,只有他具有与“天地”进行沟通的资格,而祭祀时所必须 严格遵循的“礼”和“乐”,事实上是统治权正统正朔的表现。

而在我看来,它 应该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礼”,包括了礼器、 流程、行为规范等;“乐”,包括乐曲、规模等,它们决定的其实是与天地沟通 是否有效的问题!是的,这种祭祀,这种与天地沟通的方式,曾经长期有效,这 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那么早熟的原因,因为总有一股超乎自然的能量,在引导着 我们的文明发展路径,而我所理解的“礼乐”,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礼乐”, 则类似于我们与“天地”沟通的密码——文明的密码。?

现在清楚了吗,王子朝奔楚带走的是什么? 老子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机密,才会心如死槁地遁世不出? 孔子花费十三、四年时间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打转,他是在求官还是在寻找? 当周王朝的典籍散佚民间之后,诸子百家兴起,这难道是一种巧合? 王子朝奔楚之后的周敬王,恰好是历史上划分春秋(称霸战)与战国(灭国 战)的分界线,这难道也是一种巧合? 王子朝的最后落脚点——今天的河南南阳周边,其后名人辈出:范蠡(政治、 军事、商贾)、张衡(发明)、张释之(法家)张仲景(医家)、晁错(政治、 文学)……当地人总结出的“四圣”有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科圣 ——张衡、商圣——范蠡,这难道又是一种巧合? 这一切一切的疑问,或许就藏在《道德经》中,因为老子毕竟是少数窥破“天 机”的人,且是其中唯一留下文字的人!

《道德经》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上, 就此决定了,别无分号。 1八 谈《道德经》当然要先阐释一下“道德”。这里的道德可不是我们今日所用 之伦理道德、人伦道德,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最早就是一个画面,一个字 就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那个时候是没有复合词的。“道”和“德”是完全 不同的两个意思。 “道”这个词,最初表示的是走在道上,可以望见迎面而来的人的脸,这当 然是笔直无遮挡的大道嘛;而“路”则是虽可能笔直,但望不见来人的脸,表示 有所遮蔽的路;至于“径”,那首先已经不是笔直的了,更看不到来人的脸。

要 理解这个道理,须知道这么一个前提,在那个年代,无论是“道”、“路”还是 “径”,都不是人工铺出来,都只能是靠人踩出来的,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 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样,大家再来重新理解一下,“道”就是在开阔的平原上,从此地到彼地,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自然而然地、最省力省时便捷的,根本就不需要行路人去思 考,几乎靠本能就会做出的选择,就如同它本来就在那里一样,而且,是就必须 在那里,没有更优选择了。甚至,不是你在选择道,而似乎是道选择了你(道字 用做动词,就有“引导”之意,如孔子的“道千乘之国”)。因此,古人常常借 用“道”这个字来形容一种先验的、超验的存在,或者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规律性、原则性的本体,最常用的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等,这 就是“道”了。

“德”的最初意思是眼睛望着前方的道路行走,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可 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个意思:目视前方行走,保持走在大道上。因此,最初的“德” 字有依从、遵循之意。 所以,《道德经》里的“道”,讲的应该就是宇宙与世界的真相;而“德” 19 字,说的是人们应该如何遵循天道去治理国家、去生活——这是我的理解,不一 定就正确,但希望能为大家增加一个思考的维度。 这里顺便说一下,后来出现的道教,将老子尊为祖师之一。

估计也就是从道 教兴起时才将《老子》改为《道德经》的,因为他们将《庄子》亦改为《南华经》 或《南华真经》,并一齐奉为道教经典。但事实上,老子与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 就像李唐王朝奉老子为先祖的行为一样,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我们知道, 李唐皇帝的身上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和老子完全扯不上的;道教亦是,他们 追求的修仙炼丹那一套,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连做人都没有意思,恨 不能回到原始的半人半兽时代,怎么可能会徒劳地去修仙呢!——修仙只是对世 俗生活的一种反动,但其底层逻辑仍旧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希望能够提升自己身 心灵的境界。

而老子可不这样,他骨子里是一种彻底的反动与悲观,他的眼里甚 至没有道路,所以,竹简本的《老子》里当然不会有《德卷》嘛! 最后,再说说西方人眼中的老子与《道德经》,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 的《道德经》。 中西方哲学,用一对词汇表示再恰当不过了,“务实”与“务虚”。西方哲 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他们是“务虚”派,反之,中华哲学就是“务实”派(甚 至,除了老子,西方认为中华就没有哲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区别呢?这是 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这里只做简单解释—— 人类所有的文字都是发轫于象形文字的,但只有中华一脉传承了下来,而其 他地方则都变成了拼音文字。

这是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中华发源地在 中原地区,土地及气候等因素都非常适合于耕种,所以,我们进入了漫长的农耕 文明;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环地中海周边地区,土地不太适于耕种,那么,这 种农耕文明根本就无法培育出来,但是,它却拥有非常理想的交通便利性,因此, 他们发展出了半农半商(半农耕半商业)的文明,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接 处,且四处通商,各地区的人来往特别多,文字不通语言不通,只能试着标注 对方的发音,长久下来,拼音文字就替代了各自的象形文字,为了便于交流经商 嘛。而中华文明由于地处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地域内(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戈 20 壁沙漠、千里冰原、浩浩大洋),与外族没有形成交流,反而将象形文字保存并 发展了下来。

别小看这样一个小小变化,但它彻底决定了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

象形文字 由于每一个字就是一个画面、一个意思,所以说话行文不需要逻辑,甚至,我们 的文字系统一直都可以没有标点符号,现在所谓的主谓宾定状补、词类、词性什 么的,都是西方传入的东西;而拼音文字只表音不表意,如果没有严格的逻辑, 他们相互间根本听不懂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于是,逻辑思维在他们的脑子中种 下了根。就这样,巨大的文明分化沿着各自的路径展开了。有一句总结说得好: 中国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希腊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印度人研究人与神的关系。

中国哲学重点论述人伦,印度哲学重点在于宗教,只有西方哲学,他们争辩地球 中心还是太阳中心、时间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这些个无 用的东西,却促成他们发展出了科学这玩意儿。他们先是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去 找证据证实它,而我们通过大量实际经验,不断升级技术,但却不会出现质的飞 跃。以车轱辘举例吧,黄帝叫轩辕氏,也就是会制作车轱辘的氏族,可是,直到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我们当时的车轱辘跟黄帝时期几乎没有区别,只是肯定越 来越精致了,但是,连在车轱辘外包裹一层橡皮圈都没能做到。

再比如,中华有 算术却没有数学,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却没能提出地心说,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却 只让西方受益,太多太多,不忍列举——这一切,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我们 讲究“学以致用”,太务实了,所有的聪明才智都放在了实用性上,所以,一直 发展的都是技术,而没有科学;西方人务虚,且具有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异想天 开,往往是先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然后,技术就跟进了,这样,不断靠科学理论 (甚至还有哲学)在前方带路,某个时间点上,科技爆炸就发生了。

在哲学上的 情形也大致如此,需要说的是,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是一回事(严格说,科学属 于哲学),而你看看现在的中国,哲学居然属于文科,所谓的“文史哲、数理化” 嘛。 好了,回到老子《道德经》来,大翻转来了——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联合国大会,共同探讨 人类的未来,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西方文明已将全人类带入了末路穷途之中, 21 人类的系统性危机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落下,他们的结论出乎意料——人类, 必须重回二千年前,世界才有希望!

这不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嘛,二千年前 的世界,那不是中华在世界之林中最强盛的时代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西 方很多学者都说,这个世纪会是属于中国人的!国人听了很是振奋,我却大摇其 头,为什么呢?因为,别说两千年了,哪怕只是两百年,连我们自己都回不去了, 我们凭什么能引领全人类重回两千年前呢!?

你看看现在有几个年轻人可以不靠译文去阅读古文 的,你看看有能耐的中医都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你看看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大 地上的肆虐,你看看我们的教科书还在大肆宣传唯物主义,你看看一种未经证实 的科学假设“进化论”被我们奉为真理…… 回不去了! 但是,我想说的就是,这恰恰就是我们必须重新研读老子《道德经》的原因。 整个人类回不去了,但做为个体的人呢?《道德经》里是否隐藏着可以引领我们 的东西?卖个关子吧,我暂且不说。

还是据说,老子《道德经》在西方广受欢迎,它是中国书籍在国外翻译、出 版、销量都位列第一的畅销书。

在西方狭义哲学范畴里,老子是唯一称得上哲学 家的中国人。还有,即便站在现在流行的“成功学”的角度,读懂《道德经》也 是大有裨益的,有人总结为:无孔子,无英雄之进取;无老子,无英雄之守成。?

我不知道其对错。因为我不提供心灵鸡汤,我更愿意提供当头棒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