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议罪钱(1 / 2)

加入书签

季汉那边忙着准备迁都,曹魏这边也没闲着。

反攻洛阳失败了,但好在,终于还是稳住了阵线,这次起码还捞了一个县回来,算是历次和蜀贼大战中,唯一还算有所收获的战役。

真的,当曹叡自己这么安慰自己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很可悲的感觉。

遥想太祖武皇帝时期,横扫天下,无人可当,什么刘备,不过是被太祖武皇帝追着跑的丧家之犬而已。

纵使经历了赤壁之战,太祖武皇帝不得已而退军,但很快就能重整旗鼓,驱逐马韩,逼降张鲁虽败,但从不气馁。

可到了如今,自己掌权的时代,却仅仅因为在和蜀贼的战斗中夺回了一个县城,就可以自我安慰何其堕落。

曹叡是真的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了他决定,按照刘放的建言,征召屯田民为兵。

刘放的建言,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当然是不合适的,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些事情。

但放到现在,却是一个未雨绸缪的好办法。

跟蜀贼数次征战,蜀贼那边是越打越强,而大魏这边,数次战败,大部分百战精锐损失殆尽如果不做提前准备,下次蜀贼再主动进攻,大魏这边连守住兖州的底气都不一定有了。

只是,曹叡刚想这么做,却遭到了陈群的激烈发对。

“陛下三思若行此策,不啻于饮鸩止渴也。”陈群痛心疾首的劝谏道。

这次,陈群倒是没有怀有私心,他是真的从大魏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劝谏曹叡,不要采用刘放的策略,征召屯田民为兵。

因为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太祖武皇帝设立屯田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安置那些无地流民,给他们一份营生,把他们绑在土地上能勉强的活下去。

只要没有了流民,天下的野心家也就没有了根基,这样就能快速的平定天下。

不是说屯田制度多么的好,毕竟屯田制度对流民的剥削和压迫还是挺狠的,但至少,这个制度是这个时代安置流民成本最低,也是最有效的一个制度。

至于平定天下后,屯田制度何去何从,以曹操的政治智慧,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会有更好的办法。

但可惜,曹操并没有等到彻底平定天下的一天,这个屯田民制度,依然还在延续。

到了曹叡时期,随着世家大族重新在曹魏站稳了脚跟,并且势力逐渐壮大,曹魏的赋税收入情况,是一年比一年下降。

这点,陈群这个司空是最清楚的但没办法,陈群家自己也是导致赋税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这事儿,陈群只能是睁一眼闭一眼,权当没看见。

好在,大魏的赋税收入除了自由民的赋税收入外,还有屯田制度托底。

太祖武皇帝时期规定的“四公六民”分配方式,稍微改一改,改成“六公四民”,不就可以补上那些赋税差距了嘛。

至于屯田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贱民有口吃的能活着就可以了,还指望过多么好的生活么?!

可现在,曹叡要征召屯田民为兵,哪怕是精选士卒,必然也会严重影响到各地屯田所的收入屯田所赋税收入会因此降低,而操练这些屯田兵的军费收入又会提高,这一出一入,差距可就太大了。

这么一搞的话,财政漏洞就会非常的大,而你又没法指望那些世家大族做出让步来补贴财政漏洞,最后各地官员还是只能在屯田民上想办法找补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连“六公四民”都不会有了,一些地方官要是心狠一些,“八公二民”也不是整不出来。

到了那个地步的话,所谓的屯田制度,也就算是毁了,这些流民活不下去,必然会造成地方动荡结果好一点的,流民被世家大族收纳,重新成为隐户,结果不好一点,恐怕要重现黄巾之乱了。

为此,陈群不得不站出来反对,甚至不避忌讳的,把这里面的一些原因,跟曹叡讲清楚,说明白。

曹叡听完了陈群的讲述后,一阵气恼,但又一阵无力屯田制度本来应该是太祖武皇帝为了大魏做的最后一道保险,结果现在在陈群嘴里,动用屯田兵,反倒成了大魏动乱的根源。

这是真正的根源么?!

真正的根源,不应该是世家大族们贪得无厌,不停的兼并土地,隐匿丁口,少交甚至是不交赋税的结果么?!

曹叡其实内心很清楚,但大魏现在能在蜀贼的军事压迫下,依然能保持住战线,维持住一战之力,靠的并不是百姓的支持,而是中原和河北的世家大族们,依然还是站在大魏这边。

这种时候,曹叡能选择跟这些世家大族们翻脸,强令这些世家大族清查田亩,释放隐户,补交赋税么?!

曹叡要是敢翻脸,明天河东,河内,甚至颍川郡,都有可能直接投降蜀贼,大魏局势随时有可能出现动荡。

毕竟,连蜀贼那边,也不过是用了一个鱼鳞图册制度限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速度而已,清理隐户啥的,蜀贼都没敢干曹叡要是干了,那对世家来说,还不如选择“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呢。

曹叡不是那种不知轻重的主君,为此,他的内心真的是非常的纠结权衡,到底应该怎么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