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八十章 情报可靠性(2 / 2)

加入书签

因为当时徐庶问的是在洛阳,而不是在河北,再加上诸葛亮的事情贼多,一时没想起来而已。

而经过了费祎的这番提醒,诸葛亮才察觉到,这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情报传递过来了。

可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不敢太相信。

毕竟,上次这个“刘”密探传递的情报内容,也不过是普通的军事情报而已,但这次的情报,直接上升到战略部署和曹魏的朝堂决策,差别太大。

因此,诸葛亮吩咐费祎不要声张,自己则对这个情报引而不发,然后在河洛地区加派细作,搜集情况。

曹魏朝廷上的决策是不可验证的,但这半年多的时间,诸葛亮一直在留意曹魏在河洛地区的兵力变动情况,以验证这封情报的前半段,到底对不对。

而事实再次证明了,这封情报的内容,到底是有多么的离谱。

诸葛亮派出的洛阳细作,最多渗透范围只能到黄河沿岸的河东郡,河内郡部分,兖州内部的情报基本就很难搜集到了这才是这个时代细作的情报收集能力。

正常来说,细作只能对附近的区域的敌军,有一个兵力估测,太远,或者说防备严密的敌军要地,哪怕是再精明的细作,也无法获取太多的情报。

按理来说,经过这么一对比,诸葛亮应该更加怀疑这封情报的真假才对但诸葛亮却选择了相信。

不是诸葛亮脑子傻了,而是细作传回的河东,河内两郡的沿河兵力布置,跟那封半年前就传递过来的情报上写的内容,基本一致。

要知道,这些沿河布防的曹魏郡兵,在半年前,可不是在现在的布防位置上的。

很明显,这是经过了专门的兵力部署调整的,而这么做的目的,恐怕就是那封信上后半段的内容——曹叡想要二次反攻长安。

曹魏方面,总不能闲着没事儿干,专门调整成这样的兵力部署,就为了配合一封看上去就“一眼假”的情报吧?!

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相比于这个可能性,诸葛亮更愿意相信这封情报的真实性。

再一个,曹魏方面往河洛地区和兖州增兵基本是事实,那么,不管情报真假,诸葛亮都要是要做出及时应对的。

基于这样的判断,诸葛亮才会突然下令,召集各州刺史和镇守将军齐聚长安,商议第五次北伐的事情。

一方面,大汉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应该顺势起兵北伐了。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抢时间,抢在曹魏前面,提前发动北伐,破解曹魏试图二次进攻洛阳的图谋。

而今天把这封信拿出来,就是给密议战略的大家们看看,商议一下,是不是要按照这封信上的魏军兵力情报,制定对应的战术。

同时,也是解释了张溪为什么不优先进攻河东郡,而是选择主动颍川郡的原因。

因为根据这封情报上的兵力分布显示,曹魏方面,在河东郡不仅有四万郡兵,两万骑兵布防外,并州的骑兵也做好了要随时南下支援河东的战备。

而河内郡方面,现在曹魏也已经增兵到了四万人黄河以北的河洛地区,一共有足足十万兵力驻守。

兖州方向,按照情报显示,司马懿指挥的兖州郡兵,除了一万在巩县宣示存在感的王凌所部外,剩下的九万人里面,两万人屯守虎牢关,七万人屯兵在河南郡东部,兖州东北部的东郡,中部的济阴郡,山阳郡,陈留郡其中陈留郡兵力最多,屯兵足足四万人。

如果这些情报都属实的话,那么大汉进攻河内,河东两郡,要面临的是曹魏的十万大军,而进攻颍川郡的话,需要面对的仅仅是颍川本土的三万郡兵,以及可能来援的陈留郡四万士卒。

也就是说,曹魏在兵力部署上,是倾向于囤积重兵于东北侧的洛阳地区,对于西南侧的颍川兵力部署,仅限于防卫而已。

哪个容易,哪个难,其实一目了然。

再加上,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只会强攻一面的莽夫,不可能在战前战略部署的时候,那么简单的只制定出一套战略方案,他也有后手只是,需要大家统一一下意见而已。

而这个统一意见的前提,就是对这个现有情报的信任度,是不是要去采信他。

而这个问题,现在摆在了剩下的五人面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