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迷信?(1 / 2)
“相比于后世一些国家,在处理疫病上的态度跟措施,古代可圈可点的案例更值得借鉴。”
“秦汉时期,政府在城市中设立了固定垃圾处理地点和方法?嗯,这一点我已用过了,增加了本就有的垃圾处理点。”
“疫病区的垃圾,要特设地点,并由专人小心处理,可以加一分。”
“唔,我再看看,汉朝……这是汉灵帝的时候?有人制造了洒水的工具,翻车?渴鸟?用于防止路面的扬尘?”
“翻车似乎是用在农事上更多了?回头可让人再仿造一些,或者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工具……”
这些都有,更不必说是历朝历代的赈灾、送药、隔离的政策了。
朱英仔细看了半宿,将其中可圈可点的内容都抄录下来,再对比自己之前下的命令,凡是不够完善的,再进行完善。
而已经比前人更完善的,也要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等到补充了的内容,被他交给阿牛,通过锦衣卫,将这些命令传达下去,更有一份送去了皇宫,朱英这才略松了一口气。
但这口气松了之后,朱英的神情也有些冷漠下来。
按说,之前朝代这么多例子在,就算是照葫芦画瓢,朝堂上的官员,也不至于面对瘟疫,一脸的慌张,这么无能!
他甚至想到了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明末的大瘟疫!
那场瘟疫,使得明末本就糟糕的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按说,明朝有医学,也有惠民药局,无论是培养医生到地方去治病,还是惠民药局的药品储备,如果不出意外,对治瘟疫不至于那么惨烈。
在明朝之前的这些朝代,对治瘟疫,可是有着这么好、这么多的办法!
怎么到了明朝,对疫病的控制,就这么差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整个大明,都对医学的培养毫不在意了。
朱英甚至想到了自己的五叔,他的五叔,不就是对医学药草相关十分感兴趣吗?结果被老朱常常骂得狗血喷头,觉得作为皇子喜欢这些,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丢人现眼。
连皇上都是这样的态度,底下的人又怎么会重视这些呢?
“不成,还是要再给爷爷写一封信。”
说干就干,当晚,朱英就再次挥笔写了一封信,转过天的清晨,就让人用老办法送去了皇宫。
与此同时,朱英对目前的医学跟惠民药局也是不太满意,打算大力整顿。
“医学培养出来的医生也罢,原本的太医也罢,甚至是城里那些有名气的郎中,都要有个更明确的考核标准。”
“如果他们排斥,那我就另立一个标准,不愿参与考核的,我不强迫,但参加并通过的,我就大力扶持、培养。”
“绝不能让大明落到原本的历史线结局,至少,也要再多苟一苟,才不负我穿越一场。”
“惠民药局不能取缔,但必须要从上到下重新考核一下,凡是惠民药局的官员,都必须是大夫出身,还必须是经过我的标准考核通过的人来担任。”
“涉及到医药领域,甚至是很多专业领域,最忌讳外行指挥内行。”
朱英将这些都写在了密信里,相信这时候的爷爷已经看到了。
虽然老朱对医学以及郎中的培养,一直都是不重视的。
但朱英知道爷爷重视他这个孙子,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只要他提出了建议,相信爷爷会认真考虑的。
而只要老朱认真考虑,作为一个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君主,就不可能意识不到原本医学培养体系的弊端,不可能看不出整个社会都不重视医药发展的弊端!
就算原本不在意,经过这次疫病的出现,也该有所触动了。
朱英没闲着,他在城外开设的工坊区域内,一个“实验室”拔地而起,这里同样是谜中之谜,外人都不知道这个院中院里在研究些什么。
朱英前几日就“请”了一些人在里面搞研究,刚“请”他们过来时,这些被“请”来的人,还心中恐惧。
都是一些在民间有些好名声的赤脚大夫,但还远远不到名医、神医的程度,也不知道皇长孙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又或许,只是撒网捞鱼,让锦衣卫四处搜寻有着同样“特质”的人,不拘是谁,统统带来。
这些人被带来后,就在这个院子里住下了,吃住都在这里,几天时间下来,原本还惶惶然的十几人,都逐渐陷入到了事业的狂热中去了!
他们之所以能以赤脚大夫的身份,在十里八乡有着盛名,区别于其他普通赤脚大夫,就是因为他们哪怕出身贫寒,也有着极好的天赋以及旺盛的研究精神!biνne
当他们被圈进来,知道他们接下来只需要投入的去研究可以消毒的液体,用于防疫跟消除瘟疫,什么担心、害怕,统统被他们扔在了脑后!
皇长孙差人拿给他们的资料,就是寥寥数语,甚至也只是描绘了一下成品可能会有的颜色、味道以及功效,还提供了十几种可能用得上的备选原材料,给他们提供思路上的帮助。
若他们需要其他材料,负责“看管”他们的锦衣卫,会竭尽全力给他们寻来。
他们只需要将皇长孙交代下来的任务完成即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