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附录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2 / 2)
止境的,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所谓的人类文明史,真是人类不断推动向前的吗,
难道不是欲望驾驭着人类向前艰辛拱动着前行的吗?!
一种现在田间常见的“狗尾巴草”,在偶尔经历了一场天火之后,人类的先
民们发现它的种子被烤熟之后,不仅可以食用,且比平时采集到的生果子可口,
于是,生出了一种培育、种植它的欲望。需要说明的是,在刚刚培育它时,是根
本没有产量优势的,也就是说,先民们大概率只是追求其独特的口感与口味,这
才开始了现在被称之为“小麦”的种植,先民们对于口感的欲望开始得到了极大
的满足。但是,随着“狗尾巴草”经过一代代精心培育,不断变异、优化,后来,
产量居然也成为了一种优势之后,先民们又生出了新的欲望。应该说,在采猎时
代,先民们的收获并不稳定,难免就会有半饥半饱的时候,人类逐渐萎缩的盲肠
就是最好的佐证,盲肠的作用是研磨和消化高密度纤维物的,比如:植物根系或
块茎以及动物碎骨等。也就是说,先民们在收获不稳定时,是完全饥不择食的,
只要是能够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就来者不拒,根本不会考虑其好吃不好吃的问题。
可一旦发现了“狗尾巴草”的产量大且稳定后,人类的欲望就从“好吃”发展到
了“吃饱且吃好”,就这样,我们民族的文明发展路径就被“狗尾巴草”锁定了:
首先是逐水而居(依赖灌溉;必须定居;承受洪水);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
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失去自由的天性;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33
然后决定了我们数千年的社会体制,必须是奴隶社会或类奴隶社会(对抗洪水,
强权政治最容易滋生;对土地与人口的争夺,就是战乱与统一的循环);最重要
的是,它造成了我们的道德沦丧。要知道,在采猎时代,只有半饥半饱,但几乎
不会出现饥荒,因为盲肠没有失去作用,大自然中可食用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
而一旦先民们被锁死在一小块土地上,但凡出现自然灾
害,农作物歉收,就会出现惨绝人寰的饥荒,人们易子而食的时候,道德与伦理
就毫无容身之处了。
所以,人类驯化小麦的过程,其实也是被小麦反驯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源
头,就来自于人类的欲望。人类欲望这种东西,其最大的特点恰是永不会被真正
满足,当其阶段性地得到满足后,会很快生出一个更大的欲望来,驾驭着人类不
断为其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肯定不是人类,而是小麦!它们
中的一部分保持了天然原始的本色,仍在山野田间随风摇曳;另一部分则驯化了
人类,让人类付出艰辛,尽心精心地侍候它们,并将它的基因跨越大山大洋传播
向世界——它兼具了繁衍的广度,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人类只具有了广度,但
生命力却是无比脆弱的,随时面临灭绝危机。
《道德经》似乎早就看到人类受了欲望的驱使,其必然之命运。因此希望人
类能“恒无欲”,多一些“务虚之学”、“无用之学”,而不要“恒有欲”,致
力于“务实之学”、“学以致用”,总之,远离欲望,远离功用之学。
当代人形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这么一个说法:科技,就是人类自身能力的
向外拓展。大致意思就是,人类的手臂不够有力,于是有了机械臂、起重机;人
34
类的双足不够迅捷,于是有了汽车、高铁;人类大脑的计算速度不够快,于是有
了计算器、电脑;人类的攻击力不足,于是有了各种武器……
看吧,哪一样离得了欲望!
当我终于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对于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不由多
了一分敬意。之所以是敬意,是因为连孔子都承认人的欲望,他就说:“饮食男
女,人之大于存焉”嘛。而做为儒学后辈,朱熹敢于与孔子背道而驰,转身投入
道家老子的怀抱,这是需要大智的,因为他必须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同时,“灭
人欲”这样极端反人性的提法,我不信朱子会不清楚将遭到世人多大的叱责与诘
难,要知道,连老子都只是“去欲”而已,绝口不提“灭欲”。朱熹之所以这么
做了,我个人以为,这是老子与朱子所处时代不同造成的差异,朱子所处时代,
我们已被文明绑架了千余年,许多结果都已清晰呈现,而老子之时,许多结局皆
出于推想而已,于是,朱子矫枉过正也就可以理解了,无论如何,这亦是需要大
勇的。如此大智大勇之人,朱熹当得起一个“子”字!
《道德经》第一章就开始讨论“欲”的问题,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欲望,
是符合人性的,甚至就是组成人性的一部分。岂止是人类呢,自然界中所有生物,
生存和繁衍,都是其最基本之欲望,如果可以将本能亦归入欲望的话。所以,老
子提倡的是“去欲”,大致可理解为去除那些多余的欲望,能够做到“生存下去,
并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这两条就足矣。老子为我们指出的发展路径非常明确,
那就是拒绝文明,重回氏族时代。而关于“文明”,我是这样定义的:远古人类
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之馈赠,而一旦人类的吃穿用度,开始出自于自身,
那就意味着开始创造文明了,比如将“狗尾巴草”驯化为“小麦”,我们很快就
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老子在春秋时期就看清了人类文明的副作用(毁灭),也
看清了人类欲望的特性(永不知足),因此,他对我们当头棒喝,惜乎,没能唤
醒世人。
翻译:所以,如果能保持恒久不受欲望的驱动,就可以观察到天道之有
序与美妙;可如果一直受着欲望的驱使,则只能领悟到天道的世俗功用了。
3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