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迁都之议(1 / 2)
诸葛亮要回成都,目的只有一个——迁都。
不能再让天子在成都呆着了,再呆下去,将来就算大汉真的三次中兴,以天子如今的威望,也承担不起中兴之主的名声。
世人都会说,是诸葛亮,张溪等人打下的大汉中兴局面一个不好,有可能会造成君臣嫌隙。
有一说一,如果说天子真的是暗弱无能之人,诸葛亮就算拼着自己的名声不要,只要能三兴汉室,报答先帝的恩情,那也就可以了。
但天子刘禅在诸葛亮的眼里,也许不如先帝刘备,但至少也是一个合格的主君。
既然主君全心信任自己,那诸葛亮也得替刘禅谋划一二,免得将来自己退下来了,刘禅连接管权利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上次让庞统带话,诸葛亮已经知道了朝中群臣对于迁都的态度了,而这次回成都去,诸葛亮就是要尽力促成这件事情。
至于是迁都长安还是迁都洛阳说实话,诸葛亮也知道迁都洛阳是最合适的,但现在洛阳依然算不上多么的安全,河东,河内,虎牢关不下的话,让天子迁都洛阳,跟迁都到前线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诸葛亮的打算,是让天子先到长安暂住,等到前方战事推进,洛阳安全后,再考虑迁都洛阳。
只是,这么做的话,诸葛亮也知道,中间的麻烦和压力有多大所以,在回成都之前,诸葛亮需要争取一些人的支持。
徐庶和赵云都在洛阳,就地商议也方便。
反正不知道诸葛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了两个人,让两人同意在诸葛亮的疏奏上联合署名,一起上奏,赞同迁都。
而有了这两个人的支持,诸葛亮觉得还有些不够他写信给江陵的张溪,让他抽空来一趟南阳,在诸葛亮回成都的途中,两人见上一面。
其实诸葛亮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借用实权老臣的威望来给迁都背书,强行压制朝中的反对声音。
而这里面,卫将军,关中都督赵云,前将军,荆州牧张溪,就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人选。
赵云是目前先帝的那一班股肱之臣中,目前尚且存世的一位别提什么刘琰,那就是个吉祥物而已。
而张溪,不用说,不仅是地方实权镇守大将,还是托孤重臣之一,没有他的背书,诸葛亮也不敢强行推动迁都的事情。
赵云和诸葛亮的关系一向密切,彼此之间也知道对方的人品,当赵云得知诸葛亮迁都的真正用意后,让赵云支持诸葛亮,并不是难事。
可张溪诸葛亮还是有点犯嘀咕的。
张溪在诸葛亮眼里,虽然也是自己政治盟友,但张溪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顾虑。
虽然张溪的身后并没有实际的利益纠葛集团嗯,至少在颍川郡没有攻下前,张溪暂时还没有但是呢,上次诸葛亮和张溪就迁都的事情也讨论过,那时候张溪就明确表示迁都时机不到,不宜轻举妄动。
因此,想要张溪在自己的奏章上签字,同意联名上奏,还是需要诸葛亮亲自出面去说服的。
就这样,张溪在接到了诸葛亮的书信后,把重建江陵的事情暂时交给王基,自己动身北上,前往宛城,去见诸葛亮。
两人在宛城见面后,诸葛亮也没有废话,直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先迁都长安,后迁都洛阳。
也许现在确实不是直接迁都洛阳的好时机,但出于对天子威望的考虑,对中原和关中地区的掌控,天子继续呆在成都,肯定也不像话。
“故此,亮以为,此时迁都,势在必行也。”
诸葛亮斩钉截铁的话,试图让张溪,能赞同自己的想法。
而张溪嘛张溪想了好久,才问道,“丞相可有万全之策?!须知益州人士,未必愿意天子迁都!!!”
张溪就是问问,诸葛亮打算用什么方式,去说服那些益州本土派,又或者说,诸葛亮打算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益州本土派同意迁都。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打算借用地方镇守大将的兵权威慑,逼迫益州本土派同意的话那张溪真不能答应诸葛亮。
这是一个很坏的例子,这个头是不能开的。
开了,很有可能演变成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后果。
你真不能怪张溪想到那里去,主要是诸葛亮给张溪的看的联名奏章的名单上,第一个是赵云,第二个是徐庶,第三个是魏延一水的地方实权将军。
如今诸葛亮又要求张溪在奏章上签字背书,很容易就让张溪往歪了去想,以为诸葛亮是想搞内外勾结,以兵权来控制朝政的做法。
这是张溪绝对不愿意接受的。
但考虑到,眼前的人毕竟是诸葛亮,张溪也觉得诸葛亮不是那种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人所以,张溪还是主动问了一下诸葛亮的迁都计划,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总之,在搞清楚诸葛亮到底打算怎么做之前,张溪是不会轻易同意替诸葛亮背书的。
诸葛亮倒是没想到张溪能想歪这么多但对张溪阐述自己的迁都计划,借此说服张溪,倒也是在诸葛亮的预料之内的。
“年中时,士元传来书信,言及孝直病重难愈八月,孝直病故,天子追谥为翼侯,葬于锦屏山南麓。”
↑返回顶部↑