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阴差阳错(1 / 2)

加入书签

孟达所部的五千上庸郡兵,是这近十年的时间里,孟达精心积累下来的精锐部队。

虽然说,以孟达的官职和身份,他可以蓄养的精锐部曲名额只有三百人,但孟达毕竟久居上庸,人脉和威望还是不的,本人也不缺谋略手段,在一郡之地依靠能力和威望,整理出一支愿意听从他指挥的军队,也不是什么难事。

再加上,东三郡的镇守将军,是寇封。

寇封这个人呢,武将出身,做事习惯大大咧咧,他在东三郡镇守,基本只抓大方向,细节方面都是交给董允去处理的。

但董允更多的还是帮着寇封处理政务居多,军务上的事情董允插手的很少,再加上最近的五六年,董允被诸葛亮调回了朝廷任职,这就给了孟达在东三郡上下其手的机会。

不过呢,因为这个时候大汉都已经打回河洛地区了,东三郡都算是后方了,局势已经相当的稳定,孟达自然也不可能跟历史上那样反复横跳这时候反复横跳的话,就算手里有五千人,寇封都能轻易灭了他。

所以孟达的心思,也就仅限于收拢一些愿意跟随自己的将士,凑了五千余人,一边给最好的待遇拉拢人心,一边积极操练士卒,等待着自己再次崛起的机会。

严格说起来,孟达麾下的这五千人,单论兵员和组织能力,其实真的比一般的郡兵要强上不少,而这也是孟达能带领这些士卒,用七天时间从南阳赶到伊阙关的凭仗。

只是,赶到是赶到了,可孟达依然不敢正面对魏军发起进攻。

这一路上,孟达一直在催促着士卒赶路,靠着自己的威望和个人的统兵能力,勉强能维持住行军队形,可士卒的体能,基本已经抵达极限了。

原本孟达的打算,就是拼尽一切代价赶到伊阙关,然后在伊阙关让士卒们休整,等待大部队的到来可刚到伊阙关,就发现魏军在强攻。

其实孟达也知道,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趁着魏军对后方来敌没有防备,直接发动进攻。

五千人对阵两万人,双方摆开阵型一对一,那孟达肯定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但五千人突然出现在两万人身后,趁着敌军没有防备突然发动进攻,哪怕领军的主帅是司马懿,也是无法扛住五千人的突袭的。

所以,其实司马懿在得到斥候报告说,自己身后三十里出现大量蜀军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是不是要直接撤军了。

恋战不撤,前进不得,后方再被人击破,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孟达知道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孟达更加清楚,就现在自己麾下的这五千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士卒已经精疲力尽了,再强行发动进攻,很有可能根本无法撼动魏军的后军防守,这要是再被魏军看破自己的虚实,来一个反包围那自己别说立功,恐怕伊阙关就是自己的埋骨之地了。

所以,头脑还算清醒的孟达稍微想了一下,并没有采取直接进攻魏军的后翼的做法,而是选择了从战场边缘绕行,争取先进入伊阙关,凭关自守更加稳妥一点。

而孟达的这个应对方式,也把司马懿给晃了一下。

那么好的机会,怎么蜀贼的主将居然不抓住,而是领兵绕道,去增援伊阙关呢?!

难道说有猫腻?!

孟达的奇怪应对,让司马懿瞬间有两种判断。

一种,是蜀贼长途行军,精疲力尽,且兵力不足,无法发动主动攻击。

另一种,是蜀贼在故意引诱自己拦截这支前锋部队,导致自己撤退不及时,被跟在后面的蜀贼大军给缠住。

司马懿略作犹豫了一下,很快做出了判断——立刻撤兵。

都不带犹豫的,甚至闹得刚刚进入伊阙关的孟达,看的都有点发愣。

站在孟达的角度看,自己来伊阙关来的太快了,跟大部队已经有些脱节,士卒体能也到了极限司马懿真要硬攻伊阙关,孟达还真的不一定有把握能够守得住。

可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儿,他还是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首先呢,司马懿需要考虑到,南阳方面过来的援军,他的主帅和领兵将领的用兵风格。

南阳属于荆州,荆州方面过来的援军,主帅不是张溪就是徐庶,这两个人,都是那种心思细腻,用兵果决的类型。

他们既然往洛阳派出了援兵,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能来的那么快,那么在这支援兵身后,主力大军很有可能是旦夕就至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